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歌 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

《明歌》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

作者:滚木擂石 字数:7108 书籍:明歌

  【请牢记本站域名

  “”,或者在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第九卷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阳光斜斜地照进暖阁,映在地上是窄窄的、亮亮的一条。

  东西两边各是双层木架的隔断,让屋子里的温度很高。除了偶尔会传进来一两声春燕的呢喃外,整个环境里充满了呆板的安静,在午后的无聊中,一个看起来稍有些懒散的年轻男子,正在闭目斜靠在大椅上。

  他就是小朱。一双算不上粗壮的长腿,很是随意地架在搁脚的矮墩上,穿着白袜的两只脚,扭出一种非常奇怪的角度,这是长达13年,被人里而形成的生理畸形。

  从嘴上唇边的胡须来看,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叩响了中年的门槛。

  岁月,轻轻刻划出细碎的鱼尾纹、法令纹、抬头纹,如果这些标记,是一个30岁人的外貌特征,未免有些虑到整整13年的劳心费神,能有这样的成果,保养也还算不他的双手,交叠放在胸腹间,因为袖子的原因,看不到指甲的卫生情况,但从袖口上的破线头可以做出判断,这是一个邋遢的男人。

  五官的线条柔和,唇边总带着笑意,整体来说,距离‘相貌英俊’还是有点距离的,但远远谈不上难看,只是双眉很不协调地紧锁着。

  由此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偷懒睡午觉,他正在苦苦思索。站在他旁边的,还有一个人,大胖子曹化淳。

  一般来说,胖胖的外貌,都会给人一种憨厚善良的感觉。这个胖胖也不例外。

  前后心位置的衣襟上,已经透出了湿湿地汗渍。但他依然笑眯眯地扇着一把大蒲扇。

  从左轻轻摆到右,停顿一下,再从右轻轻摆到左。单调机械的动作,始终没有停止的迹象。

  忽然,暖阁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但并不准确,而是曳地长裙与青砖摩擦而产生出来的沙沙的声音,胖曹一边继续扇扇子,一边警惕的扭过头去。

  这时。仍闭着眼睛的小朱,却轻笑了一下:“化淳,是绯儿来了。”

  “哎呀,”门隔上有玻璃,确实是绯儿。

  “万岁爷可真是神人了,果真是贤娘娘呢!”

  “笨蛋,绯儿向来喜欢穿水田裙,都是棉布的料子,拖在地上,声音是咝咝…”小朱快乐的坐起来。

  呲着大板牙,吹出模拟声给曹化淳做示范。曹胖子很是夸张地用手拍了拍蒲扇。

  居然还有鼓点。绯儿已经来到门前,并没有敲门,只是垫起脚尖冲里面笑。

  见小朱点头,曹化淳立刻点头哈腰地走过去把门打开。

  “娘娘,您不知道,万岁爷一早就知道您来了,而且是听出来的呢!”

  “呦,曹化淳!你怎么啦,怎么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嘿嘿,嘿嘿。出汗是好事儿,开春有燥气,发汗有好处滴!”

  “胡说,体窍开张。汗出若浆,小心你的元气都没了。”开着玩笑的绯儿,再故意把鼻子凑过去闻闻。

  然后捏住鼻子,

  “把窗户都开开吧,该透气还得透气。”说完,主仆二人各自绕过小朱把四扇窗户都打开。

  期间,谁也没搭理小朱,小朱也习惯了,自己没事找事地理了理桌上悬挂的几支管笔,但毕竟不熟悉业务,一支‘青花瓷狼毫管笔’骨碌碌滚落在地,啪嗒碎成碎片。

  曹化淳连忙过来收拾,绯儿则一脸讥笑看着小朱。

  “呦,可真是难得,毛头倒是没事儿,换个笔管还可以再用。”

  “绯儿,你来干什么?今天不是说去医会的嘛,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小朱在打岔。

  “嗨,我去也没什么用,只是过去看看疗效罢了,那几只猴子,伤口今天都封口儿了。”

  “喔,那就好,看来这鱼胶确实有用。”

