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汉 第087 劝降(下)

《代汉》第087 劝降(下)

作者:傅戍己 字数:1789 书籍:代汉

  第087劝降(下)

  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萧言之所以能三日招抚巢湖,是假借刘晔之势,是假借刘勋之势,是假借袁术之势,是假借许都朝廷之势。

  是汉官不是汉贼,这便是萧言当日入主巢湖定下的基调。

  萧言若想维护巢湖民心不乱,只能顺着基调,在“官”字上做文章。

  为保证巢湖官身,不为庐江所斥,萧言遂趁淮南剧变,树旗讨袁,与庐江郡划开界限:正如当年董卓任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却以渤海太守起兵讨袁,只有双方政治倾向不同,却无官贼不同。树旗讨袁之后,刘勋再说萧言是贼,袁术再说萧言是贼,萧言也可向巢湖民众解释:刘勋从贼袁术,是为汉贼,见我不曾助纣为虐,遂削我官职。然,我官职是由朝廷所任,逆贼岂能削之?

  萧言熟读历史典册,晓得袁术下邳惨败之后,日渐窘迫,再无崛起可能;孙策志在蚕食刘繇余部,一统江南;吕布巡兵青州,与臧霸龌龊;陈登藏身滨海,暗聚兵马;刘勋固守本郡,积蓄力量,彼此割据,不听袁术军命。

  巢湖地理卓越,又易守难攻,孙策攻之,惧刘勋、袁术为祸;刘勋攻之,惧孙策、袁术为祸,至于袁术,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巢湖。也是因此,萧言才能继承郑宝,独霸八百里巢湖。

  萧言虽然知晓历史大概趋向,却不可能熟记无数琐碎事件。譬如今日,萧言知晓孙策自立江东,间接知晓曹操诏书勒令孙策、陈瑀合兵讨袁,却没料到孙策刚刚兵出会稽郡,就骤然翻脸,将陈瑀赶出江东。曹操这一道讽劝孙策讨袁的诏书,毫无作用——当然,若非曹操这道诏书,萧言却是无法名正言顺独揽巢湖。

  通过曹操,孙策合法获取乌程侯爵位、会稽太守官位、明汉将军军职;而萧言则间接自立,占据道德高峰,呵斥刘勋妄为宗室,不听天子诏书。

  名正则言顺,即是谓此。

  时至今日,刘勋再说萧言是贼,萧言却已不惧。

  正如周瑜喝骂太史慈是山贼,但是太史慈有刘繇所任官职,其芜湖部下却不会自称山贼。太史慈不惧周瑜喝骂山贼,萧言也不惧刘勋喝骂湖匪,谁胜谁败,双方只能战场上见。

  “可惜,陈瑀你恁不争气!我也不指望你和孙策虚伪一月两月,坚持到曹操南征,但是你别上来就被孙策干掉啊!”萧言大恨陈瑀无能。

  恰逢周瑜再次问道:“容我再问一句,仲达真准备不顾一切,执意树旗讨袁?”

  萧言默然不答,却是他不知如何开口。

  树旗讨袁,本来就是投机孙策袁术之争,孙策袁术既已和解,巢湖的旗帜,还有竖起必要?

  周瑜看穿萧言尴尬心态,很快轻描淡写略过此节。毕竟,周瑜来巢湖,是为一观萧言才智,并非嘲讽萧言,激怒萧言,结仇萧言。

  不待萧言尴尬开口,周瑜便转换新话题,笑道:“刘子扬平镇巢湖,纳降六千贼兵,不去成德、寿春,却投庐江。刘子扬心思,仲达可知?”

  萧言不明白为甚提及刘晔,疑惑望向周瑜。

  周瑜说道:“庐江多山丘,不利于行军,非是战阵良地。淮北淮南之争,争在淮河;淮南江左之争,争在长江;鏖战淮南,争在合肥。淮南事定,庐江亦随之事定。也就是说,倘若观望淮扬时局,庐江是最好安身处。”

  “刘子扬携军投依庐江,怕是心中尚未看清未来,左右犹豫,遂避身庐江,静等淮扬尘埃落定。”

  “哦!”萧言点点头,说道:“刘晔之所以避身庐江,其中原因,的确一如公瑾推断。”

  周瑜又道:“汉家制度,但凡一县长吏,皆不得任用本郡人。我是舒县人,舒县地在庐江郡,居巢县亦在庐江郡。若以汉家制度,我不当为居巢县长。然则,我却不顾汉家制度,向小袁将军请得居巢县长之位,仲达可知其中缘由?”

  萧言心中一动,试探道:“公瑾心意,难道一如刘晔?”

  周瑜点头答道:“不错!刘晔所求,亦是我周瑜所求。”

  “王莽乱世,马援弃隗嚣而从光武皇帝,光武皇帝问之,马援答道:‘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则君。’”

  “今日之势,汉室虽在,却有汉贼曹操在旁胁迫,有类王莽乱世。马援所言,亦合乎今世之人哉!刘子扬避身庐江,意待明君;我避身居巢,亦是等待明君。”

  “然则,我却不懂,仲达为何舍庐江而来巢湖乱地?可是心中已经选定明君?”

  乍闻周瑜此语,萧言心中诧异:“咦?难道周瑜此时此刻,还未决定效忠孙策?只是,倘若周瑜尚未决定效忠孙策,怎又劝我归顺孙策?”

  心中诧异之余,萧言又随意回答道:“追随刘晔投依庐江时,我亦有避身庐江静待世事清明心思。奈何,庐江太守轻视我庶族出身,虽有刘晔从旁举荐,他却依旧不肯用我为小吏。庐江既无我立足之地,我这才不得不远来巢湖。”

  “仲达之才,足以任职一郡太守。刘勋置刘子扬于虚位,逐仲达于巢湖,其人眼光之短浅,心胸之狭窄,竟如斯!”周瑜不禁蹙眉。

  继而周瑜苦笑道:“贤不能举,才不能用,乱世之间,刘勋何以守御本土?如此来看,庐江也未必是安身好去处。”

  感叹许久,周瑜又道:“仲达之能,用于巢湖,却是牛刀宰鸡,大材小用。”

  “淮扬之间,名望有小袁将军,武略有孙伯符,其他诸郡守,不足一哂。所幸,无论是小袁将军还是孙伯符,我皆能说上话,可为仲达引荐一二。仲达若是有心小袁将军,我可将托付叔父,说服小袁将军用仲达为将军、长吏。仲达若是有心孙伯符,可执我书信,遣人拜会孙伯符,孙伯符定然不会犹如刘勋那般,令仲达失望。”

  “当然,无论仲达有心小袁将军还是有心孙伯符,抑或闭门暂守巢湖,我皆会努力为仲达解决谷粮之需。”

  “纵然太史慈截断河道,使得孙伯符无法调运三万石谷粮,我亦会说服舒县族内长者,转赠仲达最少万石谷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