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半的样子,欧阳彬独自一人出现在第一次和古光英相遇的路口。
那个水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修补好了,只留下一块颜色更浅,更加平滑的水泥路面。
蹲下身去,轻轻抚摸了下平整的补丁,欧阳彬嘴角浮起一丝笑容,思绪回到了四个半月前……
“这位先生……这……真是抱歉,我刚在电话……”
当时古光英那歉疚的表情,根本就让人无法生出任何怨气,而她之后那如释重负的笑容,更是那样的干净,美丽。
应该是的,在那个时候,欧阳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爱的种子。
“没想到,我的爱情也是一见钟情来的……”
欧阳彬不由想到以前跟刘海洋辩论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信不信一见钟情这种现象能产生真爱。
那时候,对于那个悖论,欧阳彬比较支持的是不信,在他看来,两人之间要产生爱情,一定要建立在双方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
可是,回想这一路走来,自己心中对于古光英的感觉。
欧阳彬不得不承认,一见钟情的力量有时候也很强大,而对于他这种认死理的人来说,尤其强大。
“妈妈,你看那个叔叔,那么大了也在玩泥巴,他妈妈不会打他么?”一个稚嫩的声音将欧阳彬惊醒。
循声望去,见到一个长相姣好的年轻女子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小豪,那叔叔不是在玩泥巴,而是在睹物思人呢。”年轻女子的眼力很不错,欧阳彬忍不住朝她点头笑了笑。
“对哦,他好像没弄脏手手哦。妈妈,那什么是睹物思人啊?”
年轻女子回应了一个和善的笑容,带着儿子慢慢朝前踱着:“睹物思人是一个成语,是说看到一件熟悉的东西,就会想起一个难以忘记的人。”
“噢,我知道了,就像我看到了咸蛋,就会想到奥特曼一样,对吧?”
“是啊,我们家小豪最聪明了……看到咸蛋想起咸蛋超人,这就是睹物思人,咯咯……”
银铃般的笑声渐渐消失在街角,欧阳彬收回了艳羡的目光,真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母子。缓缓直起身子,目光放到了脚下那块补丁,心中思绪依旧万千。
如果那天没有这个水坑,欧阳彬一样还会认识到古光英,但那就是面试之后的事了。欧阳彬并不确定,没有那次诺恩斯式的邂逅,他是否还会对古光英产生那种萌动的爱情。
这个问题一辈子都将注定无解。
也许正如昨天回答林莫可,如果见到她之前并不认识古光英,或许会喜欢她,毕竟她确实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女孩。
但这也仅仅是或许罢了。
在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道上,欧阳彬的影子渐渐被夕阳拉长。
一直到六点半的样子,熟悉的发动机声进入欧阳彬的耳中,等待了一个小时的他脸上丝毫没有不耐。
车子刹得有点急切,在停住后,古光英走下车来,目光落在那块“补丁”上,嘴角浮起一个让欧阳彬心动不已的浅笑。
脸上有些疲态的古光英问道:“打算请我吃什么?”
欧阳彬缓缓走了过去:“意大利面搭配小牛肉片,怎么样?”
古光英乐了下:“真小气,上次我还叫了一份红炖白豆牛肚呢。”
欧阳彬嘿嘿一笑:“要是你能吃,我不介意将整个餐厅有的都点一遍。”
“你以为养猪呢?”古光英嗔怒道。
“所以嘛,你就不要说我小气了。”欧阳彬很享受古光英偶尔展示出来的小可爱,靠在车子的另一边,欧阳彬右手翻腾间,一朵红玫瑰陡然出现在他手上:“大不了,我再送朵玫瑰给你嘛。”
脸上微红,古光英惊讶地看着欧阳彬手中的玫瑰:“你会变魔术?”
欧阳彬抿嘴一笑:“你要是让我再变一支,我就没辙了。只是一个小小的障眼法,我把玫瑰藏在手后面,你没注意而已。”
“上车,玫瑰给我!”心情不错的古光英呼啦钻回了车里。
钻进车里,将玫瑰递给了古光英,欧阳彬微微一笑:“这支玫瑰被我拽在手里一个多小时了,能保持这么完整可真不容易。”
“抱歉,让你久等了。”古光英歉然一笑。
“许多人想等你都没机会呢。”已经做了决定的欧阳彬毫不掩饰内心的炙热:“我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不是么?”
微微有些惊诧地盯着欧阳彬,半晌,古光英浅笑道:“阿彬,昨天我不该……”
“是我太小心眼了。”欧阳彬柔柔地截口道:“所以……今天才忍痛请你吃一顿……”
欧阳琳今天可不单单帮欧阳彬选了礼物,在知道欧阳彬和古光英昨天的对话后,更是稀里哗啦地说了他一通,还警告过他,要想美好的气氛不被破坏,就不要提及两人世界之外的人或事。
知道自己情感方面欠缺经验,差点吃了个大亏的欧阳彬,自然将之引以为真理来实施。
欧阳彬那装出来的小气,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古光英掩口娇笑道:“看在你这么心疼的份上,我今天一定努力多吃点。”
诺恩斯西餐厅离两人诺恩斯式邂逅的地点不远。
古光英并不知道,欧阳彬早已经在诺恩斯订好了位置,正是古光英最喜欢的那个位置。
也正是因为欧阳彬在等古光英到来之前,来订过位置,才知道这里的外籍服务生,普通话也说得相当的标准。
听了欧阳彬和服务生的对话,古光英心下明白,为了今天的晚餐,欧阳彬应该是做了不少准备的,也就不多嘴,乖巧地跟在他的身后。
当古光英跟着欧阳彬,来到订好的位置时,入目的情景让她忍不住抚住了嘴,眼中满是惊诧……
(欧阳彬这个情商很低的家伙,开窍后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措呢?大家大胆地猜下吧,呵呵!另外诺恩斯发到现在,已经到了全篇高潮之处,敬请大家关注吧,谢谢一直关注本书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