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51章 千万贯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151章 千万贯

作者:安静的九乔 字数:3387 书籍: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堂上那编辑的意思是:我们明郎君是“有料”的, 投资的各产各业纷纷产出,真金白银全都看得见。

  陈府尹沉默了片刻,突然发问, 问站在堂上的明远:“明远,你名下的产业只有长庆楼与《汴梁日报》吗?”

  明远微微沉默了片刻, 似乎有些略不好意思, 开口答道:“还有朱家桥瓦子。”

  堂上诸人,瞬间都有以手覆额的冲动。

  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长庆楼,瓦舍勾栏之中名气最盛的后起之秀, 以及每天刊行, 风雨无阻,汴京城遍地都是的《汴梁日报》?

  这三件产业则都是所有汴京百姓耳熟能详的生意,但仔细想想:它们仨开始在汴京成渐渐风靡,不正是一年之前开始的事吗?

  座中最惊讶的还要数开封府尹陈绎, 他在接下唐坰的“报案”之前, 就已经大致了解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知道“山阳-汴梁公路”修筑的工程已有山阳镇附近的高速公路作为“先驱”。

  因此, 陈绎很清楚, 山阳镇的那些产业:炭厂、玻璃作坊, 怕也是与明远脱不开关系。

  现在他忽然得知明远同时是长庆楼、《汴梁日报》和朱家桥瓦子的东主,这份惊讶之情,连老于世故城府的陈绎都溢于言表。

  小小年纪……刚才问过, 是多少年岁来着?

  陈绎回想——对了,是已满十八岁, 还未到十九。

  光长庆楼扑买酒税, 就一次性付给了开封府十八万贯, 另外这次的“公路”建设, 据说是六十万贯。

  这是一个足以拷问人心的问题: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怎么能有这么多钱的?!

  想到这里,陈绎收敛了吃惊的表情,庄容问道:“明小郎君似乎不爱宣扬你是这些产业的东主。”

  明远耸了耸肩:“衣锦夜行,虽非所愿,但到底少了好些麻烦。否则……”

  他没说下去。

  但旁人都知道他的意思:明远都已经这么低调了,都还是被请到了开封府的公堂上。若是他一早就高调宣扬,现在还不知被人踩成什么样。

  陈府尹瞥了一眼唐坰,收回眼光。

  “明远,本官可否问你,手中钱钞的来历。”

  明远一拱手,道:“当然!”

  “学生购入长庆楼的十八万贯,十五万贯源自家父自杭州寄送来的茶引,这里是学生当初在汴京城中的金银钞引铺兑换茶引的记录。亦有家大人当日来信作为凭证。”

  明远从袖中取出各种凭证,交给身边的衙役转呈陈绎。

  “余下三万贯,分别来自学生此前在京兆府的炭厂,在汴京城中经营的各家刻印社的经营所得,以及朱家桥瓦子的一点点分润。”

  开封府堂上人纷纷继续扶额——怎么你在别处还有产业?

  “这是各处产业拨出利润,供学生收购长庆楼的凭据。”

  陈绎看过,将这些证据收到一边——开封府少不得要将这些一项项查实。但是从目前他所了解的来看,至少明远出资收购长庆楼的那一笔十八万贯,清清白白,没有任何问题。

  “咳咳!”

  唐坰在旁用力咳嗽两声,见陈府尹的视线转来,立即提醒:“陈端明,本官还记得,那小报记者提出的问题可是‘长庆楼东主身份存疑,明氏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按照那上面所述,无论是汴京,还是苏杭一带,都没有人听说过明高义这位富商巨贾。”

  “明郎君手中的大量银钱,都来自他口中所说的那位‘大人’,陈府尹,如果事实上连他这位父亲……都从未存在过呢?”

  旁人听了这个“假设”,都是一怔。

  是呀,如果明高义这个人根本不存在,那明家突然汹涌冒出的财产就很可疑——恐怕是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不然,难道还是变出来的不成?

  唐坰一说到这里,明远便“唉”地叹了一口气,搓搓手,万般无奈地望着陈绎,似乎在说:你看我说的吧!

  人们也多用同情的眼光望着明远,猜想明父只是因为“没有人听说过”,就遭受唐坰如此“恶意揣测”,万一明高义也和明远一样,是“衣锦夜行”呢?

  唯有唐坰以为自己抓住了明远的痛处,因而洋洋自得。

  他们御史从来都是“风闻奏事”,有疑点就提出,从来不考虑会不会有什么不妥。

  这时,陈绎望着明远开口:“看来有必要联系一下令尊了。”

  明远面色不变,心里却很明白:明高义肯定是联系不上的,但他收到的那些巨款,必然将有个解释——而这个解释,该将由试验方给出才对。

  正想着,忽听外面衙役来报,史尚求见。

  “明郎君,明郎君——”

  史尚快步赶来,身后跟随着一名身穿绸布直裰的中年人。

  将近五月,艳阳高照。史尚显然是在外奔忙了好一阵,现在他鬓边的那朵玉绣球都被晒得微微卷起了边,不复刚刚采撷时那般鲜亮。

  他快步迈进开封府的内衙,见到明远好端端地站在那里,面色如常,便欣慰一笑,同时向上面坐着的陈绎拱手行礼:“启禀陈府尹,好巧不巧,杭州来了一名管事,想要求见明郎君,听说开封府正在查问此事,便匆忙赶来。”

  “他能为我家小郎君作证。”

  明远听见这话,嘴角微微扬起。

  旁人都以为明远自觉到了真相大白的时候,因此面露愉悦。

  其实明远是在想:呵……这试验方终于肯出面了。

  跟随史尚来到开封府堂上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自称姓靳,杭州人士,说话咬字有一股明显的南方口音。

  “小人自杭州来,听闻我家东主的亲生爱子被开封府召来问话,又说是与小人的东主有关,小人便匆匆赶来。府尹有话请问,小人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靳管事拱起双手,深深一躬到底。

  陈绎便将明高义在南方的情形仔细询问了一遍。

  靳管事所答的和明远所想象的差不多,他只说,明高义此人经商多年,所得颇丰。但是他不欲太过高调,因此将绝大多数产业都挂在他人名下,并延请掌柜和管事打理,对外从不说明高义的名字。

  “果然谨慎!”

