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歌 第十二章:四面楚歌的皇帝

《明歌》第十二章:四面楚歌的皇帝

作者:滚木擂石 字数:8669 书籍:明歌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人太闲了,会发呆,呆着呆着,抑郁症就出现了。人太忙也不好,偶一照镜子,仔细端详镜子里面的那个人,惨白的脸色黑眼圈,瘦削的下巴上是青紫色的嘴唇,抬手理理头发,却发觉秃顶生涯已经悄然来到。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有气无力地叹一声:“哇,鬼啊!”

  如果一个人,明明心里渴望着混吃等死,却偏偏要在生活中忙的不可开交,那这个人,是一定会发疯的。最近,我们的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先生,就又快疯了。家事、国事、战事、私事,让小朱再一次的过上了拥有无数老婆的光棍生涯。

  所有的人,内宫、内廷、内阁、九卿朝臣,都迫切希望洪承畴发一道兵部堪合,把正在青海征战的贺赞将军给调回北京来。因为大家非常害怕皇帝陛下像几年前那样,大半夜的不睡觉,举着一把破刀,到处乱砍。真要那样,掰着指头算算,留守京都的一众将官中,有贺赞那样‘空手入白刃’功夫的,却没有那份胆量。反之亦然。即便艺高人胆大的人是存在的,可又没有贺赞的身份。贺赞什么人?忠良之后,世代军户,皇帝爱将啊!但这条动议,被洪承畴铁面回绝了。

  于是,很多人,主要是内廷人员,又想到了去仁寿宫求皇太嫂张皇后,

  “娘娘啊!您要不,让王师傅传个话给外面的那些人,叫他们别老见天儿地叨扰圣上啦!主子万岁爷也该歇息歇息啦!”

  说这话的,是大胖子曹化淳,胖曹的人缘其实还蛮好的,人品说不上高尚,但也不算太坏。他平时因为有皇帝罩着,轻易不会开口求人,所以每次开口,都有求必应。但这次,胖曹的打算落空了。

  “本宫何尝不知呢?可如今海外四方开战,宇内祚庙动荡,事儿事儿都要万岁做主,这话王师傅可怎么劝啊?”

  张皇后也为难,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且,皇太嫂最近也快疯了,但毕竟一届女流,她的事情过一会再说,先说说小朱的事情吧。

  首先,国家又没钱了。说来也是活该,好好的日子不过,居然就听信了洪承畴的‘精兵’方略,搞了个四方出战。还真以为派几支精兵出去,花费少见效大呢!可眼瞧着这就不对了,国家这一年多来,花钱已经花出后遗症了,只要一听有外地的县令报册,大家就发愁,钱自何处出呢?大家有时候就哀叹‘钱是阿堵物,亦是一碗水啊’,为什么叫一碗水呢?因为一碗水你就是不喝,它也会很快的干掉。

  但要说起来,四条火线上的战争,一线战斗人员的耗费,其实并不多。

  辽东镇那边:

  心灰意冷的袁崇焕,先拜表请致休返乡,随后又提请任命吴三桂为辽东镇总兵官,辽东都指挥使,东平大将军。内阁、兵部还有言官系统,虽说都统一口径,一致谩骂吴三桂这小子办事儿太差劲,但其中的轻重缓急,大家还是知道的。自然是斜着眼睛报皇上复准了。不过袁崇焕的致休申请,暂时留中,因为大家都没琢磨好老袁的安排呢。

  这样一来,新官上任的吴三桂,只好厚着脸皮同袁崇焕联名上奏,希望倾辽东之兵,去围打沈阳。同时算了一个细账,说是打沈阳,军饷耗用在1300万两白银。辽东军向来贵,但这次的价码,确实不算多。基本都是用于炮弹、弓矢、抚恤上的支出,至于十多万官兵的工资,因为国家一直按时按点的发放着,这次就不用增发了,只不过增加了战功悬红的支出。很多军备本身就是库房里的实物,真正掏出的现银,只有不到600万。

  收复故土,自然是千古功绩,现银又不多,上下就都同意了。

  再说东江镇:

  东江二少千里游击,纵横在白山黑水之间,给养是就地解决,根本就不需要国家掏银子。但毛文龙多有钱啊?加上老毛一直就想跟辽东镇的人别苗头,这次更是上表求准:

  “国家用我毛家,养我毛家,几十年来,优容恩宠,这次是收复故土之战啊,如果毛家不捐银子,反倒问国家要钱,这跟当年的高骈,又有什么区别呢?”

