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提拉米斯城堡里的鬼魂被清理干净,上官平安还拿出如意葫芦把整个城堡的煞气都收了进去,整个城堡虽然还是积满灰尘破败不堪,但人们走进去不再觉得阴深可怖,鬼气深深。
古城堡重新焕发了生机,不再死气沉沉。明阳真人处理完那些鬼魂就要带着平安回去,他还是不习惯外国的饮食,生活习惯,他觉得呆在这里就好像心里空落落的。
上官疏影拒绝马上送他们回去,上官疏影又带他们来到提拉米斯城堡。
明阳真人不解地说:“疏影,这里的那些小鬼我们都收拾干净了,你还带我们来干什么?”
上官疏影神秘地一笑:“你们看着吧,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然后她又说道:“师傅,平安你们懂机关术吗?这城堡地下可是有个密室,你们帮我一起找找吧。”
师徒二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上官疏影是让他们一起寻找密室。
上官平安立刻就激动起来,他小时候就很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籍,电影,总梦想就是寻宝,探险。所以他很喜欢学习风水相术,也自学过古代机关术。
几个人就在城堡里寻找起来。上官疏影打开透视功能,用神识搜查起来。
很快,上官疏影第一个发现了地下密室。但她不知要怎么打开密室的机关,她怕要是暴力拆开密室的门,怕万一在损坏密室里面的宝贝。
刘宇轩手里拿着一个小铁棍,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在细心寻找密室入口。上官平安也在仔细查找墙上,那些凸起希望能找到开启的方法。
明阳真人并没有参与寻找,他掐指算了起来。根据风水堪舆预测密室的生门。
上官疏影通过透视,终于让她发现了开启密室的机关。在书房的书架上的一本厚厚的书就是打开密室的钥匙。
上官疏影指出了她的发现,上官平安立刻就把那本书推导,就听咯咯吱吱的一阵声音,书房的地板向两边张开,露出了一个洞口。
洞口下是通往地下的石阶。上官平安高兴地一声欢呼,就一马当先地就要踏上石阶上官疏影一把拽住他,然后抢过刘宇轩手里的铁棍丢向石阶。
过了片刻并没有什么事发生。上官平安笑着说:“大姐,你多心了,没事。”
就在这时,异变突起,飕飕几声,不知从什么地方射来几只锈迹斑斑的弩箭。刘宇轩脸色一白惊呼出声:“好险!”
上官平安不好意思地揉揉鼻子,他莽撞了。一直以来,他都很顺利,没遇到什么危险,所以他有些自大了。
虽然那几只箭,不一定能伤到他,但万一自己受伤,姐姐和父母及所有关心他的家人都一定会很心疼很难过。
上官平安赶紧保证:“姐我以后一定会小心谨慎。”上官疏影:“好,姐信你。”
上官疏影通过透视眼,终于在墙壁一处发现了那个机关。上官疏影使用念力,探进去拆除了那处机关。上官平安又在房间仔细搜了一遍,又破除了一个机关,几个人这才沿着台阶继续往下走去。
到了下面,他们看到了一处厚重的石门。凭人力是根本打不开的。他们又四处寻找看是不是有什么打开门的机关。找寻无果后,最后上官平安看向了墙壁处的火把。
他们一行人在进入地下后,上官疏影拿出几颗夜明珠给大家照明,所以下来后也没人去动墙壁上悬挂的火把。
这次上官平安没有莽撞,他说了他的想法。:“你们看,我觉得这个火把有问题,可能就是开门的机关。”
上官疏影抬起头,仔细看过去,通过透视眼发现果然那火把处有机关。上官疏影让大家小心,她自己伸手扭动那火把。
只听到,石门发出沉闷的巨响,打开了。石门打开的一瞬间,只听,噗噗几声轻响,黑暗的密室亮了起来。密室里也不知多少年的油灯自己点燃起来。让他们吓了一跳。
他们连忙戒备地闪向一旁,过了半晌什么事也没有,他们才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心里震惊以前人们的智慧,这机关设计的太精密,就是现在也很少人能设计出来。
可能由于密室有通气孔,里面的空气并不稀薄,他们本来还闭气就怕二氧化碳中毒。但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他们注意力就被里面的东西震惊的都张大了嘴巴,只有上官疏影由于之前已经看到了,还算正常。
只见密室里是一排排的高大的柜子,柜子直达棚顶。柜子里陈列着各种古董。这些古董被按照国家或种类给分别放入了柜子里。
在贴着华国字画的柜子里,上官疏影看到了让她激动的无法控制的宝贝,《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书规模惊人。共22877卷,光目录就有60卷,分装了11095册。据专家估计大概3亿多字。全书原本都用皮质所著,堪称华美。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然而八国联军进京后,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头,修筑防御工事,甚至用来垫马槽。更有人,因为行军难,道路不平整,竟用《永乐大典》来铺路,等到八国联军洗劫完北京,后人收拾残局,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下64册。
后来,国家多方收集但也只是找到了370册,真是可惜,上官润每每和女儿讲起还是心疼地无以复加。
现在居然在这个密室里找到了十几册《永乐大典》而且经过上官疏影仔细鉴定,确实是当年丢失的那批《永乐大典》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