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在下…………!”
张恩才摸不着头脑的回复了半天,将自己的履历一点点的说了出来。
张恩才是广东人,后到广西任职,满两年之后留任,三年后调到湖南担任县令,在县令的位置上坐了六年,然后又平调到河南去做县令,同样坐了六年,紧接着调到山西当了五年的同知,被调到山东担任沂州知府,如今已是第六年。
如今张恩才已经五十三岁了,目前正捉摸着是不是找找路子,看能不能在往上升升?这时候除了主动提出来辞官,只要没出什么差错,临死你都还是这个官。
五十三岁的年龄,对于一个知府来说并不算太大,若是可能的话,张恩才还想当一任或者两任的巡抚,然后在辞官回乡。
清朝有官员任命回避制度,官员任职不得在家乡周围五百里范围以内,也就是说,所有的官员都要异地上任,在任期间不得回乡,甚至有很多清朝官员直到死了也没能回过家乡。
张恩才当了二十八年的官,给他去掉个零头,按二十年来算,都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现在上哪去找清官?哪怕就按三年十万,差不多也能从张恩才这里搞到六十多万两银子。
尼玛,这可都是钱呐,听着张恩才的履历,杨军威的眼睛里恨不得冒出火花来。
“搜!”
心里大概有底了,杨军威也不管张恩才的反应,直接下令开始搜刮。
不管怎样,反正在这沂州府内能搜到的白银以及其他的财物绝不会低于六十万两,而且这还只是一个沂州府。
另有一队人马直接开向了县衙,国库等地,按照来时的算计,这次怎么说也能搞个几百万两白银,杨军威甚至都有些担心那几十辆马车够不够用了?
至于这群人会不会把钱放在票号里,这点杨军威根本就不担心,这帮人不比谁精?他们会把钱给那些商人,让他们去折腾?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人,发现了一个地窖,里面全都是黄金和白银,以及各种珠宝。”
大约二十来分钟左右,一名士兵从后院跑来汇报道。
“好汉,不可,那些都是准备上缴国库的税赋,若是好汉今日拿走了,他日在下无法缴纳足够的税赋,上面怪罪下来,肯定会连累好汉的。”
听到发现地窖之后,张恩才心中猛然一惊,那可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可不能让这些人给抢走了,当下也不管自身处于什么环境,直接拿朝廷来威胁对方。
“狗屁,老子是近卫军,早就被朝廷当做叛军了,还怕你们来围剿不成?统统搬出来!”
杨军威鄙视了下张恩才,下令士兵将钱财搬出来。
什么狗屁的国库,这里是沂州府,现在的国库基本都是空的,没多少钱,下面各县还没有把钱送来,要打劫国库也是去临沂县衙打劫,在沂州府能打劫到屁啊?
近百士兵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将整个地窖给搬空了,站在门口做记录的士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手中的记录。
单单一个沂州府搜出来的钱财就装满了三十多辆马车,每辆马车二十个大箱子,每箱有一千两白银,其中还有十箱黄金珠宝等物,共六百一十个大箱子,总价值上百万两白银。
就连杨军威都很震惊,这张恩才每天睡在一百多万两银子上面,难道就没觉得会睡不着?
