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汉 第108 驰援太史慈(上)

《代汉》第108 驰援太史慈(上)

作者:傅戍己 字数:2753 书籍:代汉

  第108驰援太史慈(上)

  初,袁术下邳兵败,孙策欺其虚弱,遂遣表兄徐琨率军挺进丹阳郡,赶走袁术所置太守袁胤。

  而后,袁术移军沛郡,与韩暹、杨奉、吕布对垒淮泗。为稳住江东孙策,袁术非但没有责备孙策驱赶袁胤,自称会稽太守,反而镇之以静,相继遣返吴景、孙贲两人,欲以此内乱江东三郡,消弭孙策隐患。

  案:吴景为孙坚妻弟,孙策娘舅;孙贲是孙羌之子,为孙坚亲侄,孙策堂兄。吴景是老辈,孙贲年齿稍长,皆是追随孙坚征伐天下的老将,在孙坚旧部里威望较高,乃至袁术曾举荐孙贲为豫州刺史,上表吴景为丹阳刺史,非是孙策小小少年可比。

  在袁术眼里,家有长辈,幼子难称雄。先前禁足吴景、孙贲,亦是袁术为遏制孙氏力量,避免养虎为患。奈何袁术大意,没料到孙策虽是弱冠少年,却能服强齐弱,完美继承吴景、孙贲遗部,直取会稽郡。前时疏漏,后来来补,发觉孙策隐然壮志,袁术立即遣返吴景,表面是晓谕孙策,暗中却是安插钉子,分裂孙策娘舅家势力。之所以仅仅遣返吴景,却亦是袁术为避免驱狼来虎,垮倒孙策,崛起他人。

  谁知,吴景、孙贲远离江左数月,孙策已经完美征服两人部属,吴景虽回,却无损孙策军中威望。与此同时,孙策顾忌表兄徐琨兵多,有害孙氏,遂趁袁术遣返吴景一事,借力打力,高崇吴景,聘其丹阳太守,用以取代徐琨。徐琨为孙坚外甥,是孙坚属下老将,彼时孙策虽忌讳其兵多,胜于会稽,却也无可奈何,不可能随意无故削弱徐琨,引起孙坚老将忌讳。恰逢吴景回返,孙策手腕一转,以交好袁术为借口,复任吴景为丹阳太守,改迁徐琨为督军中郎将。

  吴景不仅是袁术所任丹阳太守,威望、齿岁又皆盛于徐琨,用吴景取代徐琨,里外新旧部将都无话说。服众之余,孙策又使两辈舅家吴氏、徐氏互相抵角,只能彼此倚靠孙氏这棵大树,而不能鸠占鹊巢,取代孙氏。如此,孙策手腕轻转,连削带打,轻松瓦解袁术出招。而袁术,见吴景无功,又一计不成,再生二计,遣返孙贲问讯江东:既然舅家力量不能危害孙策地位,那就祭出大杀器——孙氏旧日统帅孙贲!

  案:孙坚征伐四方,因孙策年幼,他最信赖亲侄儿孙贲。孙坚是一军主帅,孙贲则为一军副贰,权柄极大。孙坚阵亡襄阳,部属被袁术吞并,而孙氏力量之所以能保留至孙策崛起,全赖孙贲肩扛孙坚遗命。彼时,袁术甚至一度上表孙贲为豫州刺史,用以继承孙坚权柄。简单来说,孙贲在孙氏体系内的地位,远非吴景能比。

  袁术、孙策围绕孙贲明争暗斗一节,暂且不说。

  单说,孙策以吴景取代徐琨为丹阳太守。吴景新返,又因取代徐琨引起徐氏衔恨,难免无法顺利接收数万丹阳兵。困窘之间,孙策以仲裁者面目出现,以舅侄以待吴景,以堂弟以待徐琨,助吴景掌控丹阳之余,又切割数万丹阳兵为己有,使得孙策直辖兵力猛增一倍有余。

  自古以来,欲揽兵权,必先衅争。

  只需一场大捷,主将便能借助战场指挥调度,瞬间接管军权。凡是悖逆之徒,皆可以战法处死,一旦将校屈服于虎符,即便或许口中尚有怨言,他们内心其实已经服从于主将权威:但凡主将军令,不敢不从!

  立威丹阳,收揽兵权,确保吴景、徐琨为臣之战,孙策就近选在丹阳郡。

  丹阳郡西,有太史慈、祖郎两股势力,联盟自保,共御徐琨。究其本心来说,孙策更愿意讨伐祖郎,一则祖郎曾经袭击过孙策,二则是祖郎贼寇身份,征讨有大义。但是,偏偏萧言卷起历史漩涡,结盟太史慈,使得太史慈心生侥幸,暂时固守芜湖。芜湖近水,扼守中江上游,不论战争便易程度,还是地理重要性,太史慈所据芜湖都必须列为第一时间征讨序列:祖郎为祸,犹可忍;太史慈扼守芜湖,不可忍。

  恰逢曹操南征,聚歼袁术主力于蕲阳,也是袁术幸运,才能提前狼狈逃窜至寿春,再度借助淮河防线,抵御曹操侵袭。袁术军败,岂不正是孙策攫取利益之时?由是,孙策当机立断,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出牛渚渡口,直扑中江口;一部孙策自领,沿中江上溯,水陆并进,合攻芜湖。

  此次征讨太史慈旗号,孙策一则贬斥太史慈放纵山越抄袭;二则言太史慈为刘繇余部;三则称太史慈劫杀周瑜。如此,不论为民、为公、为私情,孙策都有剿灭太史慈的理由。

  问讯孙策来伐,太史慈忧惧之余,又起战心,欲与孙策一决胜负。

  然而,前军斥候很快粗粗探明孙策来征军伍数量——不是三千,不是五千,不是一万,而是足足四万人。

  闻听孙策来攻战兵,总数高达四万人,饶是太史慈悍勇,也不忍不住骂娘:太史慈麾下仅有步卒四千,骑兵三百,战力仅有孙策十分之一。太史慈又非天兵天将,哪能以一克十,击溃孙策?

