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距离秋水城并不是很远,驾马车也就
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其因一条大河贯穿整个县城而闻名。
自蕴和她娘当上把总,穆家就搬到县城居住,清河县有两条最繁华的住宅区,其一是县令等文职人员居住的夕水街,其二便是穆家等武将居住的走马街了。
两个住宅区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
原本城南繁华,城北荒凉,自蕴和她娘住过来,狠狠的整治了城中宵小,城北一跃而上成了清水城最受欢迎的区域。特别是走马街,其房价昂贵堪比秋水边缘。
房价虽贵,因其治安好不少人挤破了头的想往那边迁。
无他,安全。
因此,穆家母女俩在走马街这边人人都认识,且十分受欢迎。
山梅是穆家小姐的贴身丫头,看到山梅,大家都知道马车里面做的是谁。周围的人纷纷开口打招呼:
“大小姐回来了。”
“大小姐,我们都听说了,不愧是咱们清河的大小姐,去了那秋水书院仍旧是第一。”
“就是,大小姐可给咱们清河长脸了,过个两年大小姐是不是要去参加会试,到时候再拿个第一回来。”
之前听这番话蕴和不觉得有什么,面对刘东珠打趣的目光,她忽然有些不好意思。
刘东珠噗嗤笑出声:“没看出来,咱们的谨穆贵妃娘娘这般受欢迎。”
蕴和:“皇后娘娘何必如此呢?您当我不知道么,您在秋水不一样如此。那秋水城可比清河大多了。”
刘东珠:……
她无奈道:“好吧,这回算我错。”她就不应该打趣蕴和,蕴和跟她就从没客气过。
马车很快就来到穆府。蕴和她娘虽说只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门口还是有两个衙役看守。
此时穆府的大门早就敞开,门口站着一对中年男女,在这对中年男女身后跟着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比蕴和还要大上两岁,小的是个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
马车刚转过弯,旁边跟着的奴才就喜道:“来了,来了,大小姐回来了。”
旁边颇具威严的中年女子扯了扯衣裳,轻咳一声让自己看上去更威严一些,她旁边的男子眉眼带着欣喜,跟中年女子的刻意保持威严不同,他不用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当即就往前小跑而来。
不等山梅把车停下,他就着急道:“蕴和回来了,快让我看看瘦了没?”
蕴和有些无奈:有一种瘦是爹妈觉得你瘦。
实际上在郑嬷嬷的照顾下蕴和别说瘦了,还胖了好几斤。
打开车门,蕴和与刘东珠一前一后下来,蕴和爹立刻抛开她,转头去看她旁边的刘东珠。
他显得尤为热情:“这位就是东珠吧?哎呀长得真是一表人才,我都听说了,蕴和在秋水没少承蒙你们关照,你啊来这也别客气就当成自己家。想要什么吃什么尽管开口。”
之前她只听说刘东珠学问好,与他女儿一样满腹诗书,如今一见,人不仅学问好长得也好,当真是青年才俊。他忽然有些明白为何女儿喜欢跟她交朋友了。
他女儿也合该跟这样的姑娘交朋友。
刘东珠拱手:“伯父好。”她走到穆把总身边又道,“伯母好。”
穆把总回礼:“刘姑娘好。小女在秋水城多谢刘姑娘照顾了。”
刘东珠:“伯母客气,我与蕴和一见如故,是很好的姐妹,照顾她是应该的。”
蕴和爹道:“行了,她们做了一路马车也累了,赶紧让她们回屋休息。东珠啊,知道你跟蕴和感情好,我在她隔壁给你腾出一个院子,快来看看你可喜欢。”
带刘东珠回来,蕴和早就写信告诉过父母,也把刘东珠的喜好说了些,穆爹给刘东珠布置的房间都是按照蕴和信里所说。
清河县地域广阔人口比之其他县城相对较少,穆家的宅子足足有三进。穆把总当官之后也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心思,只守着夫郎女儿过日子,这院子对他们这个三口之家来说十分宽敞。
穆家女子都住在前院,穆爹把刘东珠的院子也安排在前院,院门前有一排竹林很是雅致。
刘东珠对此很满意,她对着穆爹道了谢。
