第八百二十章 尴尬 第八百二十章 尴尬
徐民更尴尬了,“小刘书记,别听你嫂子瞎扯,她一个农村妇女懂什么?”
“徐民,你!”宋晓春一拳打到棉花上,没看到刘好好羞恼的样子,已经让她够憋闷了,徐民又来拆她的台,气得她话都说不利索了。
什么农村妇女,她明明已经离开农村好几年了!这些年跟着他东奔西走,把孩子一个个拉扯大,他还是老拿当年农村的事儿来掰扯。
她就知道这个徐民不老实,到了城里就嫌弃她没文化。
“好了好了,大过年的,别胡咧咧。”徐民瞪了她一眼,及时截断了她的话,平时也没觉得她这么不明事理,刘好好一来,话还没说两句,就把她的本性给照出来了。
刘好好看了陷入争执的徐民和宋晓春一眼,并没有多加理会,嘴边依旧噙着笑,和庄立军下头那几个副团级的干部随意地聊着家常。
当然他们的家常,不是家长里短的琐事,而是征兵工作的进展,宣传发动的情况,兵源的素质以及复员后的政策等等。
这一块工作是徐民的业务,他对这个很感兴趣,立刻撇下和宋晓春的龃龉加入了讨论,这些政策都是地方制定的,所以刘好好比他们还要清楚其中的情况,徐民很认真地向她求教。
“赵省一向很重视这块工作,这一两年他可能会牵头制定关于征兵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一旦以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这些政策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对提高兵源素质帮助特别大……”
“这敢情好啊!兵源素质太重要了,尤其是我们做电子对抗这一块,最需要高素质的兵源了,要是能多招一些大学生兵就好了。”徐民搓着手一脸兴奋。
“咱们团里的大学生比例已经算很高了。”
这年头大学生可是稀缺资源,军校就只有那么几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全国一起分,他们团里能抢到十几个大学生,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
他们从征兵工作讲到双拥政策,讨论十分热烈,刘好好和他们相谈甚欢,完全没有要加入以宋晓春为首的夫人团的意思。
“瞧把她能的。”宋晓春看刘好好格外不顺眼。
她辛苦了大半辈子才当上政委夫人,成了大家嘴里的嫂子,刘好好和她儿媳妇差不多大,竟然也成了和她平起平坐的“嫂子”,这本来就让她难以接受了,最可气的是他们竟然一个个对她连“嫂子”都不叫,直接叫“刘书记”,就显得她官大一样,不知道有多膈应人。
一个女人不本本分分地伺候男人,竟然跑去当官,庄立军是倒了八辈子霉娶了这么个女人。
宋晓春可以这么说,其他几位军嫂可不敢瞎掺和了,几位副团级干部的素质都很高,他们的妻子大部分文化水平也不低,有一两个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但非常本分低调,虽然没办法像刘好好一样和男人们自如地谈工作,但是对她却是羡慕多过嫉妒的。
毕竟刘好好和她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么年轻的县高官,她们连想都不敢想,犯的着去嫉妒她吗?
也只有宋晓春这么看不开了,她和刘好好还真没什么好比的,刚才那么刻薄的话,一下子就被刘好好轻飘飘地挡了回去,还在那么多人面前自讨没趣,两相比较,这格局真是小得可怜了,连她们这些旁观者都不忍心多看了,宋晓春倒是浑若未觉,犹自嘟囔个没完。
吃过晚饭后,宣传干事带着团里的几个文艺骨干,组织大家表演了四五个节目,见到台下坐了这么多领导的家属,他们也起了玩心,起哄着让军嫂们也给大家表演节目。
这帮孩子们直接拿出了平时拉歌的劲头,什么“一二三,快快快,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好着急……”,庄立军和徐民他们见是大过年的也不好多管,他们就闹成了一片。
军嫂们事先没有准备,几个脸皮薄的直接闹了个大红脸。
一个长相文弱,戴着眼镜的年轻军嫂站了起来,“我上去给大家唱首歌吧。”
大家正要鼓掌,宋晓春却瞄了一眼坐在自己身旁,正含笑看着大家闹腾的刘好好,大声地说,“庄团长的家属愿意给大家表演节目,大家欢迎不欢迎?”
气氛一僵,那个已经站起来的年轻军嫂呆在原地,站起来也不是,坐下去也不是,尴尬无比。
庄立军和徐民他们都坐在刘好好和宋晓春的旁边,一个个听得清清楚楚,刘好好从头到尾就没有开过口,宋晓春这么说分明就是陷害,但是那些年轻的士兵们不明就里,只听到宋晓春的话,一个个兴奋地鼓起掌来。
徐民的脸涨成了酱紫色,看着宋晓春的眼神,简直像要把她当场给吃了,而庄立军的眼神也极为冰冷。
刘好好却微微一笑,大大方方地站起来,揽着那个年轻军嫂的肩膀,“兰芳,你要唱什么歌?”
胡兰芳还是有些僵硬,小声地说,“我想唱首《喀秋莎》。”
“行,我给你伴奏。”刘好好向刚才表演了节目的年轻士兵借了手风琴,拉着胡兰芳的手,笑眯眯地对端端正正坐在小马扎上的士兵们说,“你们赵指导员家的胡嫂子给大家唱一首《喀秋莎》,我来伴奏。”
胡兰芳是音乐老师,并不怯场,刚才那阵尴尬劲儿过了之后,就冲刘好好微微一笑,她点点头,坐下来拉起了手风琴。
刘好好的手风琴是在大学合唱团里学的,虽然有几年没碰了,但是毕竟有钢琴的功底在,手风琴又是很容易上手的乐器,她越拉越顺,伴着胡兰芳那悠扬中带点伤感的歌声,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庄立军在台下看着面容沉静的刘好好,思绪突然飞回到许多年前的那个下午,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他躲在她的小学看她给孩子们上课,这么多年过去了,那美好的一幕永远地铭刻在他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