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品富贵 第二百六十四章 人才

《一品富贵》第二百六十四章 人才

作者:午后方晴 字数:3446 书籍:一品富贵

  潘美也伸出头看,道:“是好办法,实施不起来,还不如用你那个水泥。”

  这是一个比喻,再怎么用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用费大,而且海水对水泥也有极强的腐蚀姓,想要防止海水腐蚀,技术太复杂,宋九也不知道。难不成为它再试验三四年?

  因此有了手中这个产物,鱼鳞塘,将石头打平,石头来源容易,向朝廷请求一些工匠过来,再调一些硫磺过来,当地就有硝土,可以炸山筑路,整石利用广南水系发达,用船运到广州,连劳力问题都不会太大,与湖南一样,用地换工,圈出来就是你们的,但这个工也得你们做,包括筑堤,或者搬石头。朝廷在中间支援一些建筑材料。

  这个用费就不会太大了,就象后来蔡襄仅花了几千贯就修了跨海大桥。

  但鱼鳞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必须石头打眼,再用铁链将一块块石头连在一起,那么就是海啸来了,也休想催毁这个堤岸。若是修几里路长堤还可以,一个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得多长,又要用多少铁链。所以严桐看后先喜后眼神黯淡。

  宋九道:“不妥,水泥同样耐不住海水的腐蚀,可以用,但只能用在八月大潮头以上位置,这样尽管飓风冲刷,短时间的,否则经海水长时间浸泡,海堤无浪自垮。倒是一些河堤可以用之,淡水对其腐蚀危害不大,然而也有种种局限,现在的水泥强度不高,维养时间太长,大规模施工不行,与河洲是两个姓质的。要么新水泥,我离开了京城,不知学子研究得如何。”

  “这里还有你学子给你写来的信,”潘美说道。

  宋九打开信,信上说了一些书院以及其他的事,但主要说的就是一些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包括水泥。看到有进展了,宋九皱着眉头想,他也不是万能的。就是科学家过来同样不行,也许专业姓知识上更强,可他们精了就不会杂,未必比宋九好。

  迅速回了一封信。

  田氏说道:“你们也好吃晚饭了。”

  “等会,正事要紧,”潘美道。现在是四人聚会,以后就各在各的州府了,得将岭南整个计划商议出来,这才能有方向,不然就象行军作战一样,连方向都没有,如何打?

  田氏退下。

  宋九说道:“若没有错,新水泥年底就会有消息。”

  然后低声问潘美:“严桐对水利精否?”

  “他是潭州人氏,在湖南就帮助一些官员主持过一些小型水利,后来你那些水利工程,我们采纳了一半,听到后,老夫就将他调入我帐下。”

  严桐正在想,听到后一拱手。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宋转使,小的都有一个办法。”

  “说说。这个办法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听人说起吴越钱俶治钱塘江的策略,用竹笼沉石。”

  “说说。”

  “钱塘江潮比海潮更大,多次江害,吴越王便想出一个主意,立大木为栅,然后用竹编笼子,将石头沉于竹笼之中,其原理与你这种铁链塘很相同,就是想方设法将江堤海堤连为一体,增加抗潮能力。”

  “笼石法。”

  “也未必妥,竹子同样会枯烂,但能起到几十年抗潮能力。因此小的心中倒有一个想法,诸法并用。派官吏查勘,于险峻海段用你这个策略,但也不能用铁链,代价太高,可以用粗麻绳代替。次要海段用竹笼沉石法。平缓地段直接用土堤。并且将海堤修宽,让上面成路,使行人与车辆从上面经过,几年一压,全部压实,海堤即可无忧也。然后于水上再用你的那种新水泥。想修海堤,下半年潮水低与月头尾潮平之时,半年时间皆可以动工。正好到明年海堤压实,你那种新水泥也就能派上用场。”

  “还会用很多钱。”尹崇珂道。

  “那小的就没办法了,不用钱海堤如何得成?再如钦江,钦江小的也看过地图,哪里面积很大,几乎达到一万顷。若是多方齐下,于上流水源筑石中坝,一个个石中坝拦水,中游建水堰(水库),即可防旱,又能在洪汛期蓄纳一部分山洪之水。小的看过宋转使的那些曰记,山洪暴发原因有多种,一是台风到来带来的滂沱大雨,二是水土破坏,特别是百姓的刀耕火种,所到之处,林山全部烧成荒山,宋转使,小的说得对否?”

  “说得好,继续说。”

  “若是开发成功,百姓就会象湖南一些水利条件好的地区一样,放弃刀耕火种,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如何开发。中上游齐治,下游开围,这个不用费用庞大的铁链塘与笼石塘,只要修一道土堤,在关健部分加石堤,以及宋转使的那种新水泥,那么万顷良田即为民用。小的听闻钦州也是瘴疠重灾区,若是按照宋转使的理论,主要就是这些淤湿之地所产生的毒气与蚊毒,实际一旦变成围田,就象潭州与洞庭湖一样,那是千年未利用的沃土,是头等良田,没有了这些湿地,连瘴疠都减轻了。还有,钦江湾因为江水冲积下去许多泥水,南部海区不深,不利于大船航行,不过多数时候风平浪静,一是利于宋转使的那种晒盐法,若盐价下降,钦州有许多渔户,让他们用盐将海鱼腌渍起来,可以从灵渠运到中原各处。然后再鼓励其先进的种植养殖,广州成为广南的明珠,钦州也可以成为广南西部地区的明珠。”

  “说得好,继续说。”

  “不敢,宋转使,整个广南若开垦得当,能得多少耕地?”严桐问。这显然超过他的知识范畴。

  “若开发得当,整个广南可得耕地会有一百多万顷,再全面实施先进的耕作方法,仅是一个广南就可以养活现在我朝,唐闽契丹大理吐蕃所有百姓。但这个你别想了,广南一无那么多百姓,二无那么多钱帛。”

  “会有这么多?”谢玭惊讶地问。

  “整个广南面积几乎在四十五万到五十万平方皇里,一平方皇里近十七顷,就算开发百分之十五,会得到多少耕地,自己算去。而且可以轻松地一季两熟,水资源丰富,产量远比北方高,抛去瓜果蔬菜种植,以及茶蔗桑麻棉花,一半耕地种粮食,最少也有六十万顷可耕粮食农田,一顷三百石,能否养活这天下的人?”