期间那个年轻的男子与小姑娘一直跟着她们,两人几次想要插话都被穆爹和穆把总不着痕迹的挡了回去。刘东珠对此很疑惑,不过这毕竟是别人的家室,别人不说,她第一次上门做客的客人也不好开口询问。
终于,那小姑娘找到机会,她跑到刘东珠面前故作天真道:“姐姐好,我是迎春,姐姐你也是秋水书院的学子吗?“
她故意只说自己的名字,不说姓氏,不知道的很容易把她当成蕴和的亲妹妹。她不知道蕴和跟刘东珠真正的关系,蕴和早就在路上跟刘东珠详细说过自家的事儿,包括她有个贪婪的姨母。
这个叫迎春的小姑娘就是她姨母的家女儿,姓伊。
刘东珠眸光微闪,暗道这丫头小小年纪心机倒不小。她笑笑:“伊姑娘好。”
姐姐妹妹的,她跟对方又不熟还是算了吧。
上辈子出身钮祜禄氏大族,还是嫡枝的格格,刘东珠自然也是傲气的。她跟蕴和是多年的感情,两人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她可以接受蕴和称呼她姐姐。跟伊迎春不过是第一次见面。
若不是看在穆家的面子上,像伊迎春这种人她平日里都是不理会的。
刘东珠没回答伊迎春的话,穆把总朝天翻了个白眼,不客气道:“迎夏、迎春啊,你们出来时候也不早了,再不回去你爹娘该担心了。从县城回村的路可不好走。正好山梅在,我让她送你们。”
山梅当即应下,她可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是穆家人不喜欢的,她就不喜欢。
山梅嘴皮子利索还经常板着脸,伊家兄妹俩还是比较怕她的,但他们这次可是带着任务来的,如今任务没完成怎么好意思回家。
伊迎夏悄悄抬头偷瞧蕴和,见蕴和面容冷淡脸上不免有些失落,在看看穆家的大宅子,他又鼓起勇气道:“表妹,你在秋水城住着可习惯,若有什么不习惯的大可以让人捎信回来,反正我闲着没事可以去秋水城照顾你。”
如果可以他也不想当着外人的面说这些,可秋水不是他们这种小地方能比的。他爹娘说得对,若不趁机把生米煮成熟饭,等日后表妹飞黄腾达就晚了。
他爹娘早就打听清楚了,他这位表妹厉害的很,到了那秋水书院学问都是第一名。他娘说,像他表妹这样的,妥妥的进士及第,日后要做官的。
表妹若是做官肯定不会跟舅妈一样,像他舅妈日后升迁比较困难,说不定一辈子就是个七品芝麻官,表妹不然,表妹这样的将来能做宰相。
宰相啊,那得是多大的官,假如他现在跟表妹结亲日后就是宰相郎君,受万人敬仰。
伊迎夏的话出口,穆爹的脸色就冷下来,这么多年他早就看穿了,他那个姐姐无利不起早,当年为了五两银子把她卖给穆家,如今又想打他女儿的主意。她想的倒是挺美。
穆爹也不想给娘家留脸面了,他直接道:“你家若是缺银子,你想找伙计补贴家用我可以在清河县帮你找。我虽不才,在这清河县还是有些薄面的,你好好做,银子少不了你的。蕴儿那你就别想了,孤男寡女的不合适。”
伊迎春道:“怎么就不合适了,我哥会洗衣做饭,照顾姐姐在合适不过了。”
穆爹看了她一眼不急不缓道:“怎么就合适了?你是乡下人不懂,人家城里人讲究的很,就是亲兄妹姐弟到了七岁以上都得避嫌,他只不过是个表哥。我知道你们家不在意这些,可我们在意。我不能拿我女儿的名声开玩笑。”
话到这份上,穆爹觉得他姐姐若是要脸日后两家应该不会再有来往,便道:“嫁出去的儿子泼出去的水,你也别说我不顾及娘家。山梅,你去厨房把咱家存的红薯那一袋子出来。一袋子红薯一百斤,这些够我爹娘吃小半年的了,也算是我这个当儿子的一点心意。”
伊家重女轻男,穆爹未出嫁前在伊家日子过的并不好,饶是如此,穆把总刚回来的时候他也没忘记娘家。只可惜他爹娘姐姐做事情太让人寒心,一步步把他逼到现在的地步。
一家子有手有脚,还有他之前花银子买的给买的二亩良田,结果愣是落得个每年要来打饥荒的程度。
他们纠缠他也就算了,女儿是他的逆鳞,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对方把主意打在她女儿身上的。
伊迎夏被说的满脸通红,他忍着泪道:“舅舅说这话是因为住在后院那位姓苏的公子吗?好,我知道了。”
这话说的穆把总不愿意了,他道:“伊迎夏你别什么事儿都赖到别人身上,你舅舅说那些话已经是给你留面子了,要我说你们一家子就一点屁数没有,你们也不去打听打听,问问别人都是怎么看你们家的。好吃懒做、整天做白日梦、啃亲戚、算计这个算计那个。你也别拿人家苏公子说事儿,人家苏公子就是来清河游玩,我作为下属招待一番,跟我女儿可没关系。”
