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车的争执,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一方面是璐瑶根本不把承坤爹娘的提议放在眼里,承坤爹娘再说什么,对她也是白搭。另一方面,就算璐瑶答应让承坤开车接送她上下班,这个方案也不现实。璐瑶家在S市西北部,公司在S市东部的工业园区。早晨从璐瑶家到公司,要沿环城路开车40分钟。如果承坤送璐瑶到公司以后,再回城中心上班,正赶上上班高峰,路上堵车得厉害,一个半小时也进不了城。再说,承坤公司没有停车位,白天停车也是一件麻烦事。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璐瑶和承坤的隔阂却产生了。璐瑶想不明白:公婆来之前,她和承坤本来是琴瑟和谐,形影相随,是大家都羡慕的一对。以前他们极少发生争执,承坤也对她特别好,从来都是宠着她,顺着她。怎么他爹娘一来,一切都变了?
就连沟通似乎也费劲了。尤其是牵涉到他爹娘的,话一出口,味儿全变了。关于车的事情,明明是承坤爹娘无事生非。璐瑶不愿意受他们摆布,所以才拒绝把车让给承坤开。到了后来就变成了璐瑶嫌他家买车没有出钱,所以霸占着车不让承坤开。其实,璐瑶从来没有认为那车是她的私人物品。事实上,承坤刚拿到驾照的时候,她还鼓励承坤用她的车练手。但是承坤没有那么做。那时候,璐瑶并不知道承坤是特意和她的车划清界限,还以为承坤嫌她的车是女车,不好意思开。璐瑶还在QQ上和杨淼她们抱怨:“我老公也太大男子主义了,嫌我的车是小红车,让他开他都不开。”
到了后来璐瑶才知道,所有牵扯到承坤爹娘的话题,到了最后,都要被扭曲。就象公公婆婆的洗澡问题,璐瑶不能有意见,否则就是嫌弃公婆来自农村。还有公婆没有上完厕所冲水的习惯。璐瑶每次从外面回来,都能闻到从卫生间散发出的尿骚味。璐瑶知道,公公婆婆从来没有用过抽水马桶。所以璐瑶就提醒过几次。当然璐瑶的提醒根本没有效果。璐瑶就纳闷,抽水马桶实在没有任何高科技含量,怎么公公婆婆就不会用?到了冬天,门窗常年关着,房间里混杂着烟味,公婆的体味,再加上尿骚味。味道可想而知。璐瑶因此在承坤面前发过几次牢骚,承坤便责备她:“这么点事情你都不能包容?我爹我娘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来我这里住几天,儿媳妇却这么嫌弃他们。说出去多让人心寒啊?想想如果等你自己老了,儿女也这么对你,你会怎么样?”
璐瑶觉得承坤难以理喻,从此缄默。从此以后,无论对公婆的生活方式再看不习惯,她也不说甚么。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到:就忍忍吧,不就几个月吗?等公婆过完这个冬天以后,回他们自己家去以后就好了。
承坤爹娘住在承坤的家里,别的都好,就是太寂寞了。白天承坤和璐瑶都去上班了,家里就老两口相对。他们在老家却热闹多了。到处都能见着熟人,谁家的门开着都能进去,一伙人围着扯闲篇,东家长,西家短,一扯就是一天,时间也容易混。而现在日子就很难打发了。
后来承坤带着他们到周围转了转,熟悉了环境。天气不错,老两口就出门四处走走。他们不久就找到了一个菜市场,跟农村的集有点象。只不过农村只是逢五,逢十才有集,而这个菜市场天天都开。两个人一打听菜价。比集上的菜是贵一点,但是比超市的价钱却便宜许多。承坤爹娘跟着承坤和璐瑶去超市买过菜。超市的菜包装得倒是精致,可就是贵得吓人,让他们看着肉痛。发现菜市场后,承坤爹娘就向承坤建议:以后不去超市买菜了,去菜市场买。那里的什么东西都有,又新鲜又便宜,可以节约很多钱。承坤不反对。他正担心爹娘在家呆得闷了。就跟璐瑶建议,让他爹娘每天负责买菜。璐瑶对家务事本来就迷糊,所以没有反对,而且按照承坤的建议,每月给承坤爹两千元作为生活费。
