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后来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到八十六岁的大汉名将,因为特别长寿,所以格外操心。
前期他身处汉武帝后期,跟的是李广利这位上官。李广利是什么水平,懂的都懂。
按照后世汉朝官吏痛心疾首的总结,李广利封侯那一役是去西征大宛,带了五万兵马,花费亿万军费,结果战绩是从大宛带回来三十匹马。那会儿刘彻刚把李夫人娘家全给剁了,看到风尘仆仆归来、形容憔悴可怜的李家独苗苗李广利,心中顿生怜惜,给他封了个海西侯。
这就是李广利侯位的来由:朕杀了你全家,你好可怜啊,我给你封个侯吧。
这还只是开始,后来李广利打败仗、降匈奴、参与太子之争,那是又让他全家又被族灭了一次。
即便是在汉武帝晚年讨生活,像李广利这种全家被杀两次的人也是不多的。
赵充国最开始就是跟着李广利这么上官去冲锋陷阵的,可以说他能活下来已是难得,还能立功升迁那绝对得有一定的本事。
人到中年,赵充国更是致力于河西走廊的各种对外战争,不仅战功赫赫,还积累了大量的对待“四夷”问题的经验。这就是他后来能够提出“屯田策”的原因,河西走廊要是没有这么一位名将镇守与开拓,恐怕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上昙花一现的存在。
打天下不容易,守天下也不容易。
这就是一位有经验有谋略还知道怎么归纳总结推而广之的守天下型名将。
现在这位年轻的大汉名将赵充国,距离他在河西走廊各方战役中崭露头角还有十几年。目前他才二十多岁,脸嫩得很,却已经深得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器重,走在军中谁见了他都是满脸艳羡!
只有赵充国本人知道,霍去病这人虽然深具帅才,不管面对什么局面都指挥若定,但是,但是他经常因为他家娃提出一些离谱要求。
有时候他家娃还亲临现场,诚挚地拜托他务必要把这件事安排下去。
比如此时此刻,一大一小两张肖似的脸齐齐看着他,小的那个眼神里还满是信任与期待,熠熠发亮的眼睛里仿佛写着这么一句话:你肯定能做的对吧?对吧?对吧?
赵充国压根不知道霍善对自己的信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觉得他能种茶、种棉花、种西瓜、种新稻、种红薯、养猪、养鱼、养螃蟹……
还有现在,他还希望他能养鸭子,养那种能跟着军船走遍南方还不走丢的鸭子!
赵充国不明白,也不理解。
他感觉自己从来没体现什么农牧天赋啊!
他们家还是前些年才举家迁徙到北方充实边境的呢,理论上应该没有人知道他们家祖上擅不擅长种地才是。怎么霍家父子俩就认定他能办到?
可是上官都亲自开口了,赵充国能怎么办,只能老老实实接下这个任务。
如果霍善知道赵充国的纳闷,那肯定得替他解答疑惑:虽然你现在没有表现出这方面的能耐,但是你六十年后表现出来了!
没错,就是六十年后,八十几岁的你还在为大汉工作,兢兢业业地归纳总结半生经验接连三次献上屯田策并操心不已地跟进到自己退休都没放下!
霍善看着赵充国的眼神,那就是看着吃苦耐劳老黄牛的眼神。有几个人能兢兢业业打工六十多年还矢志不渝呢!
可见人要长寿,就得有赵充国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他这份拳拳报国之心,连阎王见了都舍不得收!
赵充国:“……”
总感觉他们这位小太守看自己的目光不太对劲。
算了,还是去研究怎么养鸭吧。
赵充国默默地转身离开干活去。
霍善总感觉赵充国高大的背影此时此刻变得有些伛偻,不由转头问霍去病:“他怎么了?”
霍去病镇定自若地胡扯:“可能是家中有什么烦心事吧。”
霍善“哦”地应了一声,开始在军屯里呼朋唤友玩耍。军屯比军营热闹就热闹在他们是连着家眷一起接过来的,连小孩子都有不少,霍善只需要到处吆喝一会,身后马上多了群跟屁虫。
随着父母来到江夏郡的大柱二柱他们也在军屯上住着,是他们父亲说在军屯上养蜂比较方便,主动说要在军屯这边安家。
这么多小伙伴陪自己玩耍,霍善自然是乐颠颠地闹腾了一整天才睡下。虽然当太守很快乐,但是当小孩子也很开心啊!
夜里霍善歇在军屯,又溜达出去攒了些新医案。他早上打开近期累积的宝箱,居然开出了两张邀请卡。
霍善按照惯例留了一张以备不时之需,剩下一张直接按下随机键给用了。
大人才会精打细算,小孩子就爱玩随机!
只是吧,等他把人邀请过来就有些傻眼了。
怎么回事?
上次来只奶熊就算了,这次怎么来了个奶娃?