穆把总没文化不假,不代表人家没见识。这我苏公子是他的顶头上司千总家的公子,若是以前他当然愿意自家女儿跟苏公子有些什么,倒不是他贪图人家的权势,他就是觉得女儿找个官家少爷日后能少走不少弯路。若日后自己没了,也能有人帮衬一把。
如今她不这么想了,靠别人终究不如靠自己实在。只要她女儿在秋水书院能一直保持前十名,将来考中举人、进士就能入朝为官。
她女儿那么聪明迁升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也就是说在穆家的计划里从头到尾都没有伊家的事儿。
这一切不过是伊家与伊迎夏异想天开。
苏公子,什么苏公子?蕴和一头雾水。
穆爹当即给她解释。原来在前几日千总家的公子跟家里怄气跑了出来,也不知怎的来了他们清河县,还正好让她娘给遇上了。毕竟是上司家的公子,若没遇见还好说,遇见了他们不能不管,于是她娘就把人带到府里让她爹帮着招待一二。
这事儿也不知被家里哪个嘴碎的奴才告诉了伊迎夏。伊迎夏就把对方当成了假想敌。他这次来穆府除了‘借’粮食,就是想看看这个情敌长什么样。
蕴和顺嘴问了一句:“那这位苏公子长得如何?伊迎夏看见人家得自惭形秽吧?”
她想着怎么说也是千总家的公子,听说苏家跟京城还有些关系,这样的人家出来的公子肯定不是伊家一个农户能比的。
两个人相差不大会使人嫉妒,若相差太大也只有自惭形秽了。
哪知她爹听到这番话面色有些古怪,他沉思良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苏公子啊,不愧是千总家的少爷,英气逼人。”
随后穆爹又道:“儿啊,你不会看上人家了吧?我跟你说你若是真心喜欢人家,爹娘都支持你;可你若是为了苏家的权势去追人家,就算你是我们的亲生女儿,我们也得说你。”
穆爹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认为感情这种事还是水到渠成的好,带着目的的爱情不纯粹。等有朝一日你所在意的东西没了,感情还能存在?
没了感情的夫妻还能叫夫妻?
穆爹觉得这样得来的婚姻就是欺骗,他大见识没有,却不想自己的女儿是个骗子。
蕴和无语道:“爹啊,你瞎说什么呢,我现在就想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让我辛苦大半辈子的爹过上好日子,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想。爹,您是不知道,这去了秋水城我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自己之前就是个井底之蛙啊。您想秋水城多大,整个大燕又有多大,在秋水就有那么多厉害的人,大燕又得有多少。”
“清河县的人都快把你女儿给夸成文曲星下凡了,三年之后会试若女儿名落孙山,岂不是让人笑话。”
“我自己可以不要这脸面,您跟我娘能不要?旁的不说,就我那大姨,我若是落了榜,她指不定怎么奚落您呢。我是您唯一的女儿,我得给您争气啊。”
一番话把穆爹哄的眉开眼笑,他道:“我女儿也不用妄自菲薄,你今年才十三,三年后考不中大不了在等三年,就算在等三年,我儿也才十九岁,也是少年英才了。”
穆爹虽然希望自家女儿能考中举人、中进士,但他也有自知之明,他女儿败就败在年纪太小,与那些读了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书的人不一样。他女儿累积太少了。
都说三十岁考中进士就算是有才之士,穆爹的心愿也是希望女儿能在三十岁的时候中的进士。这样他就心满意足了。
蕴和三言两语哄得穆爹开心,让他放自己跟刘东珠回房间休息。路上,刘东珠打趣道:“我竟不知蕴和你哄起人来也这般得心应手,难怪呢。”
路上有丫头跟随,有些话刘东珠并未说的太明白。
她原话是想说蕴和嘴巴太甜,也难怪最后能把渣渣康哄得团团转。
蕴和:“那倒不是,”主要是她爹太容易懂了,她爹的愿望很小,加上又疼她,所以她才能三两句话把人哄开心,换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提起她爹,蕴和有些遗憾,“知道你喜欢芙蓉,本来还想说我爹院子里有株特别好看的芙蓉花,现在是看不成了。”