  “是,没错…”呵呵,还记得‘鱼胶’吗?就是钱谦益的那个红颜知己希亚娜,向国家推荐的海军外伤用药。

  然而因为温体仁跟钱谦益不对付,所以从中作梗,使得希亚娜希望‘大明以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海军药品’的计划流产。

  但希亚娜并没有死心,去年重新报送了这个计划,只是这次,在药品中添加了三味草药,名字也变成‘三香金创散’。

  温体仁最近也顾不上跟钱谦益较劲了,所以这项业务,顺利得到‘仁兄’地批准,正式提上议程。

  但小朱毕竟不是疯子,他特意叫‘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动物身上做了药物试验,并且选派宫里懂医药地人过去监督,绯儿自然是不二人选。

  现在的‘医会’已经成为一个正式地官方机构了,只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所以并没有财政拨款。

  但因为有了皇家支持的金字招牌,起码远看100,不用担心资金压力。

  全大明的医官和护士,也都归‘医会’管辖。绯儿现在的职位中,除了安乐堂司堂女官外,还兼着‘医会’的护士长官。

  这次动物试验的效果一直不错,所以绯儿今天是最后一次过去查验。看到小朱情绪高涨,绯儿抿嘴一笑:“皇上,鱼胶的事儿就先这样吧。我刚才回来时,顺道儿去了趟德内集市,您猜猜,我买到什么了?”

  “德胜门内?那地方不就是卖豆汁和焦圈吗?你不会买了…”

  “哎呀,谁不知道万岁爷不喜欢豆汁呀,我买了一本书,徐老大人的《北棉录》!”

  “《北棉录》?怎么跑到德内的集市卖了?”

  “可说的是,我特意叫儿去扫听了,您猜怎么着?这书原来是天作地丁朝昌印的。”一本明显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就这样呈现在小朱面前,看的他实在有些愣怔,国家现在没有知识产权概念,这是他搞出来地。

  但现在终于自食其果。他最尊敬的老大人地创作结果,就这样被翻印出来。

  纸地质地很差,有吞墨现象,还有前后页互相晕染的情况,不过叫他稍感安慰的是,这本书里的错别字很少,页码也没有错误。

  显见得,现在的人们,对文字的敬畏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很认真的用加粗字体注明。

  本书作者是徐光启,只不过版权分成为零。

  “丁朝昌一服的,他印书干什么?”

  “呵呵,现在地这本书,可是最有名的了。国家现在拿到了那么多的土地,该种什么,怎么种,都要从这本书里寻因由的。明白了吗?”

  “我明白什么了我?曹化淳,你去找杨春问问,究竟怎么回事儿?”

  “是。”曹胖子刚才还冒汗呢。现在早吓得起鸡皮疙瘩了,杨春和老丁刊印《北棉录》的事儿。

  他当然知道底细,眼见皇上有点起急冒火,连忙就往外跑,但刚到门口,又被小朱给叫住了。

  “哎,等等,”小朱双手揉揉脸,忽然叹了口气,

  “唉,洗衣行的人。想赚点银子也没什么奇怪的。朕不问庙堂,却降罪小民,实在昏君所为!这事儿你们千万别难为那个老丁,叫他把所有的书都卖给宫里吧。这银子朕出了。”

  “是,是。”曹化淳悄悄的又开始重新出汗。

  “另外,你交待好杨春之后。去跟外面的人说清楚,老大人地书,刊印可以,但必须提前跟老大人打招呼。不打招呼的,所有贩卖地银子全归老大人,好吧?”—

  “好,好!”曹化淳只是答应却没再动脚步,因为他经验丰富,皇上还有话没说完。

  “再有,给朕打听打听消息。国事这么多,偏偏都推给洪承畴、贺逢圣、温体仁,还有朕这四个人身上,真是不知道这些个‘爱卿’们,究竟在忙活什么?整天不知所谓!去吧。”……随后的日子里,直到春闱举办,小朱终于由一本书开始,顺藤摸瓜的,知道了自己手下的这些个官僚阶层,都在忙活什么。

