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盛世古玩商 第127章:斗宝大会之鉴宝(二)

《盛世古玩商》第127章:斗宝大会之鉴宝(二)

作者:伍月狗 字数:2815 书籍:盛世古玩商

  第四件是一本书扎,藏家宣称是吴佩孚的书札,的确书札的封面写着吴佩孚的名字。伍子和其他三位评委一见到这书札,噗嗤一声乐了。弄得藏家莫名其妙,心说我的藏品你们还没有打开看,突然乐什么呀。伍子对这种书札太了解了,全国几乎每个古玩市场上都有这种书札的存在,以近现代的名人居多,什么吴佩孚书札、蔡锷书札、刘墉书札、纪晓岚书札等等,甚至还有张作霖书札,这些所谓的名人书札,顶着名人的旗号,其实一文不值,实实在在的赝品。不说别的,最起码纸张的年代就不够,有的甚至还是现代机器生产的纸张。

  “这位先生,您这本书札自己拿回家看着玩吧,这种货色全国的古玩市场到处都是,忽悠刚入行的藏家还可以,稍微有些经验的人恐怕都不会上当。”伍子旁边的一个评委对献宝的藏友说道。这位评委说的话可能有些直白,不过却是大实话。

  从相互交谈中伍子得知旁边这位评委姓魏,姑且称为老魏,其他二位分别姓楚和姓孙,姑且称为老楚和老孙。这三位跟伍子一样,也是在天津的古玩界混饭的,老魏和老楚都有自己的古玩店,并且规模比伍子的店铺要大不少。老孙在北京一家大型典当行做艺术品的鉴定,还兼着典当行副总的职务。

  第五个上来要求鉴定的是一件景泰蓝的观音像,伍子仔细观察这尊观音像,发现这上面的铜丝有问题,真正的掐丝珐琅器铜丝是掐出来的,而这个则是浇筑出来的。再看看器物里边,有呈蜡泪状的波纹,仅凭这一点就能认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仿品。而且真正的珐琅料子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硅酸盐,而这件珐琅器用料都是现代的化学代替品。在古玩这个行当里,一提到“化学”两个字,基本上都是赝品,这两个字也是玩古玩的人最不想听到的文字之一。自然这件景泰蓝的观音像也是赝品了。

  第六个藏友拿上来的是一个算盘,这把算盘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圆形的,一般的算盘都是长方形,圆形的算盘在中国这个算盘的国度还是非常少见的。算盘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至今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东汉、南北朝;有人说是元朝中叶;有的则认为始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有一家药铺,柜台上就挂着一把算盘,可见算盘在宋代已经非常流行。

  伍子仔细观察这把算盘,这把算盘呈中规中矩的正圆形,冷眼一看好像小一号的木质车轱辘。圆形的算盘他还从未见过,今天算是开了眼。这把算盘做工还算精细,每一个挡上都刻有花纹,梁和边框则刻着繁琐的几何图案,算盘的用料应该是老酸枝木,还算上乘。算盘分一四珠和二五珠,今天这个属于二五珠,从做工上看属于民国的做工。

  这把算盘为什么是圆形的呢?用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或者说这把算盘本身就是观赏用的,什么什么实用价值。伍子把心里的疑问告诉旁边的老魏,老魏是古玩店的大老板,但是他的长项是书画,对杂项类的东西不是很了解。老魏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四个人当中只有老孙是专搞杂项的,伍子又把疑问告诉老孙。老孙说圆算盘也不难解释,把算盘放在桌子中间,可以三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规模大一点的店铺里在晚上总账的时候可能用得上。伍子点点头,这种解释合情合理,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竟然能想出这么绝的法子,一把算盘两个人同时使用。

  算盘的做工不错,用料也不错,创意也新颖,不过年代不是太老,也就是民国的中期左右。东西虽然是真的,不过离进入复赛还有一定差距。杂项专家老孙委婉拒绝了这件作品的晋级。

  第七个藏友拿上来的是一个五彩的花罐,主人自称是明代的瓷罐。伍子第一眼看见这件瓷器就认定它是仿品,不要说明代,连民国都够不了。既然是五彩花罐,上面的颜色肯定丰富多彩,这件瓷罐蓝的颜色有一种飘忽的,红的颜色像油漆,没有一点古拙的气息,也属于开门假。所谓的开门假就是说假的一塌糊涂,没有一点真的痕迹。

