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皇帝李治 第十三章 大话科举制,从汉开始

《大唐皇帝李治》第十三章 大话科举制,从汉开始

作者:小妖的菜刀 字数:2985 书籍:大唐皇帝李治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顺利入仕。

  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

  那就是,一旦,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该有的一切自然都有,不该有的也会有。

  换句话说,一旦拥有政治权力,连带着就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名声、有了荣誉、有了财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

  这种“官本位”思想,就像是基因一样,经过千年来的发展,深深的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即使一千多年后,仍然遗留的很重。

  有人曾今开个玩笑,说,你是愿意当世界首富呢,还是愿意在中国当一个地级市的主要领导,答案不一而同,但选择后者的人却要多得多。

  简而言之,在古代也好,现在也罢,政治决定一切!领导决定未来!

  而自秦汉以来,传统的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基本上可以分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如今大唐的“科举制”。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科举制其实最开始是隋文帝创立,但形成制度却是隋炀帝,发展则是大唐及大唐以后。

  而在宋、明、清则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彻底的摧毁了以七宗五姓为代表的世家门阀,寒门士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两汉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种,并不仅仅是“察举制”,但最主要、最普遍实行的还是“察举”。

  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对当地的吏民进行考察,以品行为标准,以地方舆论为根据,把人才选拔出来,向中央朝廷举荐。

  但事实上,因为被举者前途辉煌,所以高官豪族几乎垄断了举荐之权。

  察举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孝廉”,例如结束西汉的王莽,和事实上结束东汉的董卓,头上顶的光环中可都有一个孝廉。

  真是又孝又廉啊,有句话叫什么来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孝廉个屁。

  而所谓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子廉吏”。

  之所以要以“孝”和“廉”为标准,是因为“孝悌”是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洁”则是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

  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天子家为权力骨肉相残的事,屡屡见之史册,不绝于耳,由此可见,当利益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亲情也就贬值了。

  至于廉洁,好家伙,和珅大神八百兆两白银的身价可不是吹嘘的,相当于八亿两的收入,抵得上大清二十年国家财政的总收入了。

  呜呼,何其壮哉,简直就是后世无数贪官污吏的偶像楷模,祖师爷啊!

  至于后世天朝的子民,更是对贪污腐败麻木到了极点,只要你能在贪污之余,还能办点实事,那就是好官了,你不会指望拆迁办主任廉洁奉公,不捞外快吧。

  十几层新建大楼自然倾倒的新闻,屡屡不断,丢尽了天朝子民的脸,而那些洋鬼子们的楼可号称六十年日不落呢,而且人家也确实实实在在做到了。

  至于汉书中,就直接睁着眼说瞎话了。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廉吏,民之表也。”

  指望这玩意治国?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发明不出收款机,因为他全靠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人说五百年出一圣人,而事实上,也就是孔子算一个,孟子还是一个亚圣,后世的,也就一个明朝的王阳明了。

  所以说古人很聪明,但聪明有余之时呢,也会稍稍单纯了点,说到底还是变了味的儒家害的。

  而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却无一例外,都是以“孝”治天下,当然那些胡人王朝例外,他们连自己父亲留下的妻妾都不放过,虽然是习俗,但和孝也就完全不搭了,或者这是另一种孝?

  阿弥陀佛!!!邪恶了,邪恶了......

  说起来,这孝廉之举始于汉文帝,本来是不定期的选举,但人汉武大帝硬是让它成为一种定期定员的选官制度。

  为此,刘野猪就曾两次下诏,责令每个郡国每年必须选举孝廉各一人,像东方朔、董仲舒一干人,就是从此察举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到了东汉时期,朝廷更是严格规定:凡户口满二十万的郡国每年必须举荐孝廉一人,其中较大的郡可以举荐二人,而户口不满十万的郡则每两年举荐一人。

  说句公道话,这相对于先秦时期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和分封制,两汉的察举制度其实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从理论上说,它的政权是面向所有读书人开放的,而且选官标准又是以德才为基础,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然而,恩格斯曾经曰过,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谎言。

  那么这看上去就很粗糙的察举制,就更谈不上绝对的公平了,其中存在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让“察举制”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那就是,大多数人他喵的,根本就读不起书。

