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开始时苏蒙方面也判断不清:它是迷航?还是来叛逃?或者故意以民航
飞机身份刺探苏蒙防空系统雷达(类似八十年代大韩航空客机事件)?此时苏蒙方
面还不会下命令击毁它,因为在情况还没判明时,就立刻将越境中国飞机打下,苏
联岂不是一切中国叛逃的飞机都不要,一切中国迷航的民航飞机都打掉,未免太绝
了吧?所以,苏蒙方面此时只能进行密切监视,看它后面的举动。
在256飞机飞到苏蒙边境转向之前的这一段路程中,苏蒙方面是无法具体判
断256飞机的目的的。只能让它继续飞,进行观察。而当256飞机在蒙古境内
几乎横穿了一遍,却又突然从苏蒙边境调转机头返回,直接向中国方向目的明确地
返回,并到达温都尔汗附近时,它返回中国的趋势已经明显。苏蒙方面很可能做出
判断认为:既然目的明确地返回中国,这就不是叛逃,也不是迷航,而在当时中苏
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这很可能是中方利用民航飞机刺探苏蒙防空雷达,现在目
的达到了就想溜回中国。于是下令将其击落。其实苏联当时的心态和决策完全可以
对比八十年代苏联在库页岛附近击落南朝鲜大韩航空客机时的情形(美军通过此行
动也确实了解了很多诸如苏军防空雷达频率等情报)--而且以当时中苏关系高度
紧张的态势,苏蒙方面的击落决策更具可能性。
补充说明一点:从这里也为前面我们认为的“256飞机返转不是由于缺油在
寻找机场迫降”的观点提供了又一个旁证。因为,如果256飞机返回时显示出徘
徊,寻觅,找机场迫降的样子,则苏蒙方面就也判断不清:它是迷航?还是来叛逃
?则恐怕苏蒙方面当时还下不了决心将它击落。而恐怕正是由于256飞机返回得
坚决,且返回了不短的距离,从航迹和飞行趋势上分析,也足以使得苏蒙方面认为
它是想飞回中国--而不像是找机场迫降--所以苏蒙方面才下决心将它击落。从
这里也为前面我们认为的“256飞机返转不是由于缺油在寻找机场”的观点提供
了旁证。
苏蒙方面几十年来对这件事进行保密,恐怕是有意不让我方了解苏蒙方面的防
空效率,我方在这件事上恐怕真的是不了解情况。
现在如果认为256飞机遭到了苏蒙方面导弹的袭击,那么读者还会提出一个
问题,这就是:这个结论与我方从技术上分析认为不可能是导弹击落的证据无法协
调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是笔者的分析:
首先,我们还是有理由怀疑我方调查组的证据本身是否准确。比如前面许大使
引用的调查组认为“飞机不象是空中着火爆炸,而是着地后爆炸起火”的结论,在
蒙古方面众多目击者的证词下,就显然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当然也有理由怀疑调查
组别的结论是否可靠。特别是我方专业技术调查组无法亲临蒙古观察,只能靠我国
驻蒙古大使馆人员孙一先拍摄的相片进行研究(这是空军司令王海的回忆《我负责
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讲的),难免有不准之处。
其次,我们再从纯技术角度分析一下,反驳一下调查组的部份结论:
我们先看一下调查组的结论,当时由王海牵头组织了一个专家班子,承担调查
任务。以下选自王海的文章《我的战斗生涯·我负责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
……
该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的。我们在照片上可以
清楚地看到,在失事现场,有一道相当长且清
晰的轨迹,这显然是飞机在地面高速滑行时留
下的;飞机的残骸散布呈带状,比较集中,根
据测算,如果飞机在空中爆炸,残骸碎片抛落
地面,其散布面会很广,甚至可以抛落到十几
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机上人员的尸体
也散布在一小片面积内,而且形状清晰可辨,
如果从高空坠落,不可能呈现此种状态。
另外,飞机若是在空中起火,机上燃料很快会
在空中散掉,不会像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那样
形成地面大面积燃烧的痕迹。其二,飞机被击
落的可能性可以排除。除上述根据外,大量证
据显示,飞机接地时是完整的,机身上引起种
种猜测的大洞,是飞机上油箱里的油同时向外
燃烧爆炸时形成的。
……
王海想说的无非两点:
1、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的”及其理由。
2、飞机不是“空中起火”及其理由。
以下是笔者的反驳论点:
1、以前的分析者总是认为“飞机空中爆炸”,就必然意味着是在空中炸个粉
碎--所以就不可能在地面留下着陆滑痕;飞机残骸就不可能集中分布;尸体散布
也不可能集中,就不可能是人为操纵的迫降……。其实凭什么一定这样?飞机中
导弹后凭什么一定在空中炸个粉碎?为什么就不能是飞机部份受伤受损呢--为什
么不考虑这种情况?