而张恩才看着自己的积蓄一箱箱的被搬出来,嘴里忽然传来一股甘甜,旋即便昏厥了过去。
(有人会觉得抄出来这么多钱不现实,但这绝对是现实的,而且知府家里抄出来一百多万两银子,已经是少的了,这钱来路不正,想理财是不敢的,也没这个意识所以那时都是放在家里的,想想和珅,这一切都是浮云。)
第四十五章:搬空整个县城
整个临沂的财富已经超出了杨军威等人的预料,单单是一个知府家中便搜出来六百多个箱子,六十多万两银子以及价值五十多万两白银的黄金,还有其他的珠宝,因为杨军威不懂价格,所以也就没有估价。
但可以肯定的是,将这些珠宝全部换成银子的话,恐怕也要有个十万两左右。
六十辆马车瞬间被占用了一半,而这也仅仅只是知府一家而已。
另一队人马在县令家中也是搜出了约五六十万两白银,装满了二十多辆大车,这才仅仅两家,他们带来的马车就已经不够用了。
无奈之下,杨军威只好下令,将所有衙门里的马车全部征用,因为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国库那边没有清剿呢。
要知道国库里搜出来的,可不比他们两家任何一个要少多少。
当然了,这只是杨军威自己的想法,当国库真的被打开之后,杨军威却傻脸了。
所谓的国库,还没有县令和知府两家的任何一家有钱,偌大的一个国库,里面只摆放着大约不到二十万两白银。
不过杨军威并不知道这时期清廷每年的税收是多少钱,自然也就不知道平均下来每个县要缴纳多少的税赋。
杨军威更不知道,此时这上不上下不下的时候,国库里能有将近二十万两银子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此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也才1.2亿至1.4亿左右,平均下来每个县也就折合不到十万两银子,一个临沂县能有将近二十万,这在全国已经算是富裕的了。
尽管如此,二十万两白银就是两百个箱子,又占去了十多辆马车,每一辆都垒的高高的,上面摆满了箱子,若是不用绳子固定着,兴许走着走着箱子就掉下来了。
不过尽管如此,杨军威也还是要面临着一个问题,马车依然不够用,现在每一辆马车上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都还没走呢,驮马看起来都很吃力的样子,这要是上了山,估计还真就走不动。
无奈之下,杨军威只好一边下令士兵继续搜,一边将马车上的白银给拆开,将八十多辆马车上的箱子分散在一百辆马车上。
“大人,我们发现了粮仓,里面有很多粮食。”
刚指挥完部队的拆装工作,正愁着去找新马车的杨军威,手下士兵忽然汇报道。
“粮食?”
杨军威一愣,疑惑道。
粮食可是个好东西啊,但近卫军近期又不缺粮食,存粮起码还可以吃上几个月。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等他们粮食吃完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到那时想要去找粮食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可现实的问题就摆在面前,这些粮食他们是运不走的,除非先把白银送回去,然后在拐回来运粮食,这样的话时间上或许就不太允许了。
“开仓放粮!把粮食都分给百姓。”
许久之后,杨军威终于决定道。
这一次他们的抢劫虽然很顺利,但是最终他们抢走的钱,那些当官的肯定要算在百姓头上的。
这年头百姓本就过的不易,每年丰收之后都要把粮食卖了换钱缴税,另外还要交粮税,各种税赋压的人有些喘不过来气,甚至忙活了一年,到头来一口粮食也落不下。
杨军威甚至已经意识到了,他们这边一走,那些当官的肯定会去搜刮百姓,将他们的损失给拿回来。
杨军威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做点什么,毕竟这里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他们的根据地,部队早晚是要扩军的,这里也是他们募兵的首选地,打好基础,也是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去通知知府和县令,就说粮食是我发的,他若是敢收回,我立刻率军打回来,要了他们全家的命。”
杨军威对着身边士兵吩咐道,旋即带领着其他士兵走向粮仓所在的方向。
粮仓附近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敢上前去领粮食的人却没有,日子过的虽然苦,但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今日这粮食一旦领走了,那他们也将不是顺民了,朝廷肯定会秋后算账的。
想想几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当时不也闹的很凶?后来呢?不还是被朝廷给灭了?那些跟随了太平天国的百姓们呢?他们的命运如何?
历史只会告诉你,南京曾经发生过大屠杀,但却没有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南京有两次大屠杀,第一次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作为战胜者,曾国藩与李鸿章二人率军直入南京,将那里太平天国的顺民全部屠尽。
具体人数已经无从考量,但绝不少于十万,而且那些都是敌对势力的民众,他们是有反清意识的,这些人若是不杀,日后必然将会是新一代反清势力的中坚力量。
现在围观的百姓大多也都是这种想法,那件事情也不过才发生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当年经历过,听说过的老人大有人在。
而这年代又是倚老为尊的年代,但凡什么事,凡是没老人点头的,其余人一概不准参与,那些老人深知道,这些近卫军虽然表现的很平和,丝毫没有伤他们的意思。
但老人们也知道,一旦拿了粮,就等于是造反,朝廷若是追究下来,他们必然会遭殃。没粮吃虽然很痛苦,但比掉脑袋要好的多。
“哎,别走啊,粮食,你们不要粮食了?”
杨军威刚一来到粮仓,便发现气氛有些不太对,还没等他搞清楚情况,百姓便纷纷转头往回走,情急之下,杨军威只好大喊道。
百姓们走了,这粮食给谁去?他们也带不走,杨军威又不想留给清军,一旦这些粮食留在这里,日后清军围剿的时候,必然要用到这些粮食,烧了的话又太可惜,舍不得。
“这位好汉,实不相瞒,老小儿家中余粮尚未用完,足够支撑到二月之后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