  两汉时期的书籍,那都是写在竹或帛上,虽然蔡伦造纸,但造出来的,大便当手纸都不舒服,虽然原料可以很便宜,但其中的工艺流程,换算下来,比帛还要昂贵,实在不值得。

  所以竹简汗青的,依然是主流,只有某些发了疯的人,才喜欢弄张蔡伦纸,玩玩非主流。

  而一片竹简悲剧的只能写二十来字,传抄既费时又费力,更不便于携带和流通。

  帛虽然是没有这些问题,可它是昂贵的丝织品,用它来书写,成本还是太过高昂。

  所以书在当时是老珍贵的东西了,相传文姬归汉后,曾默写已流失于战火中的四百篇书简文章,让喜怒不行于色的曹阿瞒大惊之后大喜,要知道即使在数百年后,李治依然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垄断,普通人想要学习,是真他妈不容易。

  当然,如果是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家中藏书丰富,要做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可要是出生在没有藏书的普通人家,为了读几本书,往往就要跋涉千里、寻师访友,其读书求学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记得初中学过一篇文章叫《送东阳马生序》,那是明朝宋濂宋大学士鼓舞后生之作,人家为了学习,做的事,可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来的容易,这还是明朝,更何况之前数百年,上千年的时代。

  知识代表力量,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诗书传家,至今还是大唐山东世族的祖训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以后的官职虽然是不可世袭的,但是“书籍”却是可以世袭的,因此诗书传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种“垄断性优势”。

  即使是在如今的盛世大唐,只要占有“知识和学问”这种稀缺资源,就能比较轻易地获得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像薛仁贵这种虽然穷困潦倒,但你还别瞧不起人家,那也是属于没落贵族行列,没落贵族,他也是贵族不是?

  最关键的是,薛仁贵家里有藏书,他可以读书,否则成就将来也就止步于五品左右的猛将而已,不值一提。

  换言之,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变成一个做官的家庭,变成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

  所谓“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老祖宗的话可是很有道理的,知识不仅是力量,还代表更多,古今皆然。

  此外,家族中只要有人当过郡太守,拥有过察举之权,那么经他察举进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门生故吏。

  甚至后来都发展成为一中潜规则了,哪怕是清末也没改变,例如有“东方卑斯麦”之称的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的学生,就是基于这种传承千年的潜规则。

  规则在仙侠小说中可是至高无上的,在现实中,那也是逆之者死啊,没见到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真正改革成功,而又没有悲剧的,也就只有邓爷爷啦,其它每一个好下场。

  吴起被愤怒的楚人一箭归西,商鞅更是被车裂了,一贯仁和的宋朝对待臣子还不错,但王安石最后还不是被贬了。

  至于谭嗣同,唉,勇气可嘉,也有血性,比那个恬不知耻叫嚣着‘中国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用?’的保皇党康有要好多了,但政治觉悟还是不够高啊,干嘛不篡清呢。

  而这些郡太守一旦在政治上得意,通常都会回过头来报恩,也就是察举他“恩师”的后人,明朝的东林党是怎么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恩师弟子关系在维系着。

  因此在一个家族中,只要先辈曾察举过别人,他的子孙被察举的可能性自然就远远大于普通人。

  久而久之,每个郡中就会有那么一两个家族,几乎永远占有“孝廉”的名额。

  这样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后世所谓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拥有特权的“士族门第”。

  本意上是在消灭特权、破除世袭,不料到头来又造成了新的特权阶层和另一种变相的世袭,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犹太人的口袋,中国人的脑袋,咱中国可是历来都不缺政治达人,一个县级干部,做美国总统还不是绰绰有余?

  奥巴马发达之前,还不就是一个州参议员,连一个市都没有治理过,照样成为政治选秀明星,成为美国选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一任黑人总统,凭这个,人就能留名青史,这叫什么?

  人品大爆发!!!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其实已经流弊丛生、不堪一问了。

  选举出来的都是名不符实的人,既无才又无德,像曹操,孝廉吧,却是个人妻控,而且还敢吃人肉,由此可见一斑。

  就像桓、灵之际民间歌谣所唱的那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莫大的讽刺,天大的笑话!

  ※※※※※※※※可爱的分界线※※※※※※※※

  求推荐和收藏、打赏,支持小妖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