霍善认真地把资料分享给张仲景几人,最近李时珍去瓠子口那边开医馆守着黄河治病救人去了,所以张仲景从南阳郡那边过来帮霍善坐镇江夏医院。
张仲景看到霍善传过来的患者资料手就抖了抖。
这个奶娃娃,目前一岁,正生着病。
他不是旁人,正是汉和帝刘肇最小的儿子刘隆。他估计是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皇帝,才刚满百日就登基了,但他的命也特别短,满一岁就夭折了。
……谥号孝殇皇帝。
眼下他不就正一岁吗?!
张仲景看着那个凭空出现在医馆里的小娃娃,心情十分复杂。
这是他们大汉的皇帝陛下?
华佗和张仲景的心情也差不多,这位就是他们那位登基最早也死得最早的孝殇皇帝?
事实上从刘隆那早死的祖父开始,后汉皇帝的命就不太长,刘隆他爹生一个儿子就夭折一个,最后刘隆都直接被送到宫外去养活了,说是觉得宫中克皇子!即便是这样,刘隆也只活到一岁,最后继位的他嫡母邓太后邓绥从宗室中挑拣出来的老刘家后代。
到后头那几位皇帝也是大的只活到三十来岁,小的三岁就没了。
倒是最后继位的汉献帝刘协命最长,都能活到把皇位禅让给魏帝曹丕。
要不他怎么得了个献字当谥号呢?瞧瞧,他可是带着东汉皇室短命基因硬生生活到四五十岁参与禅让仪式(退位以后还苟死了曹丕这个受禅新帝),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扯得有点远了,东汉末年那些破事想起来就有点糟心。
张仲景和华佗两个东汉末年人士都忍不住看向那个奶娃娃。
眼下这位一岁就夭折的幼帝作为患者被邀请过来了?!
华佗问张仲景:“你有把握吗?要不要我回来一起会诊?”
张仲景道:“现在这样不也能会诊?”
即便自己没享受过几天大汉的荣光,张仲景和华佗对大汉还是有点儿特殊的感情在的,这点感情面对西汉这个“前汉”还不明显,面对东汉这个“后汉”就颇有些不一样了。
唉,自己家里问题再多,一般人也不想家破人亡的。
只是这位年近一岁的汉殇帝就算能活下来,对东汉局势就能有什么大的影响吗?谁都不知道,也许寄望于出现“明君”本来就是挺愚蠢的一件事。
可是在封建制度之下,许多人也就只能指望“圣王出”了。
上头不圣明,底下人想过好日子是不可能的。
李时珍和孙思邈他们对个奶娃娃倒是不太感兴趣,早早散了场。
霍善便把刘隆安排到张仲景那边去。
翌日一早他兴冲冲回了城,溜达去医院那边看娃。
张仲景已经通过医馆模拟了好几种治疗方案,最后选定了最有效的一种开始给刘隆治疗。
霍善回到西陵城的时候,刘隆都已经从昏迷状态苏醒过来,脸上烧出来的红晕也散了不少,看起来是转危为安了。
见刘隆情况还行,霍善好奇地凑过去戳戳他的脸蛋,说道:“他看起来好小啊,已经是皇帝的了吗?”
张仲景道:“他当皇帝的时候才三个月大吧,比现在小多了。”
一般小孩子没长到一定岁数,连太子都不会立的,怕他承受不住夭折了。像刘据是刘彻期待已久的第一个儿子,那也是等到七八岁后才将他立为太子。
现在邓太后扶持三个月大的皇子登基,可见是没别人适合了。
又或者说对于这位后来亲自执掌大汉朝廷十余年的实权太后来说,这位幼帝也许是最好的人选。
因为汉殇帝夭折后邓太后迫于压力匆忙迎立十来岁的宗室子弟为帝,待到这位新帝二十五岁时便有朝臣替他相争了。
毕竟皇帝都二十五岁了,自己孩子都老大了,你一个没血缘关系的太后还想抓着朝政大权不放合理吗?
要是换成自己的孩子,且孩子才十几岁,问题就小多了。刘隆虽然也不是她亲生的,但她是汉和帝的皇后,汉和帝所有儿子名义上都是她名正言顺的儿子,
说实话,对于邓太后收拢回来这些“群臣无知者”(满朝武都不知道他们存在)的皇子,后世许多人都对他们的出身存疑,也对邓太后以皇长子有痼疾为由改立最少子的做法满怀质疑,疑心她是不是一早就打算挟少帝实现自己临朝听政的目的。
张仲景看着那被喂过药后终于不再难受、睡得香甜的少帝刘隆,也不知道自己把这位少帝救过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听说唐代那边出了个武则天,一度改唐为周,焉知他们那位邓太后把控朝政久了会不会也生出这样的想法来?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人_小-说。 ,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