  意思就是,虽说高千里平定国乱,却把国家给打穷了。毛家哪里敢做出这么对不起国家的事情啊?于是毛文龙带头捐银子,耿仲明等人更是呼喝响应,奋勇争先,实打实的算是把东江镇的银子给凑上了。

  但有一点要说明白,他们凑的是‘战功悬红’,也就是说,肉还是烂在一个锅里。因为战功最大的,将来一定是毛承禄!本质上说,他们是在凑钱给毛承禄娶媳妇呢。但形式上就不同了,毕竟是倾家私以度国家啊!这就是大忠大义,确实值得宣传宣传!当然军备库里的物资,自然该给还是要给的。

  蒙古和青海这边:

  贺赞与黄得功各找到了金主,贺赞那边是顿月台吉,黄得功这边是几大蒙古部落,所以他们的军饷,无需国家负担太多。只是同前两家一样,军备物资需要国家帮助筹措。

  大家看明白了没有?明军赖以致胜的,是武器上的先进,所以,只要军备能够供应上,战场上的胜利将不可避免。但军备怎么送过去,就变成最最花钱的活计了。

  开始,小朱还挺美,工部任命肋尼等人,现在全国进行水旱两路的修缮和建设,解决了一大块剩余劳动力;礼部采用孙茂霖的建议,组织各地居民种植‘功德林’,并且进行迁茔移坟的工作,又解决了一大块剩余劳动力。剩余的还安置不了的,刚好作为运输队,为前方四条火线的将士们运送战备。还可以借机搭桥铺路,如果这些民壮愿意,还可以趁势移民,一石四鸟啊!

  可一旦征募民壮充当运输梯队的工作开始之后,银子就如同流水一样,哗啦哗啦的流走了。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国家财政,有一个规矩是不能变的,提前定下的用度,哪怕再是着急,也不能挪用,哪怕是动用储备,哪怕是新项目胎死腹中,也决计不能挪用。

  举个例子来说,当年孙茂霖提出来‘以功德林为名,行培育木材之实’的概念之后,国家批准了前半部分,而否决了后半部分,并且批了每年300万白银的额度。那么好了,这300万的白银,无论如何都不能挪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信用问题,最重要的是停工成本问题,不单民壮的工资早晚都得发下去,迁了一半坟的家庭,你国家怎么面对?已经迁好坟的家族,又该怎么办?刚刚种下的树木一旦枯死,那国家就等着哭死吧。

  其他水旱两路的修建、红白薯的推广、军备技术上的科研生产和更新换代、义师的安排,都是大笔大笔的银子。而且军备库如果空了,怎样也要补齐的!这么些的花费用度,就都属于国家财政体系中,预算列支的项目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官员的工资,国内留守将士的工资,国内灾民的安置,等等等等。

  大明朝一年不到6000万的岁入,如果单单负担上面这些,还算富裕,但现在突然出现了四条火线的运输队,财政支出,立刻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只好打国家储备的主意了,国家储备分两块,内帑和户部。皇帝的内帑只有300多万,根本够不上用场。户部的储备倒是不少,居然有5000万之多,但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国家储备的动用,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国家储备的用度也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是用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地震、海啸、瘟疫等等。当然,战争也算,可无源之水,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啊!

  小朱原本以为,马世奇‘防伪纸币’的出现,就可以让他过上高枕无忧的生活了,但‘历史规律’再次打了他一记大闷棍。

  纸币最初衍生时,如果强行推广到民间,国家会立马完蛋,因为百姓的生活惯性是很难更改过来的,好么,拿张‘高科技’的纸,就能当钱来花?谁知道你这‘高科技’是什么啊!