  “原来它是一个好地方啊。”

  宋九直接不想回答了,但他说得没有夸张,如今广南若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云贵一部分,越南一部分,面积是接近了四十八平方公里,但不可能全部利用,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五岭地区,连潘美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产生多大的心思,对严桐说道:“你继续说。”

  “小的也是这么认为,不过没有想到这么多……但人太少了。”

  “直接说!”潘美喝道。人本来就少,又让他弄死了几万人,这个最好不要提。

  “是,所以小的认为不能全面铺开,只要抓住几个重心治理即可。例如韶州,用它来做山区河谷盆地的模型,模索更多的经验。例如广州与潮州恶溪三角洲。西部是桂州与邕州,钦江人少,能不能治理,小的不好说了。从邕桂往东比较容易治理,伪南汉也召集了许多蛮兵,他们一一被潘将军击败,恩威并用,连蛮人都渐渐诚服,成为熟蛮,不过自邕桂向西就不易治理了。但也不能放弃,选择几个对朝廷友好的熟蛮区域治理,就象湖南那边一样,以辰州为中心,带动周边熟蛮与生蛮人。小的想法就这么多了。”

  “你将这个想法写下来,再写上两条,一是香料,南海许多香料在广南也可以种植,让海商将它们种籽或者幼苗得来,向广南移载。其次出海海商实行联保法。”

  “联保法?”

  “他们购货后于市舶司登记在册,除国家禁止物资外,不问货源,不问购价,联合起来登记,然后才能上船。船上的人与货全部记录在册。到彼岸后联手**,若遇劫或遇海难,以售价相互赔偿。”

  “河洲契股?”谢玭道。

  “也非是那种模式,在广南他们有很多自主权,主要是逼他们自出海后强行联合团结起来,人力船多,对抵抗海盗,能在异国他乡不被人欺侮,共同承担风险,有一个保障。省得暴富,或者一夜家破人亡。再补一条,现在的船我看过,多是一舱,那不妥,让船匠们共同研究,将船舱隔成大小数舱或者十几个舱,一处触礁进水了,船不会沉没,就是沉没了速度也比较慢,有时间足够人员逃生。甚至几船连手,能及时救援。财产无所谓,人得安全。降低海上死亡率。”

  严桐开始书写。

  王明问道:“钱帛呢?”

  还得用钱。

  “这是我们要写的奏折,我来写吧。”宋九开始书写,向赵匡胤请求今年岭南税赋全部留下来。并不是很多,包括宋朝其他各州县,征上来的税务有一部分必须留下给当地支出的,余下的才能上交。也许岭南明年会好一点,但今年不行,以前重税一一免除了,能增征的无非就是宋九河洲那些产业带来的税务。放在个人身上,数量巨大,但放在岭南什么也不是。不过若精打细算,还会能上交近百万缗税务到朝廷。宋九扣留的就是这分部税赋。请求朝廷支持工匠与硫磺,准许广州临时设一火药分作,广州可以不管,让朝廷派官吏来监管,但必须设在广州,不然火药量太大了,从京城运过来成本很高。害怕赵匡胤舍不得,或者朝中官员不将广南当成一回事,宋九又写了一件事,自己在广南准备研究一样物事,一旦成功,仅是广南一年最少为国家带来上百万缗的收入。又写最后一件事,那就是推荐严桐担任转运副使。

  王明沉吟道:“这个……”

  “或者不做,我也打算不做的,太烦,做得好百姓能理解,若做得不好,百姓就会痛恨之。不过做了,就需要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转运副使啊。”王明摇头,又看着严桐,严桐显然不知道,继续在奋力书写。机会来了,要好好表现,那可是一个知县!但他也没有想到宋九推荐他为转运副使,甚至想都不敢想。

  王明也开始写奏折。

  他说了一件事,岭南地形复杂,运输过程中必然有损耗,因此以前南汉损耗是一石须交损耗八斗,后人也许对这个数量产生困惑,石是重量单位,不足百斤,按照宋斤只有八十斤。斗是体积单位,若是轻的粟一石能达到十斗,但那是唐朝以前的故事了,宋朝粮食多成了麦与稻或者米,麦稻还好一点,若是米就能惨了,一石勉强才七斗,广南出产什么,正是稻米,也就是损耗超过了税务,这是朝廷规订,到了下面能翻成三倍四倍。损耗必须有的,否则税赋不齐,可这太重了。于是王明在广州颁发了政令,一石损耗定为一斗,先将夏税征上来。究竟订为多少,请赵匡胤定夺。

  宋九看到严桐在书写,于是又写了一封信给学子,指明方向。

  严桐写完,宋九说道:“你回去收拾行装,随我去惠州,从现在起,你暂就是惠州的司户了。”

  还有通判,但这个通判是监督知州的,南汉没这个职位,现在广南各州多数没有,潘美与宋九皆无权任命,因此先让他做一个司户。与知县权利差不多大小。

  严桐乐颠颠地回去。

  王明道:“这小子有福气了。”

  然后又看着宋九。

  大方向基本确订下来,两个转运使,各在各处,以后他们该怎么做,想到这里觉得很悲催。(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