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八月,徐宁出完痘,罗明成又去鼓捣他那个蒸气机去了。
八月二日,罗明成跟众人一起想办法制造合乎要求的弹簧,有人提出,可以一面烧钢丝,一面弯曲。罗明成带人试了一下,效果不错,弹性十足,但用过之后稍稍有些变形。为此,又有人提出,弹簧做好之后可以再过一次火,那样的话,估计弹性会稳定一些。
立即进行实验,那弹簧又经过一次过火,性能与罗明成在后世见过的几乎一样,至此,完美的弹簧的终于做出。
有了弹簧,不止是蒸气机,就连织机,缝纫机、钟表的性能也将再上一个台阶。
那蒸气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由于惯性的缘故,它运转起之后会越来越快,如果只是用它来驱动船只前进,这个毛病还可以忍受,不过,罗明成可是打算还用它来带动织机的,一个运行不稳定的蒸气机显然会使织机内的梭子乱飞,所以他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十天之后,罗明成才想出了一点眉目。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夜宴,吃了些宫饼,赏了赏圆月,但没有像东京那样进行歌舞表演,相对来说,非常简朴。
数千里外的京城,同样一轮明月下,一群天下最富贵的男女进行天下最豪奢的宴会。
新建的大殿中,每隔几步就放置着一个冰盆。外面热气逼人,殿内却凉风习习。
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几杯果汁,都是冰镇的,各人可能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选择。
青花瓷。象牙筷。
镶着青玉的巨柱下,白玉砌成的栏杆里,一群美丽的少女正在《阿里山的姑娘》那欢快的乐声中进行优美的舞蹈………
受邀来观看的非富即贵,家中鲜有没有家妓的,但他们还是被这群美丽的少女的给震撼了,她们中每一个都是正值芳华、体态曼妙,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尖下巴,双眼皮。更难得的是她们的每个动作都是那么整齐,任一个放在外面也是“行首”级别的,一看就知道是宫里乐工局调教出来的,外面的那些乐坊。即使能把女孩们调教得动作也这么整齐划一,但上哪找这么一队如此姣美的女孩去?
如此一队美少女的舞蹈,既使是看一回她们的表演,也是三生有幸,至于能享受她们的赵佶就不知是多少生有幸了。估计是千生、万生有幸。
人跟人没法比。
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官员欣赏完少女们的舞踏,纷纷发出赞赏之声,然后再加上几句:“太平盛世,丰享豫大。”随后摸摸自己的胡子。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自己道德十分高尚。是最有资格随赵佶享受这太平盛世的人选。
场上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
此时的北方,彪悍的金人正在对大辽进行摧枯拉朽的战争。当然。这两种人是不具备可比性的,金人根本不懂赏月,等他们懂得一边观看歌舞一边赏月时,已经距被蒙古人所灭不远了。
下一个上场的是天下最尊贵的帝姬——安德帝姬,原本她只要留在下面看看戏就行了,没想到非要上台“露一手”,经过争取,赵佶同意她“耽误”人家正常的歌舞表演一会儿,但只是一会儿,不能在上面“丢人现眼”时间长了。
众臣纷纷起立恭迎,因为人家可是帝姬,是天之骄女。
安德帝姬一出现,就如空谷幽兰一样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她穿着小蛮为她设计的白色公主装盈盈走来,那件公主装与中国古代的公主装不同,这是一件相当西化的服装,腰部很细,裙摆拖地,不露脚踝,分为三层,每一层的褶皱都精细而繁复,而且各不相同。胸前是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纤细的胳膊上套着与蕾丝网相似的半透明织物,显得朦胧而美好。
估计小蛮是受到白雪公主的影响,把安德帝姬打扮成了这个样子。
看到如此美丽而有异族情调的衣服,所有人都忘记坐下,真愣愣地看着那个此时此刻天下最美丽、最高贵的少女。
男的都想:这真是天之骄女,名副其实。
女的想:好漂亮的衣服,我什么时侯才能有一件?
郑皇后笑了,女儿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女儿一出场就能吸引这么多关注的目光,她也觉得脸上有光。
赵佶懵了:这是自己的女儿,什么时侯长成这样了?
安德帝姬迈着稍稍有点紧张的步子地走到那白玉围成舞台上,回头一看,大家都没坐下,都在直愣愣地看着她,她信心大增,脸上露出了一个骄傲而自信的微笑,用手势请大家坐下,然后走到那舞台角落里的钢琴边,在一名舞台上早已等侯在那里年轻内侍的侍侯下,打开琴盖,坐在特制的香木高椅上。
香气弥漫,混合着龙诞香的巨烛被适时地点上了。
全场一片寂静。
《蓝色的爱》那优美的曲调从安德帝姬指间飞了出来,它是那么地优美,这首曲子既使是放在后世钢琴曲铺天盖地的时代也是精品中精品,其优美的轻音乐式的曲调自从一诞生起就开始风靡世界,直至永远。
在这个缺乏音乐的进代,它带给诸人的感觉除了优美之外,还有一种震撼。
听惯了唱京剧般唱词的他们,听到这种格调如此高雅的钢琴曲一个个都震惊了,他们的头脑被这种有如“天乐”的钢琴曲给“雷击”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种由横空出世的“钢琴”演奏出来的如此悦耳的音乐,只能用“天乐”来形容。(个人认为:音乐也是向前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听。)
曲子十分短小,琴音戛然而止,当所有人指望着安德帝姬继续演奏时,她却站起身子,向大家道了万福,走下了舞台。
当安德帝姬走到一半时,诸臣突然暴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然后整个大殿阿谀赞美之词不绝于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