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024章 百家争鸣(三)
其实龙锋这番话的几重涵义,孟子又岂能不知,大厅一侧的江州众的嫉妒与不满的眼神,他也早已经看在眼里,尽管近年来,修身养性开馆授徒,盛年之时与人论战的那种逼人霸气也早已经熄灭。此时,被龙锋的这几句话加上众学子的眼光,又撩拨得他有点意气风发起来。
等龙锋的话音一落,他便已一种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步伐,走到大厅主位的前面,拱手对四方一揖,说道:“孟轲游学来巴,一为拜会巴国君侯,二来向诸位同仁请教!”说完,孟轲那明澈的目光,从他那张沟壑纵横布满沧桑的脸上向四周一扫。陡然间,一种睥睨天下的气势竟然是油然而生。
这孟子曾做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大约就和现在的院长差不多),这江州学宫的士子虽说没有儒家子弟,但算起来,竟有不少曾是他名义上的学生,于是众人齐齐拱手呼道:“恭迎先生入巴!”
龙锋一见,心想,这老夫子年过六旬尚且如此威风,那盛年之时的逼人霸气由此可见一斑。
孟轲正心满意得的准备落座,只听得大厅之中一个声音响起:“孟老夫子客气了,入巴游学,我等自然欢迎,但对于您那些曲高和寡的仁政王道之说,却实是不敢苟同!”
孟老夫子一出场亮相就气势逼人,江州士子大多数对他是甚为恭敬,龙锋想见识的百家争鸣没有出现。正在兴趣索然,忽然见到这么个声音冒了,心里顿时一喜,心想该来地终于来了,寻声望去,见一个身着白衣的士子,在座中起身拱手。正是那个经常给自己上书的申商。
孟子的大弟子公孙丑从座中赫然起身喝道:“敢问足下何人,竟然敢在我儒家一派的宗师面前大放噘词?”
“在下申商。法家弟子是也!”白衣申商悠然一笑。
这白衣申商自从入巴以来,对龙锋这种适者皆用的治国方略不以为然,觉得以巴国之现状若长此以往,非但治理不彻底,而且还会沦落到楚国、韩国那种变法的四不象境地。若想使巴国真正地强盛,就必须对一切顽固守旧的制度进行无情地变革,非以法家学说从根本上治理不可。因此。多次上书阐述自己的法家治国理论,由于观点鲜明,言辞激烈,龙锋知道这人有才,但性子太过刚烈,还不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变通,所以这才将他先放在学宫磨磨他的性子。
议事大厅之中顿时哗然。嗡嗡议论之声如同潮水拍岸,一时间,江州氏族文武以及学宫士子都想看看这个名动九州的孟老夫子如何接招。
“足下差矣!”孟老夫子又转身走到了大厅中央,对着申商正色说道:“治国治病,道不同然则理相通。法家治国就犹如一道猛药,如患者根基强壮。倒也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奇效;若患者根基虚弱,这道猛药也就会成为毒药,从而加速患者的死亡。然王道仁政则不同,它内表兼治放之四海皆准,苦于急功近利地世人却不识,何也?诚如先生所言-------曲高和寡也,若君侯能施行仁政,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富国强民,若能达到这般境地,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烹小鲜一般的简单。”
孟子不愧是大宗师。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而且条理清晰。龙锋听的是饶有兴趣,笑着对申商说道:“孟老夫子的话有道理。先生可有不同见解?”
