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管理大道 第32章

《管理大道》第32章

作者:曾仕强 字数:2797 书籍:管理大道

  中国人一听到“断爱”,又是格格不入。然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信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便是中国先哲运用“经权法”,将佛教的哲理,融入中华文化的大海里。钱穆先生说:“佛教未跑进中国以前,在东汉末年三国开始,中国思想分成两大派:一个老子,一个孔子。中间一个极特殊的人,就是王弼。”王弼用“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来描述中国思想的形态,钱先生则认为“孔子、老子外,又有释迦牟尼从印度传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中国思想史上有此三人。”我们常说中国思想,包含儒、道、释三家成分,并不是说中国人普遍信仰佛教,而是印度佛教到了唐代,天台、华严、禅三宗已经十足中国化,形成中国的佛学。这些佛教的观念,透过“经权法”,变成中国人的思想了。那么,基督教为什么不能如同佛教一般,也成为中国人思想中的一部份呢?原因固然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基督教输入中国的时候,正好赶上“经权法”不被重视的冷藏时期,近代中国人过分强调西方各种方法,以致把自己固有的最好、最有效的“经权法”忽略了,搁置了,岂非十分可惜!中国式管理,自有其根源。近年来大量输入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造成诸多困扰。依我国传统,我们殊无必要亦无任何理由排斥西方管理,但是我们更有需要,使西方管理溶合于中国管理哲学之中,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管理现代化。具体方法,惟有重拾古方,好好运用经权法宝。

  (二)“经权法”源自易经既然中国人的思想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那么“经权法”必定也可以归宗还元,在中国传统中找到它的根源。依据王弼的说法,中国思想的总源头,即是易经。陈立夫先生也认为: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其它各家如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兵家等思想,也都渊源于易。

  易经中“不易”的观念,并非“不变”,而是“变易”中有“不易”,也就是“变”中之“常”。我国先哲,发现宇宙万象错综复杂,而理路常在。变中有常,所以万变不离其宗。

  西方人一味强调“变化”,甚至认为“变迁”乃是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中国哲学也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承认“变”是宇宙中的根本事实之一。但是,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有其不易之则,也就是有其“常道”。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容易任意胡为,必将造成不良的后果。易传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坤对待,干为纯阳之卦,象征刚健,以动为常性;坤为纯阴之卦,象征柔顺,以静为常性。一切事物虽然都是变动不居的,但是变中有常,才能“动而不乱”。理学家中的程朱一派,更进一步肯定“变中之常”较“变”尤为根本,而称此“常”为“理”是变之所以变的依据,为变的主宰。此“变中不易之常”,即是“经”。

  易经中“变易”的观念,指出:宇宙万物都在变化迁流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是有形有象的根本事实,惟有变化,宇宙才能够不穷而久,所以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缘自神农之后,黄帝、尧、舜时代,风气渐开,已经不像前古那样易于治理,幸好尧、舜知道因应时代的需要,变通改进,使老百姓各安其业,各适其宜。他们变革朴野的古风,创立衣裳的制度,使得天下大治。这种变易的精神,便是历代生生不已的创造力,“生生之谓易”,这个阴阳消长,生生不息的道理,为中华民族带来日新又新的进步。而“变易”的精神,则表现在“通权达变”,此即“权”。

  “经权法”的“经”,即易经中的“不易”,也就是“常道”;“经权法”的“权”,为易经中的“变易”,亦即是“变化”或“变通”。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人“守经达变”的方法。使中国五千年来,从容融合外来文化而仍能中道。有了此一方法,才能够做到朱子解释中庸所说的:“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故于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也。”可惜道不远人,而近世中国人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徒使“经权法”不明不行,丧失了融化整合西洋文化的能力,真是“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经权法”既从易经来,自须含有“易简”的精神。“易简”即“易知易行”,所以系辞上传第一章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中国哲深知:平易的道理易于了解,易于了解的道理,才有人亲附;简易的方法容易照着实行,才能行之有功。“经权法”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普遍为中国历代所推行,造成了中国可大可久的历史。