256飞机在空中机翼中导弹后,完全可能只是部份被炸坏,也就是飞机受伤
了--并未被炸得粉碎,所以它还能勉强飞行一段。256飞机机翼中弹后,引起
大火,不过并未“粉碎”,只是不能远飞了,只能带火迫降,并在着陆过程中也不
顺利,又发生了新事故--这着陆过程中的新事故的情况倒可能与调查组的分析相
似了。
所以按照笔者做出的结论也仍然可以满足王海举出的失事现场情况:地面有轨
迹;飞机残骸集中;尸体散布集中;“飞机接地时是完整的”。
2、“飞机在空中起火”,可能仅是弹片击中位于右侧机翼部位的油箱引起。
而256飞机在机腹也有油箱(这是主油箱)。所以也可以保证:机翼中弹,所以
机翼油箱爆炸起火。迫降时,用机腹着陆,由于此前已没时间进行盘旋耗尽燃油,
所以机腹油箱破裂,燃油导致“地面大面积燃烧”。
这样一分析,王海在上文指出的失事现场的几个问题,笔者的说法也能解释得
通。256飞机中弹在空中爆炸(只炸坏一部份)失火,并进行着陆失败是完全可
能的。王海的分析不能否认“导弹击中说”。
另外,还有一个飞机机翼上著名的大洞问题。
我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在《黄沙作证》一文中写道:“……右机翼的内展部份
,上有‘民航’二字。‘航’字旁边有一个直径40厘米的大洞”。又写道:“飞
机右翼根部那个直径约40厘米的大洞,曾令人怀疑是防空导弹击中的。但机翼的
顶面并未穿透,而且洞孔形状不规则,边缘是向外翻的,说明它是从内部爆炸冲击
形成的”(《林彪家族纪事》P8,P21)。
正是由于大洞处的铝刺是“向外翻的”,所以他认为大洞“是从内部爆炸冲击
形成的”。是着陆时油箱爆炸引起的,这一证据想必不少读者都听说过。
但是这“外翻”的证据本身就并不一定可靠。
我国驻蒙武官孙一先对大洞的铝刺的情形描述就不同。他在自己的书P195
中描述道:“……我登上去仔细观察,洞在翼根处中央,直径40厘米。周围不规
则的铝刺尖,有的朝里,有的朝外。……”。
可见对同一个洞的铝刺方向的描述,许文益说“外翻”--并把它作为不是导
弹击中的重要证据。孙一先说:“有的朝里,有的朝外”。我们到底听谁的?
在肖思科参与编写的《林彪元帅叛逃事件最新报告》(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
000年)一书P50,54中,他显然采用了孙一先的说法。既然林彪问题研究
专家采用了此说法,笔者也采用之。即大洞“周围不规则的铝刺尖,有的朝里,有
的朝外”。
在孙一先书260页中有一段李耀文的相关分析:
256号右翼根部的洞是油箱着火向下冲炸开的,
所以翼面没有穿透,洞口铝刺也不规则。如果是导
弹打的,不可能不穿透机翼,而铝刺也都应该通通
向里翻。
笔者不同意这段分析!一般来说,机翼内部油箱爆炸,则大洞的铝刺全部“外
翻”的可能性大;若是外部导弹击中,则大洞的铝刺全部“内翻”的可能性大。现
在的情况是:铝刺不规则,“有的朝里,有的朝外”,则既有可能内部油箱爆炸,
也有可能导弹所致。所以单凭铝刺的状态凭什么肯定不可能是导弹击中?另外,导
弹击中机翼也不一定非要穿透机翼的顶面。
对于大洞问题笔者总的观点是:不能排除大洞就是导弹击中造成的。但是,也
有可能弹着点在别处,只不过未发现。因为一方面调查组全靠照片进行研究难以精
确,另一方面,一些部件已被苏联人拆走,现场已被破坏。
可以这么说:从纯技术的角度,整个调查组就没有认真考虑“256飞机仅只
是被导弹击伤,而不是立刻被击落或击碎”这种情况,即使在调查报告中提了一句
这种情况,却根本未展开分析,否定这种可能性--而是与分析别的情况混在一起
,悄悄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