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太平洋并不太平,陈勇与秦涛所率领的两支船队在先后多次遭遇到不小的海上风暴。再加上几个月新大陆决战中的决战整个远征步兵旅几乎战斗伤亡过半,不少补充进来的黑人与印第安人虽然是优选进来的,可短期的训练仍然不可能让这些人在远航适应能力和危机情况下的损管能力上达到新军主力部队一般官兵的水平。
不少在战斗与风暴中破损的船只不得不放弃,不少给养也因为船体进水和气候原因损失了,就是队伍在行进过程中所消耗的给养也要比原来的预想消耗的更大。
为此,陈勇也不得不改变原先的要求,除了维持航行所必须的硬帆帆手以外所有的成员停止每天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就连可能消耗“脑力”的看书或旗牌也都禁止,连聊天也尽可能的避免。就像北方地区准饥荒威胁下的冬天猫冬一样,甚至更有甚之,大部分人都如重病的病人一样闭目养神。
至于如何避免这样做可能带来精神隐患,在船队出发前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大致的设想。每天上午、下午、睡前距离吃饭比较远的时候各抽出一柱香的时间由各排骨干给所有人念闲书或讲故事。
就这样,平均每个人的口粮压缩到每天折合半斤粗粮或者三分之一斤军用食品。而在尽一切可能避免出汗的情况下饮用水的消耗也大为减少了。经过十天左右的时间船队在航行中还算没出太大问题。按照陈勇的估算,要是给养消耗控制在这样一个水平,并且航行中不在遇到大的问题,那么恰好可以在两个月后给养接近耗尽的情况下抵达归途的彼岸。如果再遇到一场风暴或一场激烈战斗,在临近彼岸的情况下只维持少舵手帆手的给养也可以在大部分成员饿死以前抵达彼岸。要是连续遇到两个问题或以上,那么除了进一步“裁员”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期间那些募集而来的新大陆当地人中只有一些印第安人在风浪比较大的时候实在承受不住跳海自杀了,倒没有大规模的闹事。而那些黑人则更是经过西班牙人贩运和奴役重重考验存活下来,又经过新军队伍筛选的人,人数虽然比补充入队伍的印第安人多,可出的事情却少的多。
接下来尽两个月的航行船队虽然遇到过几次危险,但通过沉淀净化的雨水及打渔补充的给养,还是逐渐接近了目的地。可陈勇及那些有经验的海上向导们却都却知道:从南方洋流归来的目的地绝不是新朝海岸,而极有可能是菲律宾西班牙人的控制区。
在抵达一片规模不小的陆地并排除少量侦察人员确认的时候,果然了解到这一带不是中华之地。而是马尼拉总督控制下的菲律宾,只不过更靠南一些。但常在洋上航行的人对这一带有所了解的却有不少。
船队迅速折转船帆利用风向起航北上,不过在菲律宾北部海域一带却遇到了西班牙规模庞大的舰队进行的堵截。
尽管新军船队在展开全速航行的时候利用人力螺旋桨优势明显,但长途依靠风帆的海上航行却明显落到了后面。
为了躲避堵截的西班牙规模庞大的舰队,陈勇率领的第九旅船队足足花了两昼夜的时间消耗了十多天最低限度给养才最终摆脱追敌。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储备的军用食品和其他谷物却首先耗尽了,仅仅只有一些在阴雨天中积累的雨水。
陈勇的心却最终放了下来:只要不再遇到一场意外,不管有多少人最终饿死,船队都有很大的几乎可以抵达新朝彼岸
就在第九旅船队携载着接近八千万两白银的财富踏上并不平静的归途的时候,新墨西哥总督区韦拉克鲁斯港这座新朝远征部队唯一没有攻克的堡垒内,五名伤势已经痊愈的新军俘虏已经在临时建成的水牢里待了近十天的时间了。
之所以把这些被俘的新军战俘集中关押在新西班牙总督的辖区内,早在西班牙闻讯赶来的舰队将领离开美洲前往菲律宾之前,就已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这些强敌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不要说是马尼拉,就是整个美洲的西海岸乃至整个纵深内任何一座城市都已经不安全了。惟独这座大西洋海岸的堡垒城市由于有本土随时的支援,又距离东方的航程最远,才稍微符合安全上的需要。并且除了马尼拉以外也只有在新西班牙总督区境内才有数量还算凑合的华人,在这当中能够找到接近“新朝白话”那种北方方言的人。在这之前,这些被俘的新军官兵中只有两人名临时征集的印第安人在经过时间不长的审讯很快就妥协了。但是对于这支强悍的队伍,除了知道这些人官兵与兵兵之间相对融洽而且守纪律,并且是来自中国一个叫做新朝的朝廷之外,并不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其他五名被俘虏的新军主力官兵一开始也似乎有些害怕,但很快就知道了应付审讯的窍门,那就是装听不懂语言也不懂文字,不进行复杂的沟通。最后虽然变的似乎很妥协,但却并不知道什么事情的样子。而且在之前的刑讯中还有一个人差点丧命。
最后是一个来自中国北方逃亡海外的落魄军户还算了解些手段,就说道:“简单的刑讯太容易使人丧命,对于行刑着的要求非常之高。我也没有真正从事过刑讯,却了解在家乡的大户们曾经的一些手段:那就是这水牢。它的痛苦烈度虽然远远赶不上一些刀火极刑,却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不用费心。如果没有太好的医治条件,水也不要弄的太脏,不要让受刑者有还没有痊愈的伤口,不然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外邪入侵病死了。但也不要让受刑的人觉得很舒服,最好搞出让人感觉很脏的样子,这样,只要拥有充足的时间,就很少有最终能够承受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