  小朱的纸币同交子是不一样的,宋元交子是分别建立在‘国家信用’和‘强势’基础上的纸币。

  而且最重要的,这个时代纸币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宗商品的交易量过大,再用金属货币结算,就显得不方便了。这也恰恰证明了一句话:金融行业,是来自上位者的游戏。

  既然纸币现在只能作为‘本票’来使用,那么发行纸币来弥补赤字的计划也就不存在了。增发税收是不可能了,国家就这点余力,毕竟是天灾**几十年之后的颓唐年代,民力不足啊。这种情况下,小朱怎么能够不疯?

  财政说完了,军事上反倒最不用操心的,四条战线上的将领都称得上人中龙凤,所以国家这边只要随时发布一下大的原则性指令,也就是了。更麻烦的还是国内的改革上。

  藩王的《玉牒新制》是在大军出征的背景下诞生的,在公布之初,藩王们以为就是说说,全天下7、80位王爷,上千名郡王,几十万宗人,哪能说改就改了呢?但谁承想真就动了手了。这下子全天下都跟着起哄了。原因很简单,王田3000亩的规定,叫所有人都胆寒,因为藩王的均产才3000亩,还是一家子的平均数,那好了,官僚地主们的土地可怎么算?都像董其昌他们家那样?族均2000亩?那还了得?多么可怕的改革啊!

  所以,这半年多来,哭殿求告的各色人等,络绎不绝。内阁、言官、官僚、勋贵,都刻意忽视了这种很有‘大不敬之罪’的行为。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呵呵!

  同时,这也是皇太嫂张皇后也快要疯的原因,她的娘家人,已经带头哭庙长达两个月了。按理说,儿媳妇确实有资格哭庙,但亲家翁也去哭庙,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可居然就没有任何人指出这点是不合时宜的,就是小朱都没指出来,因为他不懂这些规矩的。皇太嫂张皇后是个很不错的女性,她知道皇帝的改革,确实合理,可首先她是先帝的遗孀,不能随便发表意见,其次哭庙的可是她亲爹,怎么劝啊?所以皇太嫂也真是难办。

  在这起风波中,除了皇帝之外,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均田可以,但绝不能这么‘苟峻’。

  是的,‘苟峻’这个词终于出现了。说这话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钱谦益。小朱看到钱谦益的文章后,将文章往书案上一拍,怒声骂道:

  “钱谦益这个老东西,朕这么对他,还让他的鸿儒社建于国子监侧,想不到他竟然如此不体谅国家的难处!真真可恶!”

  鸿儒社属于老干部活动中心,是小朱为了推行‘内阁七年任期制’而搞的补救措施,内阁大佬如果不是因为犯事儿被劝退的,都当然的成为鸿儒社成员,定期举办公开讲座,军事天文地理的,爱讲什么讲什么,在京的各级官员,包括皇家成员在内,必须保证每年至少旁听四次‘鸿儒宣讲’。

  这样的荣誉是相当牛的,同时,皇帝还特意颁布旨意,将鸿儒社建在国子监的西侧,这样的构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国子监东侧是孔庙!左庙右社,一监居中。无形当中,鸿儒社成为仅次于孔庙的人文象征了。

  第一批‘鸿儒社’鸿儒只有四个人:孙承宗、杨鹤、钱谦益、成基命。因为第一届内阁中,温体仁和周延儒还在位,刘鸿训是犯官。这其实也是前面‘每年至少旁听四次鸿儒宣讲’规矩的由来,平均一个人一次。

  在改革遇到强烈反击的情况下,孙承宗选择的是沉默,杨鹤选择的是支持,成基命选择的是反击。钱谦益呢?他选择的是自命清高的劝谏!并且用上了‘苛峻’这个词。

  “皇上,钱先生也是为了国家好,您可千万别气坏了身子!”曹化淳轻声劝着。但胖曹也清楚,这种劝根本没用。

  “温体仁现在干什么呢?”

  “回皇上,温先生正在起草《玉牒新制》的修案,准备明早奉上!”

  “修改?”小朱腾的站起来,晃晃悠悠的做困兽逡巡状,“朕现在要的是银子,不是要他修改什么劳什子的《玉牒新制》!去,把内阁都找来,一起筹措一下修建‘承天府’的银子!”