“道理?”申商肃然拱手对龙锋说道:“在下入巴,几近一年,虽说对巴地治理的方略有异议,但大王英明却是不容质疑。否则,在下也不会在学宫空耗时日,等待时机了。方才孟子所言法家理论乃是猛药,依在下看来,这儒家学说也就是精神麻药了。这王道仁政名虽好听,实则乃是亡国之音,不然怎会孟老夫子说燕则燕败,说齐则齐危……”
申商这话说得扎实,因为他这番话里有两个典故,就是孟子劝说燕王哙禅让,说齐威王实行仁政导致国家衰落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龙锋都知道,也就是发生在他来到这个世界这几年的事情。
燕王哙这个人,用龙锋的话说,就是个没事找抽型地领导。他虽然贵为大王,却不安心本职工作,对于治理国家民生民计大事不上心,反而喜欢干种地种菜之类的农活,没事拿着锄头修理地球反倒成了他的最爱。听孟子说让贤禅让的故事说多,还真的动了这个心思,等孟子走了以后,让国家大事搅得烦透了的他,竟然真地招来相国子之促膝谈心,具体说的什么,龙锋也不知道,反正是没过多久,这燕王哙就真的举行了禅让大典,将王位传给了子之这个所谓的贤人。
燕国的子之北面而坐,燕王哙反倒弓着腰,跟众大臣们杂混在一起,向子之下拜。说起来,这应该是中国正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真正的“禅让”,至于尧舜禅让那都是一种传说,是不是真有其事还很难说,这件事是否就是孟子忽悠的结果,也很难说,反正其他各派学子与中原诸侯将这这事算在了孟子的头上。谁叫他正好那个时候天天和燕王哙宣扬上古贤人的禅让美德,弄得就像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两年后燕王狯地太子平召集部下并联络一些军队地将领开始夺权,但搞不过老政客子之,于是就纠集将军‘市被’和一些死党开始武装政变,但遭到燕国百姓的阻击,太子平与市被竟然全部被燕国地百姓打死,而且尸体还被游街示众。从这可以推断,子之还是较得民心的,应该算是有一定才能。
但是,燕国上下内乱也从此开始了,纷纷趁机宣布起事,支持太子或者支持子之,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内战。燕国人心惶恐,离心离德。内战绵延数月,几万人丧生,时间是在公元前315年。
燕国大乱,消息传到齐国。一般,当一个国家发生内乱的时候,邻居们就可以趁机来打它、好比三十年代中国的国共两党互相打得厉害,于是小日本就趁机全面侵华,这便又要讲到孟子说齐的故事了。
听说燕国内乱了,齐宣王遂向他所尊敬的儒学大师孟子请教:“我们该不该过去捞好处呢?”
孟子说:“现在我们攻打燕国,就和当年周文王、周武王讨伐殷纣一样正义,是绝好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请大王三思。”
按照事后龙锋的分析,这时的战国格局,犹如今天的全球世界,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单边、双边的事情。局部两国交锋,也将招致其它大国的干预。孟子没有作利弊分析、后果预测和提前应对。比如,为了避免大国干涉我伐燕,必须先对与燕有干系的国家进行分化拉拢,铺垫攻燕前后的宽松国际环境,孟子单纯从道义角度出发,要求伐燕,不作可行性分析,是非常迂腐的。
齐国开拨了用以戍守五座大城的精兵,会同北部郡县新征发的士兵,北上千里,向燕进攻。处于内战中的乱糟糟的燕国人毫无斗志,国都城门不闭,士卒不战,曾无一夫之救,齐军仅五十天就一举占领燕国,时间是公元前314年。
这场燕国禅让闹剧的男主角——燕王哙也在齐人战火中被胡乱杀掉了,可能至死他都不能明白,我信奉上古礼仪禅让究竟错在哪里了!其实,燕王哙主动卸权,有让位给贤人的色彩,但在分封体制余绪严重的时代,贸然出来一个贤人当国君,其实当不稳,很快被国内国际盘根错节的习惯传统势力,打倒了。
是不是要彻底灭掉燕国呢,齐宣王向“身为齐国三卿之一的”高官——孟子请教:“有些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也有些人劝我吞并。我想,我和燕国都拥有万辆兵车,我只用五十天就拿下对方,这是光凭人力办不来的,定是天意如此。如果不吞并它,就是违反上天意旨。看来还是吞并的好,您认为怎样?”
对于这个问话,孟子说了一句最出名的摸棱两可的话:“如果吞并它,燕国的百姓很高兴,就吞并它;如果燕国老百姓不高兴,就不吞并。这次咱们攻打燕国,老百姓箪食壶浆地迎接大王您的王师,目的是逃离燕国水深火热的日子啊。如果您灭亡了它,水越来越深,火越来越热,那也就是运啊”。
齐宣王糊涂了,孟大师说了半天,也没有个清晰的意向,到底是吞并还是不吞并呢,哪个对我们齐国有利呢?孟子最后又归结到“运”这个只有哲学家才懂的含糊字眼上。齐宣王想了想,大约自己是会让燕国老百姓高兴的吧,于是命令匡章吞并燕国。
此时的齐国虽然强盛,但还没能达到可以吞并一个比自己国土大的燕国的地步,因此,齐国自己的灭顶之灾也随之而来,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
对孟子的学问,龙锋是毫不怀疑的,但从这两件具体的事例上来分析,龙锋觉得这孟老夫子治理国家还只是局限于理论上,不知道是实践经验不够呢?还是别的国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因此,他想听听孟老夫子自己怎么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