  首先,一帮财迷老鬼,人手一本《北棉录》。这本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徐光启之前还写有一本书《北耕录》。

  从名字上看,北棉的涵盖范围似乎小于北耕。但实际上,老徐搞了一个大乌龙出来。

  《北棉录》介绍到的知识,涉及的范围,要远远超越《北耕录》。红白薯和棉花。

  里面以棉花为开端,详细介绍了中国北方——甚至是整个北方亚洲——农业植物的适种区域。

  这可是植物红宝书啊,有了这本书,官僚皇商集团地经济利益,将得到最大的体现。

  因为国家现在的行政区域,被划分了内外两个部分。内省:两京十三省的旧有版图。

  外省:辽东,山海关开始到达库页岛北端、正北,河套镇开始到达北海南端、西北,从嘉关开始到达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宰桑泊、西南,由嘉关开始到达狮子泉河(印度河)流域。

  偌大的外省领土,面积是内省的一倍还强。地广人稀,盆地湖泊众多,虽然有沙漠现象,但适合耕种地土地依然广阔。

  因为国家在内省中严格施行‘限地令’,所以所有的豪强、士绅、官宦、贵族都决定,一定要在外省的筹建初期,尽量拿到尽可能多的土地。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合作方式,国家出政策、发起战争;百姓出人作战、出力建设;那些资本者出钱出物资、得到土地。

  得到土地后,投资者负责经营税赋,老百姓负责耕种劳作,国家负责安置军队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开始大量刊印《北棉录》。并且在《北棉录》的指导下,大家纷纷聚拢过来,蹲在香山娘娘府门前的牌楼下,开始分赃大会。

  真正意义的皇商是十家,但真正得到实惠的是五家,分别是舒稷(晋、皮马)、施复(江南,丝绸)、张瀚(江左,棉纺)、杜宏门(徽,粮茶)、刘奂堂(鲁,瓷器)。

  后续参与商业谈判的是三家:田家、曹德辛(太监,军工)、朱廷璋(皇族,宗业)。

  另外两家属于平民,没有参与进来:童九斤(玻璃)、老丁(洗衣)。

  这样一来。就需要大家分别做出各自的让步,田家是‘国债可换购土地’政策的先行者,姑爷还是承天府的军界翘楚,谁敢不给面子?

  于是落日牧场、青海湖、双陵湖一带地生意,酿酒啊、毛皮啊、还有最大的奢侈品马匹,就归田家了。

  舒稷不仅是蒙古巴音汗,还是富平侯,而且拥有赫赫战功,但人很低调,主动向皇族转让了名下大部分产业。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温泉关到北海一带的金矿、银矿、铜矿、毛皮、马匹等等,都归舒稷代表的晋商集团打理了。

  剩下北疆一带的器材业归刘家,毛纺业归施家,棉纺业归张家,首饰主要是玉石归杜家。

  南疆一带的农副产业,主要是榨油、制糖、水果、桑蚕、麦子等等,归整个内廷的代表曹德辛所有。

  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杨春既是田家的代理,也是曹家的股东,所以他委托老丁刊印《北棉录》的原因。

  也就清楚了。辽东那边有些复杂,不仅有煞星吴三桂。老滑头毛文龙,还有非人类地李成梁,所以辽东的粮食、东珠、金矿、药材等产业,全部归由七家商系(没有田家)加上毛家、祖家和善友教平均分配。

  看看,这种复杂的利益分配,其谈判过程得有多么复杂?更复杂的还不在这里,因为诸位皇商是没有权力拍板的,每一条新的动议出现,都要请示背后的大老板们。

  大老板之间还存在复杂的党派纠葛,所以这样的谈判。尽管一年前就开始了,但到现在,才初步划定了一份备忘录,离最后敲定。

  还有一段时间。这才是第一件。第二件就是选派合适的人手过去。老板们是舍不得离开内省地,所以外省的各种产业,都需要寻找最合适地人手去打理。

  这些掌柜的,不仅要值得信赖,还要拥有高超的管理和经营技巧,也就是职业掌柜。

  至此,一种新型劳动生产关系,正式出现——脑力劳动、管理知识这些软**易商品,明确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