  对了,还有一个承天府,也是一个大窟窿。大明原有顺天、应天南北二府,中间还有一个中都府,这三个府是纵向的国家机构,规格非常高,沉淀百年的基础建设,单看名字就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如果按这样的设施来搭建承天府,银子肯定是一天文数字。

  在开建‘大府衙’的问题上,内阁和官场是支持的,‘承天府’以镇西北,‘奉天府’以镇东北,‘庆天府’以镇西南。这样的政治架构确实是必须的。但眼下‘庆天府’那边有周定方(皇后侄子)、马祥麟(秦良玉之子)、沐天波(云南沐王)这几位在那边镇守,早两天晚两天不碍事。‘奉天府’连个影子还没有呢,怎样也要打下沈阳再说。只有‘承天府’,青海那边已经可以修建了,修建的银子是19000万两白银。吼吼!

  而且这些银子,需要在短短的5~10年之内,就必须全部到位。不仅是修建城池这么简单,还有马场,道路、驿站、兵营、当地居民的安置,以及给藏教上师的功德钱,包括帮助修建寺庙的钱。1亿9千万两白银,按十年算每年才1900万,真的不算多。但问题是,哪有那么多钱?

  不过有时候,国家政治就是这样,明明知道这是一件艰难而又困难的事情,但你又不得不去做!为什么?因为美丽的犹如童话世界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人的香格里拉。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份美丽,成为点缀中华的璀璨明珠。

  但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矛盾’,先是国家死活都不能挪用已经预算列支的款项,现在又出现再困难也要上,这不自相矛盾了嘛!而且这个矛盾,有时候就称之为赤字。管理国家,真的很难的,因为需要随时弥补赤字。

  “皇上,臣有一策,可保十年大计,只有一点,希望吾皇能先恩准微臣的《玉牒新制修案》。否则……”

  如果加两声‘哼’‘哼’,温体仁这就是在公开的威胁皇上啊!但不论是小朱,还是内阁,都假装没反应过来,为什么?

  因为小朱了解温体仁,他的修改法案,绝不会偏离自己的初衷太远。

  因为阁臣们了解老温,他的灵动心思,绝对会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温先生,君臣议事,岂有不说先准之理?这样吧,请温先生先说说十年大计,然后朕再听听你的修案如何?”

  “呃!”温体仁确实想同意,但温体仁看了看周边的人,还是决定不同意。

  “回禀皇上,只有修案成行并被天下人所认,臣这十年大计,方可献出!”

  小朱气的一个倒仰,险些就栽倒在御座上。旁边的贤嫔娘娘绯儿,连忙一伸手,把他给扶住。一旁的阁臣,也都急了,大家心说了‘你温体仁可太不像话了啊!卖关子也没你这么卖的,快他妈说啊!’第一个忍不住的,就是周延儒。

  “温相,和氏何辜,怀璧其罪!你便说与圣上及吾等同僚就是,何必纠缠先后呢?”

  “好叫贺相知晓,修案事关国本,无论怎样,圣上均应批复成行,因此,臣只好犯颜要君,还请吾皇恕罪!”

  说完老温就跪下去了。小朱是彻底没办法了,他知道温体仁的意思,无论修案修成什么样,他这个皇帝都必须同意,否则,一切都是虚的。想到此,小朱忽然笑了笑,

  “温先生,虽然朕没有听你的修案具体,但朕今日便应了你。”

  闻听此言,温体仁大喜抬头,却第一眼就看到小朱脸上的坏笑,吓的又把头低了下去,果然,小朱又接着说道:

  “此《玉牒新制》修订案,因为关乎宗人勋戚,那么,是否可作为祖制呢?”

  得!大家听到这话,全傻了。‘祖制,祖制,祖制近法而非法’这句话,据传说就是眼前这位皇帝亲口说的。现在好了,因为矛盾剧烈,皇帝肯定会做让步,可将来一旦事态平复,皇帝再改回来的心思,必不可免!这要是传出去,还了得?几位阁臣先偷眼看看皇上,随后便大眼瞪小眼的看着温体仁了。

  要不说还得是温体仁最了解这个皇帝的秉性,估计在家里已经做过推演了。只听温体仁立刻回答道:

  “皇上,风行整朝,方可为子孙祖制!”