  很显然,孙策此番来伐,志在必胜,高举牛刀,屠戮小小芜湖一县。

  明白孙策战略,太史慈大恨不该贪图巢湖水军联盟。若是早早避入泾县,躲入山谷,孙策纵然集结十万兵马,也只能零碎作战,使得太史慈可以一一破击,逐渐削弱孙策。而此时,芜湖近水,又是空旷平原,一旦双方对战,那可真正是以一打十,绝无半点侥幸!

  怎么办?

  太史慈性格没有顽固两字。弱冠时,为完成郡府所托,太史慈便曾不惜高举仁义大旗,诈骗州刺史府吏员,乃至彻底激怒州刺史府,不得不远避辽东逃命。

  以一战十,毫无胜机!

  面对必败之战,太史慈第一个念头是撤退。

  撤退到哪里呢?

  孙策兵多马健,太史慈如欲反击,必须选取不利于骑战之地,必须选取不利于步卒集结之地。只有孙策兵马分散,太史慈才有可趁之机,再演吕布四千步骑,歼溃袁术七路兵马的奇迹。退避第一选择,自然是太史慈相中许久的泾县,地在三山之间,丘陵重叠,便于小股作战,不便于万军冲锋。

  尤其,泾县之侧,又有祖郎、山越可引为助力,借丘陵地形抵御孙策四万军马,并不是难事。

  只是,选择泾县之余,太史慈又念起巢湖水军:“若是简单退避泾县,虽一时不惧孙策,未来却终将被孙策团团包围,苟延残喘而已!与其如此,不如且看看巢湖水军战力。孙策为破会稽,造海船、集步卒,却因自谓江淮无敌,又霸占历阳渡口,轻视河船江战。据斥候禀报,孙策麾下虽有战卒数万,河船却仅仅只有楼船数十艘,蒙冲走舸数百艘。相反,巢湖萧言摒弃步卒,专精.水战,购船、造船不胜其数。或许三千战船是虚夸之辞,但是集结万艘渔船,却甚有可能。且巢湖地形,上有施水,下有濡须河,易守难攻,若真能连势巢湖,才能真正遏制孙策。”

  一念至此,太史慈顿时心生检验巢湖水军战力心思。

  于是,太史慈闻听孙策集结大军来伐,选择不战而走。只不过,太史慈撤退方向,不是藏在三山之间的泾县,而是地临长江的春谷县,也即是濡须河与长江交汇河口下游。既然选择远来春谷县,太史慈自然急派信使,飞舟驰报芜湖,言明情势危机,请求萧言发兵来援。

  孙策发兵四万,直扑芜湖,不仅惊退太史慈,更令游弋两湖间的巢湖水队惊慌失措:四万战卒,主将还是近年声威赫赫的孙策,谁能不惧?孙策攻灭芜湖,会不会顺势来伐巢湖?

  就在这种惊慌情绪中,太史慈请救兵书,传至萧言手中。

  ======

  巢湖校尉府后山山腰。

  乍闻孙策发兵四万猛攻芜湖,萧言不禁诧异瞪大眼睛:“咦?孙策今日就调遣数万精锐,难道就不怕引起袁术忌讳?”

  萧言口中说是引起袁术忌讳,其实却是萧言隐约记得,历史上直至建安三年,孙策才剿灭太史慈。可是,萧言却是不知,历史上孙策的确是建安三年剿灭太史慈,但是芜湖一地,孙策却早早提前攻占——先有孙策攻占芜湖,才有孙策活擒太史慈于泾县。

  也即是说,萧言结盟太史慈一事,反使太史慈提前与孙策激烈对撞。

  萧言诧异同时,周瑜亦是目光闪动:“巢湖虽有十万流民,却毕竟农夫出身,难敌孙伯符四万精锐。我与仲达之赌约,怕是未来数十日就要兑现。”

  萧言斜瞟周瑜一眼:“公瑾莫非又要劝我归顺孙策?”

  周瑜摊开双手,笑道:“也可是孙伯符攻陷巢湖,入驻校尉府。”

  “孙伯符虽然喜征伐,善野战,却非嗜杀之人。前会稽太守王朗,逆兵浙江,屡拒孙伯符,杀伤甚重。然则,一朝孙伯符攻陷会稽,活擒王朗,却宽待其人。仲达如欲对垒孙伯符,大可竭力抗战,即使无我从旁护佑,孙伯符怜惜仲达高才,也不会陡生杀心。”

  “我刚才只是随口说说,仲达欲战只管战,不必心有负担。”

  “即便巢湖战败,孙伯符也不一定杀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