  职业官僚的出现,意味着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正式转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制度向资本制度的正式转变。

  以聘任代替原有的匠籍制度,以合约代替原有地道德约束,以‘掌柜的’控制微观上的经济运行,以‘大老板’观上的国家运行,尤其是‘实质上’和‘名义上’都最高地权力决策层。

  这样的政治制度,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但选拔‘掌柜地’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儿,总要双向选择啊,所以诸位大员大佬们,全忙活这事儿去了。

  这就是大明官场忙活的第二件事儿。第三件事儿,是取消战时军管制。

  我们知道,小朱在温体仁的提醒下,大举借贷,维持战争,亿两白银之多,这些债务中,既有大量的金银铜钱,多的一部分是以‘实物折价’出贷的。

  因为很多物资被运送到外省,用来安抚当地的部落居民。这就造成国内物资严重短缺,而国家借来的银子还要二次投放市场,所以整体物价的高企就出现了跳跃性增长。

  为此,温体仁、洪承畴加上半瓶子醋的皇帝,联合出台了‘战时军管制’,主要是针对有限资源采取‘配给发放’制。

  这无疑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制度,举个例子,宫里的小太监春熙,省来省去,也不过剩下半斤的红薯。

  这可是皇宫的发放数量,那民间、官场、诸省的定额,就更加少的可怜了。

  在战争没有结束时,大家还能忍,毕竟一切为了战争嘛,这点觉悟文官集团还有。

  但现在战争结束啦!!!胜利啦!!!所以他们坚决要取消这项使他们无法享乐的制度。

  这就立刻引出第四件事儿:弹劾洪承畴结党营私。这里又出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习惯,要想取消或者更改一项政治制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当初这项制度的制定者给灭了。

  晚唐的牛李两党,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前朝地张居正和严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任何政策的出台,可以说都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的。没有任何一个文臣,会怀着‘整垮国家’的目的,来瞎折腾。

  既然都是‘为了国家’又何必非要置对方于死地呢?毕竟社会文明程度还不高啊,文官集团为了取消‘战时物资配给发放’制,很习惯性的开始出手,既要搞倒温体仁,还要整垮洪承畴。

  而且效果还挺好,温体仁公开提出明年退休了。洪承畴则正式被打上了‘结党营私’的烙印,还是那个不是理由的纯借口:孙传庭。

  在文官口中的‘洪党’架构还挺全面:主脑是洪承畴(兵部尚书)。骨干是孙传庭(西安府尹),大将是曹文诏(山陕都帅);外援分别是:刘宗周(顺天府尹)、陈奇瑜(庆天府尹),还有一个左良玉(湖广督帅);跟班打杂地基层干部更是涵盖了军、政、经济、思想、人文各个层面,分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左懋第、傅山、陈确、韩霖。

  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以至于并不知道他们的小朱阁下,非常愚蠢地整整十三年置之不理。

  这样的浪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与其说是‘洪党’不如说是‘孙党’,但谁让洪承畴是兵部尚书。

  下届内阁的热门人选呢?那就叫‘洪党’了。这个所谓的‘洪党’是怎么形成的呢?

  很简单,山陕经济特区的建立。使得西安府治下,成为全国最具备活力的省份,面对这样具有蓬勃活力地地区,凡是思维活跃,思想另类的广大学子,都会被吸引过来,正所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嘛。

  这些人到达山陕地具体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这点以后再介绍。这里只是要明确一点,为了争夺下届内阁的名额。

  针对‘洪党’的运作,是文官集团忙碌的第四件工作。温体仁要离开国家权枢了。

  周延儒自成一系,他并不是东林的人。而比照上届内阁,首辅、次辅同时退休似乎可行。

  于是。大家就开始了内阁名单的争夺,内阁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这点没人会否认的。