  “先生,十年之期,既为祖制。”

  “二十年为期,祖制成矣!”

  “朕御极已满十年!”

  “臣叩谢吾皇!”

  呵呵,小朱和温体仁之间的哑谜,不太好猜吧?温体仁的意思很简单,皇上你不是改祖制改上瘾了吗?那好,我来做个限定,必须执行完崇祯朝,等你死后,才能算祖制。

  小朱当然不干,提出十年之期。

  温体仁自然不敢在皇帝活多长时间的问题上讨论太久,于是退一步,20年。

  小朱立刻抓住话头,说他已经当皇上满十年了。意思就是,20年之期可答应你了,但要从崇祯元年算起。可别再逼迫朕了。

  温体仁也知道,这事儿能保十年安定,已经算最好的结果了。再这么折腾下去,就属于强按牛头去喝水了,皇帝的牛头被按下,自己的人头就没了。于是答应下来。

  温体仁的修订稿是这样的:

  第一:1+1+1的爵位继承制度不变,但要给这次改革的受害者,多多补偿。比如吧,原本是郡王的,一下子降成贵子了,那么好,补偿金额按跨越的各级年俸逐笔累加,一次性付给新贵子(原郡王)十五万两白银。像朱廷鄣这样已经更改爵位的,要进行补发。因为这次贵族制度改革,也涉及到很多开国元勋的后人,再有就是历朝册封的贵族后人,所以温体仁这一条法案,等于对所有爵位降级的贵族们,进行了经济补偿。

  “大明现在哪有这许多钱?”小朱一听说又要掏钱,立刻暴走。

  “臣的那十年大计,尚未奏与圣听!”温体仁很冷静的回答。

  “好好好,但请温先生接着说吧。”

  小朱心说,不,是所有人心中都是同样的念头,温体仁的‘十年大计’如果不靠谱的话,他能活着走回家跟家人告别,就算他运气。

  第二:亩产一定要增加,亲王5000亩,郡王3000亩,镇国2500亩,贵子参照董其昌案例,享2000亩与官员普民同级,这个亩产,属于血亲三代之内的族产。但贵子与官员同列,需要自行出钱购置。因为贵子即便不考虑补偿款,也还拥有六项宗业,所以从理论上,购置田地的钱财是可以积累出来的。名下拥有田产超过2000亩的,超过部分,统一加收一成赋税即可!就是原有税赋的110%,又可以看成是三成三(33%)。

  “呣!不错!”这是一众大臣的心思。这样一来,官僚地主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之前的超额累进税率,实在太麻烦了。

  “好吧,朕准了。”小朱也立刻响应,他最近快被那些哭殿和哭庙的人烦死了。现在他们文华殿侧殿内,还能听到隐约的哭声。疯了算!

  第三:六项宗业,不用改变,但前提是要让宗人自主选择。因为个人的爱好不同,不能大拨轰嘛!如果有六项宗业都不选择的,那么好,可以让他们自谋生路。

  “唔,温先生的这个法子,倒是很近人情之虑!”

  小朱很欣慰的看了看温体仁,但他的脑筋不是很好使,没搞清楚温体仁的真实含义。

  这条表面上是替皇家考虑,实际上却是替全天下的商人考虑,因为宗人自主就业的话,就等于大商家之中,会有宗人的身影出现。宗人虽说属于落架的凤凰,但背后的人脉是宽广的,商人有了宗人的辅助,收益一定会增加的。

  第四:公主尚人后,出紫禁城居住的改革动议,应该通过。但前提是国家出钱,给人家置办土地修房子。并且取消‘公主府在公主死后国家收回’的旧制,允许继承下去。

  “呵呵,温先生,您倒是谁都不得罪嘛!”

  听到皇帝明晰了其中的关键,温体仁老脸一红,赶紧叩头谢罪。

  “启奏吾皇,自古婚丧嫁娶,红白双喜,如若锦上添花,不单皇家风光,便是黎民百姓,也可沾惹些乐趣的!”

