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青木川 第21章

《青木川》第21章

作者:叶广芩 字数:2981 书籍:青木川

  镇是一条古老的小街,南边龙驰山,属四川,一直往前走,走两天就可以到达九寨沟。西边山是凤凰山,连接甘肃,东边是银锭寨,北边是黄猴岭,均属陕南。小街南北横陈,一条石板细路蜿蜒延伸,两侧是铺面房,其中间或夹杂古色古香的楼房,镂空雕窗,细腻砖饰,是过去的饭庄、旅社、烟馆。老房墙上,依稀残存着标语,一层层覆盖,又一层层剥落,承载时代的记录。仔细辨认那些不同的美术字,有“狠抓计划生育,三十天上环四十天结扎”,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还有“进行土地革命,建设新中国”,有“打倒地主分田地”……看得出每条标语在书写的时候都很认真,写标语的人无一不希望所宣扬的内容能醒目长久,每一笔画都是描了又描,抹了又抹的。风雨岁月,写标语的人多已无处寻觅,那些用心描出的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字迹的叠压让小镇变得陈旧又沉重。

  冯小羽拿出相机正要照那些层叠的标语,有镇上的青年拿了一叠稿子来找她,说写了几首诗,让大地方来的作家帮着看看,提提意见。冯小羽问他叫什么名字,说是叫夺尔。问怎的叫这么一个又洋又前卫的名字。夺尔的脸红了,说原本叫佘承包,是承包责任田时候生的,去年在县报上发表了一首诗以后,改名夺尔,是“夺取诺贝尔奖”的意思。冯小羽说把稿子拿回去仔细拜读再说,可是夺尔并不想马上离开,他还绕着圈子跟冯小羽说话。后来冯小羽终于明白了,原来夺尔说他现在是代表他爹来请首长到他家去坐坐,他奶奶特别盼望能见到首长。冯小羽问他奶奶是谁。夺尔说他奶奶姓佘,叫佘黄花,他爹叫佘翻身,是当年工作队给取的名字,以后改名叫佘鸿雁。他爹原先在文化上干过,退休以后就回到了青木川。冯小羽问夺尔爹怎的跟他奶奶一个姓。夺尔说他没有爷爷,又补充说,我奶奶对首长崇拜得什么似的,年年过年给“天地君亲师”牌位上香的时候都要念叨念叨首长。

  4

  冯明在青女家的座谈会开得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热烈,那样激情澎湃,不是张保国挑着头说话,几次会冷场。开始还说镇反时被枪毙了的李树敏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怎的扯到了从青木川到“斗南山庄”的道路难走上。说这条黄土路一下雨满是泥泞,根本无法拔脚,连牛都不愿意朝上迈步,何况是人。这条甘陕通往九寨沟的捷路,旅游潜力很大,道路依此烂下去,会影响到青木川经济的发展。众人于是纷纷诉说自己的见解,内容不外是要争取县上的支持和筹划资金的办法。冯明听得出,很多话是递给他的,希望他能发挥余热,直接让有关部门拨款,顶不济也要将他们的想法传递上去。冯明觉得这会越开离自己的初衷越远,拨款要钱这样的事就是在任上,也不是一人说了就能算的,下边的人往往把事想得太简单,太直接。看冯明的态度不甚积极,郑培然话里有话地让三老汉把修路的事跟震川提提。震川是三老汉的孙子,是县上管交通的副县长。三老汉说震川有日子没回来了,官当大了就忘了本,娶了个城里娘子,穿高跟鞋,搽洋粉,一年四季老光着两条腿不穿裤子,把好好的头发愣染成了黄的,名字更洋活,叫蔓娜,不像个中国人。

  郑培然说,再怎么洋活她也是青木川的媳妇,不是月亮里的嫦娥。

  三老汉说,那女人不愿到青木川来,嫌青木川的厕所太原始,人家的屁股高贵。

  郑培然就问三老汉孙子是什么态度。

  三老汉说,孙子还是好孙子,就是做不得女人的主。

  郑培然说,这就是修正主义的开始。帝国主义反动派把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现在已经验证了。从三老汉算,到震川,正好三代,人家一点儿没说错。至于震川的儿子,那是第四代,更是绝对的修正主义。

  三老汉说,那个小小的龟孙子的确是很修,不吃娘的奶,要吃美国进口的奶粉,裆里夹的尿子用一回就扔,叫啥子“一次性”……

  话语说不到一起,冯明感到焦躁,他考虑是不是没把人找对。想当年,郑培然是个青年学生,娃娃家,了解的情况有限,许忠德是魏富堂的少校参谋主任,三老汉是魏富堂的上尉营长,魏漱孝是魏富堂的堂侄,沈良佐是魏富堂的二等传令兵。仔细看,当年的积极分子,新政权的基本成员一个没来。

  怪道话不投机。

  冯明问张保国,主任兼组织委员怎没来?

  张保国问主任是哪一个。

  冯明说,就是你爹。

  张保国说,您忘了吗?我爹去世好久了。

  冯明说,副主任兼分地委员呢?