  但要想担任阁臣。首先要具备官声或者业绩,业绩是什么?这就引出下面第六件事情,策划。

  之前的行政架构中,军系参与管理地痕迹太多,文官集团是很不适应的。

  但要想扭转这个现象,文官集团就必须要拿出一个说得过去的方案。步骤是先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再拿出设计草案,途径就是通过督促修路的那些人。

  于是,选派各地地科道官员,担任‘驿路修筑检点使’,就成为最先的权力争夺主战场,但好在这些人的共同利益是一致地,所以波折不大。

  之前的程远方、程品博叔侄二人,就是这种背景上来的。但这些人的调查了解,效率太慢,于是大家只好病急乱投医,随便抓几个现成的事情来说事儿,一共三个:春闱、移民筑路、献俘。

  春闱看着是没大戏唱了,温体仁已经是主考官了嘛!但别忘了,考题可是早早就公布的,大臣们完全可以从容安排。

  曹化淳报上来的‘民论总汇’,看得小朱昏昏欲睡的原因就在于此,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过早暴露好方法,对春闱的结果很不利啊!

  只要选择好合适的考生,然后把集合了党派智慧的策论送给他,则此人必将状元及第。

  移民筑路,这个问题有皇商系在帮忙,因为通衢路网的建设,不仅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商品流通,所以贪污现象居然很少,因为这是在给他们自己干活,都是他们自己的钱。

  这种因为‘贪污贪的心疼肉痛’而出现的清廉景象,未免有些黑色幽默。

  通衢路网一旦建设成功,这将是极大的政治功绩,内省的路网明年就可以大面积竣工,届时只要将这个功绩安排在合适的代理人身上,内阁之中,将必有其一个位置。

  最后就是献俘。大明2年间,还是非常安定的,是从古至今,最稳定的一个朝代,出现过的献俘只有三次,但一次比一次恶搞。

  好不容易,算是被他们赶上了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献俘。而且是连续四年,每年一次,这可太好啦!

  有运气赶上传奇时代。即便短寿,哪怕早生,都是值得的。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第一次的献俘将领是吴襄。

  辽东利益地分配上,河农庄、济雪连星堡农庄都归国家所有;药材、木材、东珠、皮货、近的沃土,都是毛文龙的自留地。

  这两方面,文官过的。但吴三桂那边,却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不仅把大批肥沃的土地、煤矿、铁矿等,全奉送给了皇商系;还在奉天府的文官架构上。

  表现得很是谦虚谨慎。条件就有两个:锦州、广宁、长春三地的农庄,归吴祖两家经营;袁崇焕的问题上,给予吴三桂最大的政治助力。

  这条件可太优厚了,因为沈阳周边,被开发地非常好,这就是现成的钱啊!

  文官为了感谢吴三桂的慷慨,不仅答应对付袁崇焕;还在献俘的仪式上,进行了非常奢华的设计,甚至出于自我表现的心理,还搞出了一个募捐活动。

  理由是:“国家好不容易盼来了伟大的献俘,做臣子的。理当自掏腰包组织这次活动,坚决不让国家再掏一分银子。”以上,就是文官集团在忙活的事情,**吗?

  也不能算,毕竟没有一个人敢于触动国家利益的最底限,税赋。小朱会同温体仁在外省税率上,核定了一个非常高地比例,35%。

  却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这些资源属于白来地,有军队保护。有移民生产,回报是无穷的,……

  “唉!”小朱看到这些汇报的时候,已经快点状元了。他头很疼。因为他真的很无奈,最近这段时间,学子风波已经逐渐冷却。

  小朱已经可以静下心思。一件事儿一件事儿的处理,先是要摆平戴羲问题。

  戴羲这个人,符合中国人的所有道德标准。归国后,戴羲明确表示,不想当官,只想归隐,要么着书立说,要么寄情山水。

  这样的超脱,叫全天下的人,无不对他产生有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仰慕之情,为此,小朱特意找来了鸿儒社的当家人钱谦益。

  老钱是戴羲地老朋友,他们老哥几个:黄道周、方孔炤(方以智父)、夏允彝(夏完淳父)、侯(侯方域父)、傅之谟(傅山父)等人,现在都处于半赋闲状态,但在政坛的影响力却非常强大。