  呵呵,公主嫁人,嫁的是谁啊?多数是官宦子弟啊。如果通过娶妻而发一笔小财,还跟皇家攀上了亲戚,这好事儿谁不愿意干?皇家姑爷,多数都是官僚子弟,温体仁的这条,等于把官僚的利益给保证了。同理,嫁女儿入宫的外戚,自然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确实是八面玲珑的好方法。

  “准了,准了,朕准了,温先生,您那个十年大计,快快讲来吧!”这几条修改稿,从目前的阁臣表情上看,平息风波绝对没有问题。因此,皇帝陛下,也就同意了。就等着温体仁的‘十年大计’了。

  温体仁再次叩首,朗声说道:

  “启奏万岁,国家于今四面开战,财源枯竭,因此臣想祈请吾皇,能恩准臣发‘户部十年举债背书’以求贷天下,汇聚天下之财!”

  “十年的借债背书?...难不成是国债!!!”

  呵呵,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窗户纸一层,不捅不破,不破不立。明代官方向私人借贷的事情很多,最近的例子,就是曹德辛开兵工厂,连续六年让皇商免费提供原材料。从本质上讲,就属于国家向皇商借款,归还的方式,是随后几年的独家代理。比如舒烨稷吧,他负责第二年的免费供应,随后的第三年,大明军队淘汰下来的旧兵器,就都归舒烨稷代理销售,获取的利润分来分去的,也还是非常可观。但这属于强制性摊派!

  而温体仁提出的国债背书,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债。以户部背书的方式,向天下借贷,归还期限是十年。因为这次举债的目的,是为了能尽快建设好‘承天府’,等于提前支取了将来10年的国家税收,那么归还期限,自然应该是10年。如果举债的目的是20年期的辽东移民工程,那举债背书就是20年。这样的专款专还方式,刚好是初级国债的来龙去脉。至于单纯性的国库券,这个时代暂时还不可能出现。

  再有要介绍的,就是所谓的‘背书’,马世奇上报‘蟾衣影纸’的时候,就规定了纸币的样式,那既然是纸张,自然就拥有了可以书写的功能。现在的纸币,都是有钱人存银子进钱庄,然后换取一张注明面额的银票。那么在支取兑换时,当然要有证据证明,您是自愿兑换的。这就出现了‘背书’方式。又因为现在能使得起银票的人,全是有名有姓的大东家,所以钱庄之中,有专门的印鉴留存,需要在兑换银两的时候,进行核对。所以‘背书’作为大家认可的契约组成部分而衍生出来。

  现在温体仁的国债背书,也与此类似,只不过是国家户部作为背书人进行背书,同时为了表明国家举债的信誉,最前面加俩字‘御命’,就是说户部举债,已经提前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刊印国债的纸张,同样是蟾衣影纸,再加上互相背书的环节,‘纸币债券’确实具有了高度防伪性。

  小朱很高兴,在自己和国家信用等级的问题上,小朱是有自信的。虽说君臣在一起常常出岔子,但国家说话算话的特点,国人还是非常清楚的。利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这法子确实可行。

  随后温体仁又进一步解释了国债的用度和偿还方式。温体仁对于利息的设定,是青海落日牧场的马匹。也就是说,将来十年,国家只归还本金,不负担利息。但所有认购债书的人,都可以根据份额每年领取免费提供的马匹。

  马是分很多种的,战马对于百姓来说,用处不大。但代步的马匹,拉辕的马匹,甚至肉马,就极具诱惑力了。据说生取的马肝,是人间极品的美味,汗!

  “妙啊!温先生,昔年盛唐强汉之时,便以民间蓄马而代替官府养马,既维护了民风彪悍,又保证了军马供应。如今这个法子,我大明十年之后,便可以不再依赖专门的马场啦!”

  小朱欢喜的抓耳挠腮,但温体仁及阁臣却微微皱眉,大家心中腹诽道:

  ‘要是让世人知道,国家在青海的落日牧场,只准备开十年,那这国债还想不想借了?而且也没听说有‘以民间蓄养代替官府蓄养’这么个说法啊!再说了,民间蓄马,久而久之,马匹质量会下降的,这已经是得到证明的事情,如今这皇上怕是高兴的又犯糊涂了。’

  温体仁没吱声,他还跪着呢,因为刚才小朱忘了让他平身了,老温就这么直挺挺的跪在地中央,是起来不好,不起来更滑稽。好在一旁的绯儿,轻轻咳了一声,才算给小朱提了醒。

  “温先生,你快快起来,坐坐,”(谢皇上)“众位先生,这个方略,以为如何啊?”