  陈绎拈着胡子评价。

  明远看了这位开封府尹一眼,心里清楚,不需要再派人去杭州查证,陈绎已经将明远这边的说辞相信了九成九。

  靳管事又答,去年六七月间,他确实见证了东主名下的各家产业调出一些资产,兑换成茶引,并托人带去汴京。

  当时他不清楚,现在才晓得,原来东主是为了支持小郎君在汴京收购一座酒楼。

  这靳管事提起“酒楼”二字,随随便便的,仿佛根本没把汴京百姓所瞩目的七十二家正店当一回事。

  开封府堂上众人可能觉得这靳管事见惯了大生意,一点都不在意。

  但明远猜想这靳管事许是第一次来汴京,根本就不知道七十二家正店是什么地位,大概值多少钱。

  待陈绎问过靳管事,唐坰就坐不住了。

  他直接走到靳管事面前,大声问:“那最近呢?最近你家东主难道又调动了巨款,从杭州调往汴京?”

  唐坰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一根筋,只要他没有完全得到答案,他就会锲而不舍地追问下去。

  对于御史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必要的品质,但是对于站在开封府内堂,无端检举他人的“吵架王”来说,这可真太讨厌了。

  靳管事不晓得这个神气活现的家伙是什么来头,疑惑不已地摇摇头,道:“这个小人不知。没有听说……没有听说东主最近有调集钞引,送往汴京来。”

  这下唐坰得意了,自以为抓住了明远的把柄。

  他一转身,便向开封府尹大声道:“陈端明,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

  “此子或许扑买长庆楼是靠了真金白银,但即将修建的‘山阳-汴京公路’却是空口白牙,以此游说新党,骗取介甫相公的信任,妄图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地推出新法。”

  他大喇喇地伸手一指明远:“看,弱冠还未至的小儿,如何就能筹出60万贯的巨款,如何能修得出二十多里的‘公路’,须知,他所说的那‘公路’,可是数丈宽,可以四车至六车并行的大路!”

  唐坰此刻又恢复了他“吵架王”的气势,岂料明远突然微笑着一摆手,道:“对不住,可我也真的没有说过要出60万贯啊!”

  “什么?”

  唐坰脑门上顿时全都是问号。

  明远向座上陈绎拱拱手道:“大人或许听说过,前些日子,我已与汴京城中的不少商户订立契约,共同出资,营建这条‘公路’。”

  “我认购了10万贯,开封府也查验过账目,我确实已经缴足了10万贯的资金了。”

  陈绎却并不知道这些,连忙转头,叫了一名下属官吏询问,问了好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

  明远说的没错。

  他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着自己完全承担这条公路的修建。

  虽然可以让他一次性花出去60万贯,但是现在明远的目标已经上升至1000万贯,10万和60万,对明远来说其实是同一个量级的花销。

  他想要借此机会,尝试一把“集资修路”的新方式。

  因此,明远通过各种门路,邀请汴京城的大商户入股,大家一起集资,修筑这条山阳到汴京的道路。

  消息一旦传出去,两日之内,各家就已经将50万的认购款认满了。

  汴京城的大商户愿意出资的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消息灵通的皇亲国戚,曹家、高家、贺家……甚至还有宗室。

  这几家都是在宫中有人脉,消息最灵通的,晓得官家已经点了头,这条“山阳-汴京”公路可以尝试“收费”模式。

  ——这不就是朝廷点头了可以用来赚钱的生意吗?

  这下谁家还会矜持?

  再者,明远在“集资”时,公布了一份极其详细的“预算”。

  他已有在山阳镇附近修路的经验,每一里路需要花多少人工、多少材料,全都有经过验证的数字支持。

  史尚凭借以前做房地产经纪的经验,为明远打听到了山阳镇一路到汴京城的地价,并加上了10%作为收购的“预算”。

  此外,明远也测算了所有从山阳镇走汴河水路运入汴京的货物总量,并做了分流二分之一和分流三分之一的情景测试,计算出这条公路上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和能够获得的收益。

  据前来“集资”的各家大商户评价,他们普遍认为明远设计的两个情景略有低估。各家都对这条“高等级公路”的前景非常看好,认为运量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因此无不认为现在有机会“出资”,应当是捡了一个便宜。

  明远原本的打算是自己出20万贯,余下的人家分40万贯。

  无奈各家认购实在太踊跃,比别家认少了的便奋力抗议,甚至发生争吵。

  明远:得,为了息事宁人,咱把自己的份额让出来吧?

  就这么着,他最终只出了十万贯。

  整个“集资”过程,各方约定了到开封府订立契约,甚至连出资都由开封府查验,确定各家拿出了真金白银才行。

  开封府尹陈绎未必会亲自过问此事,但也只要问一问属下官吏便知。

  此刻唐坰却还没完:“10万贯——”

  他似乎是指,明远这次到底还是拿出了10万贯的。

  坐在上首的开封府尹陈绎实在是忍不住,伸手扶额,说:“唐御史,您就少说两句吧!”

  区区10万贯,明远现在自己在汴京名下的产业那么多,随便拢一拢,就能凑出10万贯来,根本不需要上杭州去向老爹求援。

  看陈绎的脸色,似乎在说:唐御史,别再矫情啦,再矫情,就要丢人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