  看看他们的那些个好儿子就明白了。所以,要想彻底的平息戴羲风波,只能先在钱谦益这边取得共识。

  “钱先生啊,戴羲大义,堪称国之重器。而器鼎之重,在于民心而非用。但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吾皇圣睿,臣受教受益!”小朱现在地口才已经很不错了,他的意思很简单,戴羲是英雄,而如果英雄被无辜利用,成为党争的地手段,就实在太过分了。

  其实,以老钱的性子,本来也不愿意这么干的。现在发觉皇上已经有所察觉,惊羞哀怒,百感交集。

  赶紧深深鞠躬,随后继续表态:“从容淡定,不计名利,臣望止项背矣。现陡起风云,实在是吹皱春水。臣,臣也是愤而慨之的。吾皇放心,臣定要尽忠尽力。”

  “唉,先生也无需再自怨自艾了,毕竟你我君臣,同时打赢了三场阵仗,我汉家旌旗飘处,无不望而臣服,至于戴羲嘛,朕已经叫御用监的王坤,为他打造一件竹节珊瑚树了,等颁赐的时候,再允他一座牌楼,想必可以了吧?”

  “呃,”钱谦益很感激的拱手谢礼,他知道,这是皇上在送台阶呢,

  “皇上,当年南京地方,因为误传戴羲已夭,曾经立起了一个牌坊,再立的话,恐怕戴羲不愿承受。不如,不如于应天南和,设立一个雪溪书院。取自《雪溪图》,以赞誉戴羲可比摩诘先生。”

  “呃,”小朱一愣,半响方才醒悟,钱谦益说的是王维。毕竟是画画出身,对于一些画家的名字还是有点印象的。

  想起来之后,立刻点头应允:“好,戴羲出任雪溪书院的祭酒,果然配合,朕许了!再有学院的银子,由户部支取吧。”

  “如此,足堪佳话!”

  “哎呀,这件伤脑筋的事情,总算是可以消停喽。”都轻松下来的君臣二人,相顾莞尔。

  珊瑚是宝物,珊瑚树?哇!然后再雕琢成竹节的模样,用来形容戴羲既是国器,又是节臣。

  然后天子出钱,亲送他一个学院。呣,做到这个份上,也算差不多了。

  再加上学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别处,又临近放榜,戴羲风波,也就正式平息下来。

  …紧接着就是温体仁主持的科举,党派政治再次显现。

  “皇上,今科举子中,通州魏藻德,文章曼妙,字字珠玑,已当会元,请吾皇御座太极殿!”一边领着内阁诸大臣,从文华殿奔太极殿走,小朱一边琢磨这个魏藻德,小子今年35岁,北京通州人,属于很难得啦!

  为什么自古科举之中,向来北地比不过南地,原本小朱还琢磨着,找个机会跟诸位大人们说一说,别总点南地的状元,毕竟平衡才是根本!

  但巧了,还没等小朱把想法说出来呢,温体仁已经推荐了一位北地考生。

  小朱心中明了,这件事儿上‘仁兄’失策喽,为什么?很简单,温体仁最讨厌江南的东林系,所以在殿试前进行推荐时,刻意从北地考生中筛选。

  然而,诸党的政治谋划更加曼妙,一定早就预判到这点,所以提前在北地考生中进行了安排。

  ‘算啦,不考虑这些了,通州就在北京旁边,是时候给北京人一点乐趣啦!

  ’小朱倒还想得开,因为他相信,党派力量敢将崇祯十三年的状元郎,送给顺天通州的魏藻德,必然有他们的道理。

  这种感觉,在看到魏藻德的考卷之后,更加强烈。仔细阅读了考卷之后,小朱的心中,甚至还存了几分庆幸。

  ‘两股政治势力都选中这个考生,不是没有道理啊!’魏藻德提出了一个观点:实际控制!

  并且眼光放的非常之远,不仅辽东、蒙古、西域,甚至放到了,南洋。

  ……跳至!~!【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