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南旱灾

《辛亥之钢铁基地》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南旱灾

作者:黑兰度 字数:2652 书籍:辛亥之钢铁基地

  琉球的事很快被解决,但之后吕梁责成调查局组织成立了“琉球暴动事件研究小组”,这并不是一场闹剧,而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研究价值的严肃事件。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吕梁知道历史上的亚洲独立运动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顶峰。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殖民者力量大损,再也无力支撑遍布全球的殖民体系,随着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列强无力通过战争手段压制独立运动,只能承认殖民地的独立。

  只是在这个年代,由于吕梁的搅局,亚洲、特别是远东地区的独立风潮已起。华国的建立和多次挫败列强的干涉,使得反对帝国主义、要求独立的呼声开始出现。客观上华国充当了民族主义觉醒者的角色,被殖民地区的有志之士开始学习华国的经验,并将华国当成对抗侵略者的指路明灯、革命向导。

  尤其是在缅甸爆发的独立运动,英国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清剿,竟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从1905年中期至今,缅甸自由军仍然盘踞在缅甸北部,并不断深入中部和南部袭击英国人的运输线、据点等,让英国人非常头疼。据说缅甸英军将领基钦纳由于压力,头发都掉光了,这里不比空旷无垠的南非高原,热带丛林作战最考验一支军队的素质,即使二十世纪后半叶,打遍地球无敌手的美国大兵都在热带丛林折戟沉沙。从现在看,缅甸自由军的战斗力未必比后世的越猴差多少,只是华国撤出援助后,缅甸自由军开始过苦日子,战斗规模不断缩小,这也让英国人可以长出一口气。

  华国的成功和缅甸的坚持,让东南亚被殖民地区的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在马来半岛、印尼群岛、法属印度支那地区,各种独立组织相继成立,但像琉球人察度那样公然组织军队对抗的还没有出现。只能说越小的国家、胆子越大,从朝鲜、越南,到可笑的格鲁吉亚。虽然华国崛起、缅甸独立运动声势浩大,但这两个地区不具备普遍性。

  华国是因为吕梁的无敌外挂,缅甸是因为吕梁从中作梗,但此时的欧洲列强正处于顶峰时期,要不是欧洲内部问题的牵制和现在顾虑超级战列舰,东方的异动早就被日不落帝国扑灭,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大把大把的失去远东利益。

  所以,“琉球暴动事件研究小组”探讨的,不仅是琉球事件,还有后续的国际影响,亚洲地区的独立运动,英国等列强针对殖民地危机将会采取的应对举措,对华国的影响以及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应对等等。

  虽然表现得无比霸道直接,但吕梁心中一直在忐忑不安的等待着英国出手,他知道日俄战争是英国的第一步应对举措,被华国瓦解后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方式阻碍华国崛起,所以,现在的华国必须集中精力,尽快完成统一大业,这样才有余力应对英国流氓的侵犯。

  旧金山条约签署后,华国的工作重心立刻转向北方,琉球、台湾、济州岛等地的驻军、维稳、经济建设不过是琐事。当布置完新一轮的军备建设后,一件大事让吕梁有了出兵的借口。

  一直以来,推翻满清都是振国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但吕梁未尝没有和平解决的想法,尤其是接触战争越多,就越不想发动内战。不过从北洋军的不断扩充和驻军地点越来越接近长江北岸看来,袁世凯是不舍得自己的权利,即使在股票风波中损失惨重,也没有放弃扩军备战的打算。

  1906年1月,北方持续时间长达八个月的干旱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从1905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就开始出现旱情,农业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粮食作物绝收,农民开始依靠吃草根、树皮维持活命,其中以河南省最为严重。

  到1906年,持续八个多月的旱情更加严重了,许多地方的草根都被吃完,树皮几乎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满清朝廷不仅没有赈济救灾,反而因为对外赔款和股票风波,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力度,灾民的赋税不减反增。驻扎在河南的北洋军视灾情于无物,向当地施加压力要求提供军粮!