拿到生活费,承坤爹娘更加强了当家做主的意识。看到承坤在家里承担了许多家务,他们对此很有些不满。在老家,哪里有男人在家里干家务活的?尤其是还要自己做饭?除非是光棍,或者这家的女人死了。否则,说出去这家的女人会被村里人当懒婆娘骂死,而这个男人也要被骂成窝囊废的。承坤爹娘就看不下去了,尤其是承坤娘,她这辈子连饭都没让承坤爹自己盛过。就算承坤爹天天游手好闲,她自己一个人忙完地里的活儿,回到家里照样的热菜热饭把男人侍候得好好的。她就不明白,为什么璐瑶会懒成这个样子。
承坤娘因此在璐瑶面前唠叨过好几次,想教导璐瑶,侍候好男人是女人的本分。无奈她说的是方言,说得又突兀直白,璐瑶根本没有理会她,对她的话麻木不仁。承坤娘说了也白说。承坤娘只好在承坤面前唠叨,让承坤好好教训教训他媳妇。承坤知道璐瑶对厨房的事情,除了烧开水其他的一概不会,所以根本不能指望她来侍候公婆。只好对他娘敷衍了事。承坤娘眼看无法改造璐瑶,又看不得自己儿子当“窝囊废”,只好长叹一声:没有享福的命啊,便主动接过了做饭的重担。
这样,承坤娘学会了用煤气炉,又开始承担家里做饭的任务。
每天早晨天蒙蒙亮,承坤娘就起床做早饭。她觉得以前儿子没有人给他做早饭,还得自己亲历亲为,真是可怜。幸亏现在当娘的来了,承坤才能在上班之前,吃上一顿饱饭。承坤娘因此便有了一些成就感:儿子还是离不开她的。她哪里知道,她没有来的时候,承坤和璐瑶的两个人的早饭其实很简单,一人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片面包。璐瑶梳洗的工夫,承坤就搞定了。只是因为他们来了,承坤为了迁就他们的饮食习惯,才天天早晨起来煮饭炒菜的。
璐瑶对承坤娘早晨做的饭菜不感兴趣,依旧还是牛奶面包,现在连鸡蛋也免了。承坤娘对璐瑶很不满意:你早晨懒,不起来做早饭也就罢了。现在有人帮你做好了,你还不吃。真是难侍候。承坤娘这辈子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很满足了。承坤家的饭菜比老家的丰盛多了,承坤娘就不明白,为什么璐瑶放着这么好的饭菜不吃,偏要去浪费钱,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吃?
自从承坤爹娘掌管伙食以来,的确是节约了很多。他们在老家的时候天天都以蔬菜为主,只有请客的时候才买点肉回来。而且承坤娘的烹饪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她的唯一烹饪技巧就是煮。什么菜都是放点油放些水,煮到看不出菜的原型为止。当然盐是必不可少的,都是困难时期养成的习惯,因为菜少人多,多放点盐可以多下饭。就把口味吃重了,到现在也改不了了。承坤娘认为现在自己做的饭菜质量有很大的提高,起码,在菜里面的油要放得多了一些。还有,菜场有个小摊专门买煮好的猪头肉,拆骨肉。那是承坤爹最喜欢的下酒菜。每天他们都要买半斤回来。所以承坤娘认为,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但是,对璐瑶来说,这种饭菜简直就是悲惨世界。看着承坤娘做的菜,实在是不能引起食欲。两碗煮得成糊糊的素菜,因为酱油放多了,成了深酱色,咸得入不了口。一盘猪头肉,放在公公面前。再加上一蝶咸菜。璐瑶也不能说什么。谁要她自己不会做饭?她只能勉为其难地吃上几口,权当减肥了。因为璐瑶吃得少,所以每天都是最先吃完。这时候,承坤爹还端着酒杯自斟自饮,怡然自得。有时承坤也陪着他爹喝一盅。承坤娘则陪着在一边,帮着这爷儿俩端碗递勺。璐瑶放下碗筷以后,就回自己房间了。
等承坤爹喝完酒,吃完饭,收拾碗筷的事情便就落在承坤的身上。承坤娘自然不让承坤动手。这是娘儿们的事情。可是璐瑶却不出来帮忙。这又让承坤娘的不满增添了几分。