内院住了男子,于情于理她们都得避嫌。
刘东珠到不觉得有什么,“又不是之后不来了,日后再看也就是了。我看着清河县风景不错,正好你熟悉,咱们明日到处走走。”
蕴和调皮的行了个礼,“遵命。”
内院有客人,中午的接风宴穆爹就没参加,穆把总与蕴和带着刘东珠在前院用的膳。用过膳,两人先休息一会儿,之后蕴和就带着刘东珠出门。
从北门出发不远处有一座香山,这座山上风景不错,也有外县喜好附庸风雅的人前来游玩,算是个旅游胜地。香山距离清河县也不远,下午出发晚饭前也能赶回来。蕴和决定先带着刘东珠去香山看看。
刘东珠对此并无意见。
上辈子钮祜禄氏也是将门世家,她幼年也跟着学了骑马射箭,自认武艺不错。这辈子她是真正的文弱书生,去秋水书院之前也仅限于会骑马。
秋水书院深谙‘身体’之道,书院的学子除了读圣贤书,每日还有半个时辰的习武时间。书院习武志在提升学子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有个好身体读过科举,因此教导的并不深。
刘东珠自认自己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至少超越了书院大半的学子,可爬山还是差点要了她的老命。选了个干净的石头坐下,刘东珠喘着粗气道:“真是同人不同命,我都要累死了,你居然一点汗都没有。”
蕴和只是笑笑,她在刘东珠身边选了个石头也跟着坐下。
可不是不同命么,她从小就要为了生活奔走,刘东珠生下来就能吃喝不愁。她那时候没想过考科举,毕竟家里没银子送她读书,可不得拼命习武么。
习武顶多是多吃点,山里野果、野菜多,只要勤快就能填饱肚子。读书不行,只买笔墨就是很大的一笔花费。
所以,她从小身体就比刘东珠好,耐操。
刘东珠也只是羡慕一下,休息一会儿她感觉好了很多,两人继续出发。
又走了不到两盏茶功夫,终于到了目的地。刘东珠闭上眼睛深呼吸,顿觉心旷神怡。
她转头道:“你说的没错,这还真是个好地方。”
蕴和指着不远处道:“那边还有个水潭,我小时候实在馋了就会来这边捉鱼。山泉水天生天养的鱼味道不错,等回去的时候咱们可以捉几条养着,回头带回去给刘姨吃。”
刘姨就是郑嬷嬷,郑嬷嬷是真心喜欢蕴和,蕴和也是真心喜欢她。她这次回来,除了带着刘东珠逛逛,还有就是郑嬷嬷想认她做义女。
蕴和心里自然是愿意的,郑嬷嬷是担心他家里人的意思,怕她们看不上她是个商人,所以让她先探探口风。如果穆家愿意,她就在秋水城摆酒正正经经认下蕴和,若是不愿意,她也不会勉强。当然该怎么对蕴和,她还是会跟以前一样。
蕴和自己也决定了,如果她父母不愿意,她私底下也会把郑嬷嬷当成亲娘对待。不说这辈子郑嬷嬷对她的好,就说上辈子郑嬷嬷也帮了她不少。
她照顾郑嬷嬷是应该的。
听说有鱼可以抓,刘东珠也不休息了,她拉着蕴和道:“那还等什么,走啊。”
两辈子加起来,抓鱼还是头一次,她显得兴致勃勃。
吧强行拉起来,蕴和有些无奈,她只好带着刘东珠前往。
水潭四周都有茂密的树木遮挡,不是本地人一般很少能发现,而且抓鱼是个技术活,即便知道位置也不是谁都能抓得着的。
费大半力气爬山结果一条鱼都没抓到,多晦气。
也只有像蕴和这种半大姑娘正是嘴馋的时候,为了口吃的她们才不管累不累。
刚走到附近就听见有说话声,蕴和还以为是有人来抓鱼解馋,仔细听又觉得不对。
“哼,你不是很有骨气么、怎么,你也不看看你这幅尊荣,若非你是苏家人,你以为我会看得上你。老娘给你脸你不要居然还敢给我跑。你跑,你到时跑啊。等老娘我跟你生米煮成熟饭,到时候就是你苏家求我的时候。不过到那时,你想做我的正君也不可能,我顶多给你个侧君之位。”
听明白了,原来是有人强抢民男。
蕴和伸手拦了下刘东珠,“你找个地方躲起来,我去救人。”
她生平最恨的就是这种烂人。而且姓苏,她忽然想到住在她家的那位千总公子。若真是他,一旦在清河县出事儿,她娘的官位怕是要不保。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这人她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