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试锋 第510章 灾情

《明末试锋》第510章 灾情

作者:温风如歌 字数:1902 书籍:明末试锋

  刚一开始,老者拘谨的太狠,见周大虎这个生人也是害怕,战战兢兢,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没办法,周大虎只好先熟悉再问问题。

  很快一套崭新的棉衣拿了过来,送到了老者的手中。

  “这是给我的?”老者冻得通红的脸上皱纹挤到了一起,有些不敢相信,但眼神里却是无比的渴望,拿着新棉衣棉裤的手,不停地抖动着。

  激动、害怕、渴望、担忧、恐惧等情绪不一。

  周大虎知道贫穷之人对突如其来的馈赠等好处的担忧和拒绝之心。

  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也是对未知事情的天然拒绝。

  霍维华在旁边道,“我家东主乃是一名将军,爱兵如子,给你的,你就接着,不要客气,不要白不要。”

  老者转过脸看向周大虎恭声问道,“请问将军大名?可在山西任职?”

  “周大虎,曾任代州守备一职,现已卸任。”

  老者一愣,立即又跪地嚎哭道,“草民拜见周将军,周将军击败建虏,是百姓的救命英雄,草民代表大家谢谢将军。不然,建虏鞑子南下,草民难保活命。”

  周大虎问道,“你认识我?知道我的名字?”

  老者恭敬的回话道,“草民不认识将军,但将军的大名却是传遍了三晋大地,都称赞将军军功赫赫,建虏只怕将军,将军带兵如子,军纪严明,爱护百姓之名,大家都知道,从老人到小孩,无人不知。许多人家中都供奉着将军名讳,以保佑平安。”

  霍维华笑着说道,“恭喜将军威名远播三晋大地。”

  周大虎轻轻摇摇头,有些苦笑,这非他本意,但是有了这个声名,他也不排斥。

  名声是一种软实力,对自己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周大虎的说服下,知道这样的棉衣棉裤很多后,老者才不舍的穿上了新的棉衣,棉裤则是拿在手里,很快就抱在怀里,坚决不穿了,说自己身上已经很暖和了。

  从来没有这样暖和过。

  周大虎也不会强迫对方穿上。

  看见老者廋成这个样子,周大虎知道对方是极度的吃不饱饭,才廋成这样。

  又让亲卫,拿过来几袋军粮袋子炒面,每袋二十斤。又拿出一个铁锅,到河边乘上水,让亲卫找来柴禾开始烧水。

  又拿过来几个木碗木勺。

  水一烧开就倒入炒面,不一会,香味扑鼻,浓稠的炒面糊糊就出锅了。

  早已经明白这是做饭的老者,已经是肚中咕咕乱叫,声音甚大,老者却是强忍住这巨大诱惑,憋得难受。

  他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一天他只吃一顿,一顿半个馒头,家中还有儿孙老婆,靠着勤劳,他家的收成比别人家好许多,所以才能坚持到现在全家不被饿死。

  不过家中也只能坚持一个月,就会断粮。那时……他不敢想。

  现在粮食金贵,一斗粮食已经买到了六钱银子,好多人已经饿死了,开始啃食草根树皮,还有一部分人跳河自杀来结束生命。

  许多家中的老者为了给儿孙多留一些口粮,自己默默进山选择进入洞穴封住洞口去死。

  他也是想再干一些日子,如果家中没有粮食了,绝不拖累子女,他也会进山默默而死。

  如今遇上这香气四溢的不知是什么饭,他很想吃,但他不敢妄动。

  周大虎舀了一碗炒面糊糊,递给了这位廋的只剩下浑身骨头的勤劳老者。

  一双微微颤抖的手接过了饭碗,随即稳稳端住了饭碗,吧唧了两下嘴,看了一眼大家都开始吃用,便将注意力放在了自己手中的碗上,轻嗅了一下香味,随即大口喝了起来。

  好像是害怕别人夺了他的饭一般。

  几大口就喝完了碗中的浓稠糊糊。

  这是老汉在外面吃饭的习惯。

  穷人吗?在外吃饭,饭还是搁在肚子中保险,让人安心。

  在周大虎的不断加饭下,老者整整喝了四大碗,看那样子好像还能吃,但周大虎可是不敢再让其吃了。

  万一吃出问题怎么办?

  饭饱衣暖之后,周大虎开始进入了正题,详细询问其当地垣曲县的灾情。

  说到这里,老者已经是满脸的泪水。

  停了半天,情绪缓和下来后,老者才慢慢叙述开来。

  “将军,俺们垣曲百姓苦啊。前年崇祯七年开始,我们垣曲县春夏两季都是大旱,种的小麦枯萎,粮食大减,百姓只能吃草皮树根度日,最严重时,乡野之中出现了骨肉相食的事,百姓横尸遍野,很多人都逃跑逃荒去了。相邻的泽州府阳城县也是这般凄惨。”

  “而去年崇祯八年,五月小麦将熟之时,一场蝗灾来临,庄稼被毁,啃吃的一干二净。八月开始无雨,干旱严重,九月种麦时,麦种都无法下播。最后大家肩扛人挑,才勉强种下。可是这难以有收成。这便出现了现在青黄不接的大饥荒。”

  老者叹了一口气接着哽咽说道,“因为没有饭吃,夫妇携手跳河而死,姑嫂一起在一棵树上上吊而死,大批老者进山等死,都是人间悲剧啊。”

  周大虎和霍维华、杜应芳、刘传廷等人听的心酸、难过,心中更是有万钧重担压在心中一般沉重,让人无法呼吸。

  在这乱世真是人命如草芥。

  “那官府,可有动作赈济?”周大虎问道。

  老者摇摇头,说他没有看见县衙的人下乡前来赈济。至于县城之内,他就不清楚了。

  “乡间可有互助?”

  “有一些好心人、善人实施乡里,但是灾民众多,细雨无及于事。”

  大家听到这里,都是心中沉重,默然不语。

  沉默了一会,对政事了解的霍维华问道,“各级县府不是都有救荒救灾的预备仓吗?县衙还不救灾,这是赎职。”

  “还有,乡里民间也都有互助成立的义仓、社仓,这些都没有吗?”

  霍维华的声音提高好几度,带着一丝愤怒。

  老者有些默然,想了想后,摇摇头说道,“县中的预备仓情况俺不知道,乡间的义仓、社仓,十几年前还有,现在……现在已经没有了。”

  身为山西人的杜应芳也是一脸愤怒,没想到家乡山西的灾情竟然如此严重,而当地政府却是一无作为,如此还当这个官干什么?

  他也是当过县令的人,是在万历期间,当过高阳县令,就是孙承宗老家的县令。那时他就是治水修河,对县级政务也是相当的了解。

  自己多年不在官府行事,不想各级官府已经成了这般模样?

  毫无组织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