  伍子和另外三位评委对视一眼,一致认定这是赝品,直接淘汰出局。献宝者满怀希望而来,又不得不接受现实,悻悻离去。

  这位藏友悻悻离去,马上下面一位又满怀希望来鉴宝……

  整个上午伍子这个小组一共鉴定了30几件古玩,除了第一件那个青花瓷碗以外,竟然没有第二件进入复赛的东西,要么是赝品,要么晋级的分量不够。看来古玩收藏这一行,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玩儿的,一不小心就会被赝品轻轻撞一下腰。或者说虽然不是赝品,但是收藏的价值不高,升值的潜力自然也就有限了。当然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管它什么东西,收藏就是了。

  下午的三点钟鉴定继续,上午那个卖弄龙冠、龙袍的老者终于排进鉴宝的队伍。正好排在伍子鉴定的这个小组,他暗暗高兴,等会儿轮到老者鉴宝,他一定好好开开眼,这龙袍龙冠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老者说的那么邪乎。

  眼下这位要求鉴宝的人拿来的是一幅画,伍子仔细一看是郑板桥的画,题款和印章都是郑燮。郑板桥的画在当今的收藏界可以说是十个里边九个假,就全国来讲,有两个地方出现郑板桥的画相对较多,一个是山东的潍坊,一个是江苏的扬州。郑板桥五十四岁时曾经在潍坊当过几年县令,潍县一带遗留下的画作不在少数,郑板桥的早年和晚年都是在扬州度过的,当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所以在扬州留下了大量的作品。1856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清军经营3年之久的江北大营被摧毁,经过这场大战,扬州城彻底被毁,郑板桥的画作也被烧毁了十之八九,流传到现在的已经非常非常少。

  伍子和另外三个评委轻轻打开这幅画,平铺在身前的柜台上。这幅画纸张有些发黄,看上去有些老旧的气息。画的内容是几根竹子和一堆乱石头,这倒不奇怪,郑板桥本来就是以“竹石图”闻名的。画作的左上首还提有一首诗,诗是一首七言的绝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看到这首诗,伍子和其他三位评委都乐了。这首诗他们太熟悉了,不光他们熟悉,稍微有些文学知识的人恐怕都熟悉。这可是郑板桥众多诗作中的代表作,堪称千古名句。

  郑板桥以画竹子擅长,他本人也非常喜欢竹子,认为竹子高风亮节,堪称花中的正人君子,他经常把自己也比作竹子,象征自己宁折不弯不为权贵所动,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郑板桥些竹子的诗作很多,这一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原始的出处了。

  画里题有郑板桥的诗作,是不是就说明这是他的真迹呢?当然不是,恰恰由于这幅画里题有这首诗,直接便可以断定这是伪作。上海市的博物馆也珍藏有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纸本墨笔画,也配有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相比之下这首诗明显没有前一首名气大。作假的人很大胆,直接在一幅画上题上了这首郑板桥最著名的诗句,很能唬人。这要是真迹的话,可能要创下郑板桥作品的一个记录了。不过从字迹上看,这首诗的字体跟郑板桥的“板桥体”有相当大的差别,属于开门假,纸张的用料看似很老,实际上都是人为做旧的。纸张的做旧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用隔夜的浓茶水往纸上刷,或者直接用烟熏。当然这种小伎俩决然瞒不过行家。

  “这位藏友,您这幅画太有新意了,这首诗也挺吓人。不过呢,现在我可以答复你,诗是真诗,郑板桥作的没错,但是在这张纸上写的就不是郑板桥的亲笔了,画也是假画。所以呢,您这件藏品要被淘汰了。”

  说这话的是伍子旁边的老魏,老魏是这个小组里唯一一个专门研究书画的,自然书画作品首先由他做判断,他也最有发言权。

  这位藏友一脸的疑惑,不是说诗是郑板桥作的吗,怎么又说画不是他画的?

  这句话把伍子和老魏他们给逗乐了,诗是郑板桥的所作,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但是现在写这首诗的人那可就太多了,你可以写我也可以写,总不能见到这首诗就说是郑板桥作的吧。还有你那张画,拿回家用一杯清水从上往下在画卷上淋一下,流水的地方会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那道痕迹就是把做旧的伪装祛除以后表现出来的庐山真面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