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让别人无法取代 第9章

《让别人无法取代》第9章

作者:管斌全 字数:2983 书籍:让别人无法取代

  王师傅为此恼怒异常,每每以武力强迫孩子去练字。结果,强强脾气越来越怪,甚至以不吃饭来抗议,父子关系十分紧张。

  王师傅本想培养儿子对书法的兴趣,结果事与愿违。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弄清对孩子是培养兴趣,还是对其兴趣加以培养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家长不能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为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极佳效果。倘若培养的这种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被孩子拒绝,全家将在二者的抗衡中不得安宁。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大翻译家、文学家傅雷就做得很好。傅雷曾希望儿子傅聪能成为一个文学家或画家,但傅聪的兴趣并不在此,他喜爱的是音乐。傅雷先生便没有强迫儿子去搞文学,而是尊重儿子的兴趣和选择,让他集中全力研习音乐,练习钢琴,傅聪果然不负父望,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音乐演奏家。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很多家长及早抓家庭教育,这原本是好事。但像王师傅那样,因为自己少文化、没专业,而强令儿子去练书法,根本没注意和发现孩子已对后院的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如果他能有所发现,顺着孩子的这种兴趣去培养孩子,在后院和孩子共同劳作,(奇*书*网^.^整*理*提*供)多带孩子去植物园见世面,发展这种兴趣,说不定儿子长大后真会在生物学上大有作为呢!家庭教育,对兴趣加以培养远比培养兴趣重要。

  第3节 培养什么样的兴趣

  1.培养健康、高尚、有益的兴趣。

  根据兴趣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兴趣可分为积极兴趣、消极兴趣和无害兴趣。区别兴趣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考察兴趣的本质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所谓积极兴趣,就是指那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兴趣,如学习求知、体育锻炼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兴趣。如果孩子有一些不良的兴趣,即消极兴趣,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抽烟、赌博等,家长要及时加以制止和正确引导。

  我有一个学生,本来学习挺不错的,但由于偶然玩了一次名叫"传奇"的电脑网络游戏,结果像吃鸦片一样上了瘾,一发不可控制,天天都去玩。最后不仅成绩直线下降,视力也直线下降。后来他又因没钱玩游戏就去偷窃,被抓进了派出所,一个花季少年的大好前程就这么被毁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惋惜吗?

  2.培养兴趣要与人生规划、职业设计联系起来。

  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与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求职就业结合起来。例如孩子喜欢下棋,但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以下棋为业,你也没有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职业棋手,那你就只能把下棋作为孩子的无害兴趣来培养,即把它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来培养。

  第4节 怎样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教实践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家长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我们知道,家庭是儿童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儿童的特殊兴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往往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她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亲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这时开始,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也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她的成功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分不开。

  孩子在幼年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是培养其各方面兴趣的关键。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前,首先要知道兴趣是怎么产生的。

  兴趣产生的基础有三个:

  第一,兴趣产生于认知。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认识(或称之为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而稍纵即逝。

  日本的教育心理学家田崎仁认为:"兴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是知识,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的土壤中,因此,知识是兴趣的媒介。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无知便无趣。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一般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后,知识会为人拨开弥漫于事物表面的迷雾,使人认清隐藏在奇异现象背后的更加奇丽的东西。

  第二,兴趣产生于需要。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兴趣之所以发生,实际上是学习成功的自然结果。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

  第三,兴趣产生于好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孩子出自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去学习。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而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小时候,看到天上的云彩,我们常常要想:"云彩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云彩会变化颜色?""为什么云会动?"每当自己和小伙伴玩儿得兴起,家长叫吃饭时,就想:"为什么一定要吃饭?""为什么会饿?"继而又想:"什么是饭?""人们为什么要叫它饭,叫别的不行吗?""为什么......为什么......",在孩子小小的脑袋里装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这些"为什么"有时会向大人们提出来,而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留在自己的小脑袋里。他们没有提出来,却表现出来了,而且是以让大人们难以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有些在我们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甚至近乎"傻"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却并不简单,而且很"聪明"。有些对于成人来说好像"破坏"的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可能是一种最"伟大"的发现。

  "还记得我在小的时候会把鸡蛋从篮子里拿出来,一个一个地丢在地上,惊奇地看着坚硬的蛋壳摔得粉碎,晶莹的蛋黄洒了一地。"

  这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兼作家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女儿》一书中的一段自述。也许,你会说:"她们家钱多,可以让孩子任意糟蹋鸡蛋。"其实,在小孩子的眼里,并没有钱的概念,也没有糟蹋东西的想法。对于她来说,wωw奇WenXueKu.com网只有好奇。她想知道,鸡蛋掉在地上会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她发现,鸡蛋掉在地上会碎,而且蛋黄还会流出来。流出的蛋黄在地上散开,像花,很好看。

  难道这是偶然现象吗?科学是要靠重复来检验的,于是,她再往地上扔一个鸡蛋,看看小脑袋中的科学假设是否能得到检验。果然,后来扔在地上的鸡蛋也一样会有蛋黄流出来,而且也像花,很好看。这听上去好像在演绎故事,其实这就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现象。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是激发人进行探索的重要因素,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在青少年时代都有惊人的好奇心。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仅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 328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