  (四)“经权法”可以促进中国管理现代化经权法使我们融合不断传入的外来文化,也促使中华文化持续成长更新,发挥大学所说奇-书-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例如印度佛教,主张“无我”、“利他”,与中国积极淑世的观念,十分吻合,我们立即予以采纳;而佛教思想原先为消极厌世的,中国佛学则将其转变为积极入世的。

  佛教解脱,原有信解脱与见道之分;南朝竺道生特提悟、信两途:悟为发乎内心的知见,信是信奉外面的教言。悟发信谢,冲淡了宗教的信仰精神。使佛教符合中国“重于见理、轻于受教”的传统思想之基本态度,遂把佛学融会到中国思想上来。

  依此推论,一切西方管理的理论或方法,均可透过“经权法”,将其消极整合于中国式管理之中,以促使中国管理现代化。中华文化的可贵处,在于“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中国管理现代化,务必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求其变,一为求其久。因为仅仅求变,变到失去了根本,那就等于推行西方管理,势必遭遇“全盘西化”同样的阻碍,产生忽视空间因素的诸种弊病。假若一味求久,专注于持续而不知变化,那就等于恢复古代中国的管理,自然无法因应现代环境变化的需求,发生忽视时间因素的各种祸端。中国式管理的“经”,要使其在永恒中获得日新万变,亦即把“经”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以求历久而常新。中国式管理的“权”,要在日新万变的“权宜应变”中把握住永恒持续的精神,使其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化,总还是中国式管理,总还是适合中国特性、符合中国道统,这才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最高价值之所在。

  西方管理,一向遵循自然科学的路向,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心态。一九一○年代至一九七○年代之间,无论早期的管理理论或者现代管理的程序学派、计量学派、行为学派乃至晚近的系统学派,均在追求“持续”的管理法则。早期管理理论认为科学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管理问题;程序学派视管理为一项程序持续发展的架构;计量学派运用合乎理则的方法来构筑种种教学模式,认为只要找出“最适化”(Optimization)与“次适化”(Sub—optimization)即能解决复杂的“决策”(DecisionMaking);行为学派侧重“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和“组织沟通”(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并透过有效的激励以增强领导的效能;系统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系统”(OpenSystem),以“弹性平衡”(FlexibleEquilibrium)为特征,已经启发了“变动的平衡”(MovingEquilibrium)的“变化”观念,不料情势甫转,刚好又碰上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机,徒使管理面临许多无可奈何的困境,促使西方管理,掉过头来,强调“变化”的重要性,因而出现了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法则适用于全部“情势”的“权变理论”(TheContingencyTheory)。

  自然界现象,固属“变化的便不持续;持续的即不变化”,有如氢二氧变成水,便不再有氢与氧。但文化生命,则绝不相同。管理既不属于自然界现象,当有其文化精神,无法将“持续”与“变化”断然分开,这是中国吸收西方管理学说时首先应该重视的“经权精神”。

  其次,中国管理现代化,要拿什么做“经”,来融合一切外来的管理呢?我们把握“易简”的精神,依据近百来年中国现代化的经验,肯定“伦理、民主、科学”,乃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经”。兹说明如后:1.伦理——中华文化首重伦理。依照中国文字的本义,『伦』就是类,『理』就是纹理,引伸为一切有条贯、有脉络可寻的条理。说明人对人的关系,包括分子对群体的关系、分子与分子间相互的关系,亦即个人对于家庭、邻里、社会、国家和世界人类各种关系所应表现的正当态度。

  伦理与法制不同,伦理从人类本性上启发人的自觉。从一个人的修身推到亲亲,再从亲亲推到睦姻任恤,推到仁民爱物。凡是人类,必有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父母、爱家庭,以及对于自身关系的同族同国人的相爱相恤,推而至于爱人类,实在都是天性。中国管理现代化,应该以伦理为出发点,来启发父子之亲、兄弟之爱,推而至于邻里乡土之情,和机构组织乃至于民族国家之爱,以提醒每一个人对国、对家、对组织、对人、对己的责任,使其知所感应、有所感应,以扩大管理的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