如果是在村里,承坤娘心中对媳妇不满,早就和村里的婆娘们一块儿去嚼舌根去了。她就没少嚼过巧珍的舌根。虽然经常被人传话到巧珍的耳朵里,惹得婆媳大战一场。但是在嚼舌根中发泄对媳妇的不满,得到和她有相似身份和经历的那些婆娘们的支持,足以让她内心感到一些满足,心情也会舒畅很多。
可是在城里,承坤娘没处发泄,就只有拉着承坤唠叨。每天晚饭以后,承坤就被爹娘拉着在客厅里聊天,而话题大部分就是对璐瑶的不满。从璐瑶早晨不起来做早饭开始,到对婆婆做的饭的冷淡态度,再到公公还在喝酒她就退出饭桌,不在一旁好好侍候,根本就是不把公婆放在眼里。
承坤起初还给帮着璐瑶解释,璐瑶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不是对爹娘不礼貌,让他爹娘不必介意。可是在承坤爹娘说多了,承坤对璐瑶也有了看法。璐瑶对爹娘的确不够亲热,对娘的劳动也没有表示足够的感激。
于是,承坤回到房间以后就对璐瑶说:“我娘那么早起来做了早饭,你好歹吃一点。”
璐瑶说:“我早晨不习惯吃那么多的,胃难受。”
承坤说:“我娘做的饭菜里面也有你的一份,你总得要领情吧。吃一点又怎么了?”
璐瑶便有些不耐烦了:“你娘天天早晨起来那么早,乒乒乓乓地闹得我睡不成觉,弄得满屋子都是炒菜的味儿,我都没说什么。我尊重你爹你娘的饮食习惯。请你和你爹娘也尊重一下我的习惯行吗?我早晨吃不下的东西,为什么偏要我吃?这是在我自己家里,我吃什么有我自己的自由吧。”
话不投机,加上心里有疙瘩,对话中就有了对抗的成分,承坤原来对璐瑶不会做饭并不在意,可被璐瑶呛了一下,便拿来说事:“你还说呢,你一个晚辈不知道侍候公婆,天天还要婆婆给你做饭。你吃完饭,连碗也不帮着收拾一下。”
璐瑶一听,就更火了。从前,承坤从来不拿家务说事的。就算他干得多一点,他也毫无怨言。可是他爹娘来了,他就变了,对她越来越苛刻了。璐瑶也不甘示弱:“我不会做饭,在结婚前你就知道。是谁答应过我,要一辈子照顾我的?”
两人最近说话总是这么别扭,承坤心里也烦。他何尝不希望和璐瑶恢复原来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果家里只有他们两人的话,让他怎么宠着她,顺着她,他都愿意。看着她在自己面前撒娇,他也开心。可是爹娘不是在吗?爹娘总用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要求他和璐瑶。承坤其实他也不习惯。可又有什么办法?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一辈子呆在山沟里,所以习惯了用老家的那一套来要求璐瑶。让他们改是改不了了。璐瑶是晚辈,为什么不能迁就一下爹娘?为什么总是要和爹娘对着干?
这就是文化差异?城乡差异?虽然城市女孩和农村出身的公婆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城乡结合的家庭并不少见。正文哥和秀姐不也是城乡结合吗?为什么秀姐能接受农村公婆,侍候他们十几年,而且还养大了正文哥的侄子。而璐瑶却不能接受他的父母?承坤想来想去,还是璐瑶的问题,璐瑶瞧不起公婆,根本没有把公婆当着自己的亲人。
其实璐瑶也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我太自私了,太任性了,所以我不能容忍公公婆婆对我的干涉?
是不是我不够爱承坤,所以不愿为他委曲自己?不是说爱他就要爱他的全部吗?我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
作者有话要说:鸡鸭不同笼。
是鸡的问题,还是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写出来了明明白白。
但是生活中,谁一开始就看得这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