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攀龙化鸾 第475章 东莱郡的教育体系完

《攀龙化鸾》第475章 东莱郡的教育体系完

作者:侠云 字数:1824 书籍:攀龙化鸾

  攀龙化鸾

  从一介赤贫的移民,陡然变成掖县远近闻名的富户,不但工钱丰厚的盐场里做工,而且,家中的两个壮劳力还分到了总共两顷地,还有,金知蝉还给李家赠送了一间在掖县并不算小的宅院。

  这件事,即便李家自己都没有敢刻意传播,可是,李家在陈国的那些同乡们却很快发现了李家惊人的际遇,于是,这件事很快在整个东莱郡被传得沸沸扬扬。

  没想到,这件事,导致第二年,县小学和乡小学再招生的时候,很多人家都把自家的女儿也送进了掖县县小学,以及各乡的小学。

  县小学卡年龄,七岁以下的孩子不收,这个时代,既没有身份证,有没有严格的出身证明,因此,很多家长都故意见自己的女儿改了年龄,也想要将孩子送进掖县的县小学。可是,大部分七岁以下小女孩,大人们一样就能够看出来其年龄的大小。

  因此,大部分改了年龄,或者无法证明自家女儿年龄的,全都被下放到了他们所在的乡小学当中。

  至于东莱郡百姓把自家女儿全都送到掖县县小学当中,金知蝉并未阻止,本来,年龄稍大的女孩子就不适合跟男孩子在一起读书,以前各县小学当中的女学生几近于无,她也就没有特意设立女校,如今,趁着这次的机遇,她干脆就把女子小学提前设立了起来,而且,她还趁此将其他县小学里的女学生也全都接到了掖县女子小学里一起学习。

  最初,不论是县小学亦或者乡小学里,所学的也就是那两门基本课程——语文和算术。

  知道元鼎元年,各乡小学里才又增添了新的课程。

  在后世,很多事实证明,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往往是最先接触到那批人,表现得最为出色和优秀。

  在东莱郡就是如此。

  前三批进入县小学和乡小学的学生是最为优秀的。

  那个时候,他们在小学里,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极为艰苦,而且,教育计划草创,小学里的很多规定和制度也都非常不完善。而且,除了掖县之外,其他各县的三位主官对于此事也全都没有放在心上。这就导致在前三年中,各县县小学条件改善进展十分缓慢,到了第三年已经被各乡的乡小学所超越。

  这就是流官制的弊端所在,各乡的乡官都明白,金知蝉掏钱和派老师过来建立的乡小学,最终受益的还是他们自己乡里的孩子,如果孩子们有出息了,不但他们这些乡官们面上有光,而且,这些孩子们将来也能够为本乡出一份力。

  相反,一县的三位主官,除了县丞之外,县令和县尉一般很少会用本地人担当,既然是流官,县尉的职责是保一方的平安,教育的事情就与其关系不大,可是,县令把官做好就行了,那个时候,汉代施行的是地方察举制度,而不是科举制度,因此,一郡的郡守才有向朝廷举荐贤才的权利,因此,县令对于教育并不想宋明清三代那么热衷。

  要知道,这些县令县丞可都是卜至忠自己挑选的,虽然中间童忠给了他一定的建议,但是,金知蝉自己却从未插手过此事。

  因此,到了元封元年,教育体系延展到里一级的时候,卜至忠把那些县令全都换走,把县城全都换成了本地人。

  先开始的时候,因为师资力量的关系,乡小学里,一般情况下,也就只安排了一位教师,而县小学里,每一百个孩子才有一个教师,这些教师全都是过去,金知蝉在东平里教过的那些孩子,他们的水平也许没有多高,可是,教这些初级的东西,就绰绰有余了。

  相对而言,当然,第一批小学学生当中,因为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得孩子因为年纪大了,再加上个人资质的问题,也仅仅学会认得一些常用字而已,毕竟,汉隶在这时候,还没有真正的普及开来。即便是隶书,也相对复杂。

  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一般人认字还是比较难的。

  相应的,东莱郡识数、会算账的人却陡然多了起来,而且,有知识的工匠人数也变多了。这对三所造船厂是个好消息。

  对于前期的各县小学,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孩子,基本上三年就必须毕业。

  前三批中,语文考核成绩及格、且年龄却很大,且毕业时已经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在毕业之后,全都被金知蝉集中到了掖县,又集中学习了一年的时间,接下来,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成了各里新开立里小学的教书先圣。

  这样做,虽然有些冒险,但是,最终得到的效果却非常好。这个时代的孩子,绝大多数思想都比较淳朴,办事也非常尽心,因此,金知蝉才敢冒这个风险。若是换成后世,金知蝉就算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让十七八岁的熊孩子去管理五六岁的孩子。

  而那些年纪最小,不超过十五岁的,却依然被留在了掖县,在金知蝉新开立的县中学里深造,学习更为高深的文化知识。

  因为这些孩子如今的都认得字了,故此,金知蝉从掖县中学就开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家人的选择,学习诸子百家中,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医家、小说家等等学派的知识,她唯独就把儒学和兵学刨除了学习范围。

  为此,长安城中儒学官员们还专门就此事上奏折弹劾过卜至忠、陆小六、公孙厚乐和铁平。金知蝉制定的教育计划,不仅仅只在东莱郡一郡实施,琅琊郡、北海郡和胶东国的摊子虽然铺的没有东莱郡大,可是,这两郡一国最起码在各县的县城里都设立了县小学。

  因为师资力量的关系,这两郡一国先是在郡治设立,接着,在元鼎三年,又在辖下各县设立。

  对此,刘彻并未阻止,只是儒学官员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在一些郡试着学金知蝉的方法,兴办以儒学为主的小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