  北方高层歌舞升平,对于灾情严格控制消息,在这八个多月里,灾民无处求生的情况下只能逃难。其中首选地方就是相对富庶的山西一带,但是满清和北洋派兵封锁了通往山西的主要路段,严禁灾民四处流窜,再加上长江天险,冒险逃亡南方的灾民更少。

  华国很快得知了北方的旱情,但是一开始华国的应对措施失误,民政部门提供了大量粮食,用于向北方的粮商出售,本寄希望于用大量粮食冲抵北方高涨的粮价,以此来缓解旱情,没想到几个月后回馈的信息是那些粮食购买南方粮食后囤积居奇,根本没有出现粮价降低的情况,饿死人的情况有增无减!

  1906年1月12日,周树人乘坐马车抵达河南境内,随同他一起的还有五名武装守卫,和一名通信联络员。他从报社上级那里得到的任务是考察河南灾区情况,并随时发回考察报告,供报社实时报道灾区受灾情况。

  作为报社的副总编辑,很少有亲自采访的机会,周树人对此只是略有不解,将其理解为这是报社对国民受灾的重视,公开灾区的情况。因此周树人非常上心,经过一天的准备后就带队出发,两天后抵达河南境内。

  作为党报,振国报体现的就是振国党的意志,从根源上说体现的就是吕梁的意志。政府手里缺少灾区的情报吗?作为党报,缺少关于那边的信息吗?答案当时是否定的,调查局收集的情报全面而细致,从城镇到乡村,调查局的情报涉及到了灾区的方方面面,客观而详实,报社完全可以采用哪些信息来对外公开。

  只是,这样的报道不能完全达到吕梁的目的,他需要的,是国民借此机会爆发出团结一致的心态,要让国民意识到,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不论是新疆还是琉球,全部都是华夏子民,同属一个民族,不分你我。

  这样的考虑来源于华国境内普通人心态的微妙变化,这个细小的变化被调查局捕捉并呈交到吕梁手里。相对于汉奸、卖国贼,这件事更让吕梁悲痛,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日渐富裕、见识逐渐开阔,竟然对长江以北地区的民众产生了歧视心理,尤其是在北方大量难民涌入南方后,这种歧视现象越发明显。本属同一个民族,却开始人为的划分成两种人。

  吕梁对此还不能打骂,众口铄金,这种事情只能引导,还有尽快的统一、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其实这种现象对于吕梁来说并不陌生,后世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从红空人歧视内地人,从太晚人歧视内地人,从东部人歧视西部人,到处都存在。

  比如,内地人在红空,某个游客吐了口口水、说了句脏话、买了件奢侈品,就被红空人解读为所有的内地人都是那个样子,并大加指责,直有划分人种层次的架势。这不仅是歧视,更是偏见,不应该存在的偏见。

  以前吕梁也存有这种偏见,直到大地震后太晚竟成为捐款最多的地区,直到他为大地震后受灾的人痛哭流涕,才知道,深埋于血液中的同根同种无法断绝,那种血脉相连的亲情感没有消失,一旦爆发,就会让自己都感到震惊。

  因此,吕梁将是要借此机会激发所有人内心的那种认同感,同属于一个民族、一个人种的认同感。让周树人进入灾区考察、并随时传回调查报告以公开发表,也是想借周树人感性的笔触,最大限度的激发这股力量。

  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没有对周树人公开,相对来说,那个目的显得有些肮脏,下达这样的决定也需要吕梁付出很大的勇气,用来安慰自己的,是庸俗无比的舍小家为大家。

  抵达河南境内之前,第一篇考察报告已经通过通信联络员发出,从河南绵延到长江北岸,无数拖家带口的难民正在寻找传说中的富庶之地,在那里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是难民的天堂,只要肯付出劳动,就能迎来美好的生活。就是这种愿望,推动着饥饿的难民挪动瘦弱的身躯滚滚向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