  “臣等附议!”

  “那好,那咱们就说下一件事儿吧。”

  小朱可是很忙的,除了国事之外,还有他自己的一些私事,最近被言官们给揪出来了。

  第一件就是圆周率的问题,当年小朱去费力的教堂做客,席间忽然想在世间留下点印记,于是就同费力探讨起圆周率来。费力当时的汉语一般,在小朱的误导下,认为先贤祖冲之算的圆周率,仅仅在3.14到3.15之间。随后小朱给了费力‘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答案,费力当时毕竟是个刚刚混出头的神父,也不敢太质疑这个数字究竟是小朱算的,还是人家祖冲之算的。于是就错打错招的把这个数字,同小朱联系在一起,还找人刻了石碑,供奉在教堂之中。

  随着教众的增多,很多了解底细的人就感觉到不对了,渐渐的越说越广,以至于半公开的,大家都说,当今这个圣上啊!真太不局气了,竟然连这事儿也要争名。

  言官知道后,就写了个折子上来,着实是把小朱弄了个下不来台。最后没法子,小朱先找来曹化淳,偷偷交代他,去费力教堂把那块石碑给要过来,他本意是想磨平了了事。但费力拍马屁拍上了瘾头,居然又大张旗鼓的找人重新刻碑。这下子,事情彻底公开,大家都知道了,小朱想跟人家祖冲之抢风头,可怜的小朱啊,只得公开下旨,让费力刻碑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换成祖冲之。但为了挽回一点颜面,小朱写了这样一段话语。

  “先贤冲之,概以算明圆周之率。然以文饰之,且分母设于分子之上,阅之,殊为难辨也。今恳请天地许朕,换分子于上,取母托子于怀之理。钦此!”

  呵呵,这一个小插曲,算是告一段落了。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件,也叫小朱挠头脸红。

  皇家西学院的建立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名字之所以叫西学院,是因为当时还建设了大明西历局,所以是随口一取。但言官们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做了一份报告出来。

  大概的意思就是,在这里面认真搞发明创造的,其实是中国学子徐光启、李天经、周胤等人,甚至还培养出了马世奇这样的状元奇才。反观那些西洋人,明明就是厮混期间,鱼目混珠嘛!西学院理应改成东学院。

  刚好徐光启对西学院倾注的心血很多,老徐在病榻上,对西学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次简单划分,大概分了那么几个科目,让这些学子们进行专研,这样一来‘科学’这个词汇也就正式出现了,小朱大笔一挥,写下如下字句:

  “朕闻天下饱学之士,乃贤者,乃智者,乃师者也。今西学院中东西专研之学子众,理应称之为学者以示区别也。然院内分置诸科以精研,再以‘者’名之,自当不得相承也。今朕纳科道之本,而以‘科学’二字题名赐号。自今起,皇家西学院,更名为皇家科学院。院中诸子,当科学家以赞之。既取科学精研,百家争鸣之意,钦此!”

  呵呵,经过妥协退让,达成一致的君臣,再次将眼光放在了国家四个方面的战场上。而其实四面楚歌的本质,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

  注:

  国家借贷的例子,还有一个:天启七年,时任辽东巡抚的毕自肃,为了平息欠饷哗变,就曾以官府的名义,向一个商人借过7万两左右的白银。

  祖冲之段落中,中国古代的分数,确实是分母在上,分子在下,‘1/3’之所以被读成‘三分之一’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具体什么时间换过来的,我也不清楚了。但好像就是在明末这段时间。

  科学院段落中,‘西学’和‘东学’在古代中国的口语中,并没褒贬区别,当初起名叫西学院,也确实没有崇洋媚外的念头!

  至于‘科学’一词,还真就跟老徐有关系,后面会找机会说一说。

  本章针对很多之前的设定进行了修正,在此感谢所有提供帮助的热心书友!名字记不住了,大家的名字都很有个性。呵呵!【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