  张保国问管分地的是哪一个。

  冯明说,刘大成。

  张保国说,刘大成大炼钢铁时死在了小高炉前,脑溢血,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半块铁锅。

  冯明说,武装委员万至顺呢?

  张保国说,“文革”时候上吊死了。

  冯明说,锄奸委员沈三娃还在吗?

  张保国说,90年代跟着女儿到深圳去了,一直没有消息。

  冯明说,怎的都死了!

  冯明还想说,魏富堂这边的可一个个活得都挺旺,而且活得有滋有味,孙子都当了县长了。话到嘴边终是没说,毕竟不像领导干部的语言,也太没有政策水平。许忠德是个聪明人,窥出冯明的心态,解释说,人命挣不过天,死生有命,该撒手时便要撒手。魏富堂手下七个校级军官,六个都不在了,只有在下还老不死地赖在人间,白白浪费粮食。

  张保国说,除了武装委员万至顺以外,其他积极分子都是寿终正寝的,要活着,该有百多岁了。就目前,整个青木川地区,还没有发现过百岁老人,百岁以上的老树倒是不少。

  冯明一算,也确是,刘大成当分地委员那年快六十了,再结实的身板也活不过一百二去。那时候冯明在他们当中算是最年轻的,最年轻的也快八十了,岁月不饶人哪。他真切地感到回来得太晚了,该见的一个没见着,失去了再次踏上青木川的意义。他应该早来,至少提前二十年来。可二十年前他正忙,跑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包括外国。青木川这个山区小镇从没进入过他的视野,不知是青木川把他丢了,还是他把青木川丢了。张保国看冯明有点儿失望,补充说,在座的几位是青木川年龄最大的,还有一两个,脑筋不好使了,已经认不得人了,没有叫,还有一个赵大庆,起不来炕了。

  冯明想了半天,想不起赵大庆。三老汉提醒他说,赵大庆是生产委员,土改时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件像样的农具也没有,是赤贫。

  冯明问赵大庆怎的起不来炕了。三老汉说老的,赵大庆八十五了,秋天去捡戏楼的烂砖,脚被扎了,烂了个大窟窿,一直收不了口。

  许忠德对张保国说,那个烂瓦砾场早晚是个祸害,不少人在那儿刨砖捡木头,那些雕花的木隔扇引得山外的文物收购贩子来了好几拨,一对木楹联让承包他爸卖了两千五百块,竟然没人提出异议,这绝对是国家资源的流失。

  魏漱孝说,楹联上的字是施秀才写的,谁见了谁说写得好,刻得也好,正面看,字朝外凸,侧面看字朝里凹。

  冯明对这个戏楼有印象,过去召集全镇开会、演戏、比赛唱歌都在那里。戏台对面是文昌宫,戏楼搭得很考究,青石高台,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两边柱子上有对联:

  堂虞之世斯为盛凤凰在乡好有音

  许忠德说上届政协会上他就提出文昌宫的戏台快塌了,西南角顶棚已经露了天,雨水顺着墙往下流,夏天豪雨一来,整个顶就得压下来。结果呢,还没等到雨来就塌了,到今天也盖不起来,早点儿补救何至于此……

  冯明说他想看看塌了的戏台。

  许忠德说,你是应该到那儿看看。

  文昌宫是冯明记忆深刻的地方,忘了哪儿也不能忘了戏楼。那年他带着三营,最初进入青木川,落脚点就是文昌宫的戏楼。他们到达的时候是傍晚,国民党胡宗南骑兵第二旅一个分队刚刚撤出不久。这支国民党队伍是听到解放军南进青木川,一夜间逃窜的,走时匆忙得连掠抢的财物也没有拿完。这个分队在逃窜前发生了严重分裂,一部分追随胡宗南奔西南去了四川;一部分化解在秦岭山中落草为寇,给后来的剿匪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冯明和他的三营对进入青木川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里群众工作薄弱,情况复杂,虽说有地下党在活动,但身份并没有公开。地主恶霸魏富堂拥兵自重,明里拥护解放军,表示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缴械投诚;暗里与杜家院、赵家坝、姚渡、广坪的地主武装势力联合,自命宁西人民自卫队总司令,企图负隅顽抗,抵御红色政权。

  为了便于开展群众工作,三营抽调了部分指战员组成三十人的武装工作队,又从师里拨调出几名文化骨干,一同进驻青木川,林岚便是其中之一。

  他记得那天下午,他们从回龙驿出发,太阳落山便过了石门栈道,刚下到山谷,就听到青木川方向锣鼓声声,军乐齐鸣,热闹非凡。队伍走出山口,冯明们看到路边摆了黑木条案,搁了茶水糕饼,树上拉着“欢迎解放军进驻青木川”的横幅标语,不少富堂中学的学生,举着旗子,在老师带领下喊着口号。一帮穿着戏装的人站在道路两旁,做出各种欢迎姿势,滑稽又怪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