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云起
曹小娥离了刘三后,一直深居简出,除了必要从不出坊,便是出去也必得和人一块。刘三及曹老婆子不是没想着来骚扰她,但是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有一次,刘三终于在坊外瞧见曹小娥,见她身边只有两个妇人,他上来就扯住了曹小娥的头发。另外两个妇人见着了,一个立马大喊“打人了”,另外一个却是跑回去叫来守门的护卫。
那护卫每日里守门无聊的很,实在是守门无法显出他的才干来。听说这事后,他二话不说就跑过来将刘三给揍了一顿,末了还把人送到了衙门。衙门的衙役们对于刘三很是不耻,打女人算什么本事,虽按规矩只关了他三天,但是这三天却是没少让他吃苦头。不过,自此,刘三倒是老实了。
这边,曹小娥见刘三老实了,就将刘秀秀送去了知物学堂,日子总算是又步上了正轨。也因着如此,香香肥皂坊在义阳的名声又好了不少,不少真心疼爱女儿的,都想着将女儿送进坊里做事,这样即便以后没遇上个良人,他们不在了,女儿也不容易被人欺负了去。
不仅如此,坊里的女工们在家的地位也又上升了一层,汉子们敢怒不敢言,都怕自家婆娘也学着和离,也不敢再随意大小声,时不时还得讨好两句。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哪些常年围着灶台和孩子打转的妇人们的注意。往常大家都是这样过的也就罢了,谁叫她们没那个好命托胎在大户人家。可如今,这些跟她们先前一样围着灶台的,甚至先前过的不如她们的,竟有了这么一翻造化。羡慕嫉妒之余,她们也在心中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这种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但也是可喜的。
有些顽固的老家伙们,对于这种变化自然是不愿见到的,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不过他们倒也自信,觉得女人们翻不了天,能找个事做添补家用也是极好的,实在是填饱肚子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这边,云起见着时机到了,趁机颁布了一个新的法令,那就是禁止溺死婴儿,且举报有银子拿。虽然没有明说,但这一条显然是针对女婴的。日子不好过的年头,溺死刚出生女婴是常有之事,且大家都习以为常,民不举官不究。云起这一法令一颁布,引来了不少人的反对,剩下还有一部分直接无视。
为着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一法令,云起专门写了几篇文章贴在县衙发告示的地方,言明人口的重要性。如今这个时候,并不适合喊出“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只能仔细的阐述善待女性能带来的好处,以利动人。
虽说上行下效,云起虽为一县之首,对于拥护他的老百姓们来说,他说什么大家伙即便心里有意见也就是背地里说说。但是对于那些原本就对他有意见的世家乡绅们来说,那可就不一样了。这些人家里倒不至于溺死女婴,但对于云起想提高女子的地位却非常不满,觉得他这是在挑衅老祖宗定的规矩。
本来他们跟云起向来是井水不换河水,先前并没了解此事。起初,只是有学子将他的文章摘抄回去揣摩。最后,他的文章在县学和青山书院传开了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了起来。学子里不乏世家子弟,这事最后可不就都知道了。
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常贴告示栏的地方出现了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这篇文章就贴在云起先前写的那几篇文章下面,全篇都在反驳云起的观点。
第二日一早,就有人发现告示栏上新贴了一篇文章,瞧着还不是县衙贴的。立即有好事者找人来念了念,这一听完,大家伙立马发现了不对劲,但心里又觉得这上面说的有些道理。因着新贴出来的文章全盘否定了云起的观点,所以这事很快就跟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全城,一时之间大家都在讨论写这文章的是谁,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反对县令。更有甚者,还在猜县衙如何应对这事,是抓了这位好事者下大牢?还是如先前县学和青山书院那般来一场口诛笔伐。
很快,就有人将这事报给了衙门。听说这事的衙役原准备将文章撕下来了事,但是旁边的老衙役劝住了他,他这才回了衙门找云起禀报。
云起听了,不仅没生气,还很高兴。他没让人将匿名文章撕下来,也没派人去找这写文章的人,却是派了书办去将文章给抄录回来。等到他仔细看到拿回来的文章后,他自个连夜赶出了一篇新文章出来,让书办抄了四份,再分送到四处的告示栏上贴上。
做完这些,他在屋子里踱了半天步,这才派人去找墨香坊的掌柜的来。墨香坊的老板姓方,叫方圆。云起写的好几本农书册子都是找他印的,只因这位家里有一家印刷坊,出书什么的较为容易。
不过云起找他来却不是为着出书,而是想着弄一份官报出来,主要刊印一些实事消息和文章什么的。也不用每天都发,可以一周发一份。毕竟,告示栏的位置有限,也不是讨论事情的地方。那是衙门颁布法令的地方,也不是吵架的地方。
方圆不愧是个精明的商人,云起只大概讲了讲报纸的用途,他就嗅到了里面的商机,立马答应和县衙合作承办这事,还强调他一定积极配合县衙做官报的印发,并只要求拿三成就行,只要云起允许他再办一份专门刊印些异闻话本子的报纸就行。云起自是允了,叫来衙门的书办,命他先将自己最近新写的几篇稿子和那篇匿名文稿整理出来。至于这报纸由谁负责,他想到了一个人,不过还得他亲自去问一问才行。所以下午,他往县学走了一趟。
因着云起收了章台柳为徒,杨仲德对云起的印象好了不少。不过,等云起提到告示栏上的文章的时候,他却是皱起了眉头,以为云起是来问责的。虽则他也不知道告示栏上的文章是谁写的,但心里还是有些怀疑是县学的学生。毕竟青山学院离的远,县里的消息传的也没这么快才是。所以在云起说明来意后,他很是有些惊讶,不过最终是答应了。
只因为这报纸除了刊印县衙出的文章外,县学每月也可以推选好的文章和诗作在上面发表。且还会专门留一个板块出来,供大家针对时政发表意见,比如像这次的匿名文章。想当于,将先前的告示栏搬到了纸上,不过,比之县衙直接最重要的是,报纸的利润县学可以占三成。
杨仲德听了有些诧异的看了云起一眼,那篇匿名文章他也听说过,却是针对云起新近的一些主张写的,没想他倒是心胸开阔。云起见了,少不得解释一句:“理越辨越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所认为的在这个时代不一定是对的。且堵不如疏,知道百姓们怎么想的,他也能及时想出解决办法,总好过大家都暗度陈仓的好。
杨仲德点点头,仔细问了问这报纸该怎么办,还根据自己的的理解提出了一些意见,云起都一一采纳了,还专门拨了一笔银子给他,用做官报的筹建。至于人手,除了县衙出的文章由衙门的书办润稿以外,剩下的事,包括跟方圆交接这事都交给了杨仲德。
临到要走的时候,杨仲德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来,那就是这份报纸该没名字了。云起想了好一会,最后才憋出个名字来,那就是“新风”。
就在大家都在议论云起新贴出来的文章的时候,新风报很快就赶着出炉了。方圆接受了云起的建议,找了几个小叫花在读书人多的地方吆喝了半天,等到下午的时候大家就都知道了。因着新鲜,不少人花了十文钱买了一张新风报来瞧。只见着半尺多宽的纸面上密密麻麻的排着小字,仔细一看,就发现除了一首诗以外,其它地方全是针对最近县衙新出的公告发的文章,连着那篇匿名的文章也在。末尾显眼处,还介绍了新风报的主旨和投稿方式。嗯,新奇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