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化鸾
何况,卫青这次所率领的士兵,全都是临时从南军当中征集而来。快要入冬了,即便渔阳郡没有下雪,天气相对而言,也会变比关中地区寒冷一些,而且,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卫青却带着大军在野外埋伏,大部分士兵心中并不愿意参加这次战事,因此,他们的士气难免就弱了一些。
此消彼长之下,那些被围的匈奴骑兵便企图从卫青的大军这里找到突破口。
幸好,公孙敖亲自率领敢死队,亲自带兵拦截住了这些困兽的垂死挣扎,这才让汉军取得了一次难得的歼灭战。
汉武帝在接到战报之后,并未责怪卫青。
想要在野外歼灭匈奴骑兵,没有十倍以上的精兵,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大伏击,也是如此。卫青和公孙敖能够在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最终拦住这些被围困住的匈奴骑兵,也就是大功一件。
何况,汉军与匈奴人之间的战争,像这种以一换一的伤亡比率。之前,就只有宁成带着边军在雁门山下大防守战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战果。运动战中,根本就没有实现过这样的战果。
至于士兵伤亡的情况,刘彻其实并不是他在乎。文景之治既给他留下了府库中数不胜数的粮食和财富,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口,尤其是关中地区,相比于汉高祖刘邦刚刚建立时,大汉关中地区的人口数,如今肯定已经增长了十倍以上。
卫青和公孙敖率兵回长安之后,刘彻亲自加封了参与此次战事的四位将军的爵位,卫青和公孙贺被加封为通侯,程不识被封为关内侯,公孙敖奋战有功,功过相抵,恢复了骑将军的官职。
不过,卫青和公孙贺都坚辞了通侯的加封,之前北征,他们二人已经被封为关内侯,他们就已经自觉功绩无法与战功相匹配。只是,当时刘彻为了自己的名声,他们不得不接受。四万人出征,回来的时候,不到两万三千人,若是没有卫青和公孙贺的战绩遮羞,刘彻此次贸然出兵,肯定会引起那些反战派的强力反扑。
对此,刘彻经过考虑之后,允准了二人的推辞,毕竟,卫青是刘彻将来要大用的将领,现在就把爵位封到了顶,将来,要是立下更大更高的功劳,他又那什么奖赏这位爱将呢?
公孙贺虽然不在领兵出征,可是,匈奴人这一次在渔阳郡一下子吃了这么大一个亏,势必要大肆报复大汉的边郡。故而,之后的几年中,渔阳郡肯定会成为匈奴人攻击的重点。
因此,这位老将即便身处边郡,只要能将渔阳郡的防务干好,就不愁没有机会再立战功。
不过,在麒麟阁中的刘彻放下战报,独自一个人看着眼前大汉疆域图,开始有些犯难了。
在此之前,大汉北疆可谓是处处烽火。自从宁成他们就任古晋国地区各郡郡守之后,这几个边军便被守得固若金汤。
关中地区北疆,上郡如今被一分为二,既有黄河、渭河,又有横山、萧关,可保无虞。可是,古燕国地区又该怎么办呢?
文臣可以从儒生中挑选,可武将,以及善于军事的大臣却一直是他这个皇帝身边最为稀缺的人才。
上谷郡、辽东辽西两郡,都没有好的官员能够搞好当地防务。
上谷郡的郡守虽然还算是得力,可他也只懂得坚壁清野,坚守城池,无法做到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后面的涿郡以及旁边的代郡既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堵截可能从上谷郡散逸出去的匈奴游骑。
思虑再三只有,刘彻最终还是决定,让临时到代郡协防的路博德不必再回雁门郡,而是直接到上谷郡上任,担任郡尉一职。
山谷郡郡守是个识时务的人,知道刘彻要重用这员小将,便积极协助路博德,只要他提出任何要求,郡守都会尽力去满足。
路博德也很快整理好整个上谷郡的防务。
……
东去春来,这一日,长安城金府,突然有人骑着快马来到了门外。
朱都一问,对方并没有明言什么原因,只是一直催促让他他赶紧到府中召唤修成君和二小姐进宫。
“夫人,二小姐,宫中来人急召您二位进宫,可是,对方却不告诉属下原因。二小姐,属下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朱都急忙跑进了正堂,来不及行礼,便焦急地禀报道。
此时,金修一家人正在正堂里吃早饭,金豚儿耷拉着大脑袋,眼睛半睁半开,很显然,他还没有睡醒了,这是被母亲硬从床上来了起来。
金修虽然一向娇惯宝贝儿子,但是,她一直都让金豚儿坚持每天早上和金知蝉一起锻炼身体。这一点,她可是从来不曾马虎过,每次,她都是亲自陪着儿子一起跑步。
幸亏,这个时候,还没有流行给女子绑小脚,金修还是能跑上一段距离的。
因此,这几年,金修一家子的身体都非常硬朗,母女三人几乎从未生过病。就连大姐金雀儿嫁到王府之后,也已经顺顺利利给王府生了一个儿子。
“朱管家,你不要着急。你们几个快去给夫人准备好一套鲜艳一些的衣服,对了,千万不要拿大红色的衣服出来,听明白的话,就快点去吧!”金知蝉先安抚住朱都,随即朝着金修身后的几个丫鬟吩咐道。
“蝉儿,这是为何啊!”金修有些奇怪地问道。
以往,金知蝉陪着母亲进宫的时候,都是穿着颜色比较素的布衣进宫,从来不曾穿过丝绸的衣服。不是家中没有,也不是家中置办不起,金知蝉这么做无非就是要给世人一个印象,金府不是暴发户,也从来不会铺张浪费。故而,金修才有此问。
金知蝉单手一捂额头,无语地解释道:“娘,您忘了,算算日子。那位应该快要生了。想必,这位使者是皇帝大舅派来,招您进宫的。因此,这一次,皇帝大舅并未招豚儿一起进宫,也正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