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 358 章 女子继承事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 358 章 女子继承事

作者:顾四木 字数:3849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姜握离开文学院的时候,哪怕李培根已经慢慢挪后了两步,并且垂头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她还是没有忘记带上他。

  李培根再次被点名,只好上前来。

  他很自然按晚辈奉长辈礼,先扶大司徒上马凳,然后自己才上了马车。

  还不忘掀起马车帘一角,再次怒视骆宾王。

  真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怨。

  等他放下帘子,见大司徒正在看他,李敬业心虚画蛇添足解释道:“大司徒,我刚是在看这上阳宫的风景。”

  姜握问道:“风景如何?”

  李敬业想了想,由衷感叹:“真好啊!”

  姜握听他对美景感叹之匮乏,心道:到了元宵宫宴上做应制诗,只怕又是个显眼包。

  主要是他这个显眼,还是挂着英国公的名头。

  想到此,姜握也不忙训他,而是先问道:“你从辽东归来,有先回长安去祭拜先人吗?”

  李敬业听此一问,也迅速正色起来。

  “去过了。”他一一向姜握汇报:他回到长安后,先去昭陵陪葬墓祭拜了祖父,又去了长安外的族坟之地,祭拜了祖母与父母。

  李勣大将军的夫人过世的早,故而早已安葬于族地。

  后来英国公得陪葬昭陵之荣,后人商议着不要惊动先祖的坟茔棺椁,于是只在英国公坟内置了衣冠冢,并未再挪李老夫人的墓地。

  顿了顿后,李敬业又道:“大司徒,算起来父亲已经过世数年,我也做了数年的英国公了。可……”

  在辽东还罢了,人人叫他一声都护,或是李将军。

  可回到长安,许多官员是惯于按爵称呼人的,何况英国公府又是难得的恩典,三代不降等而袭爵。

  “旁人每每称我英国公,我都觉得古怪。”

  姜握看了看他,也是,她对着李培根也是叫不出英国公的。

  *

  时已八月底,过了中秋后洛阳的天一日冷似一日了,马车上都添了小小的炭炉。

  此时李敬业拎起炭炉上的紫砂壶,给姜握添了一次茶水。

  殷勤过后就道:“说起英国公的爵位,我还有一事想请教大司徒。”

  姜握其实猜到了他要问什么,果然,李培根很在意的眼巴巴问道:“我的爵位传给顺顺后,还能按照先帝的恩典,不降等而袭爵吗?”

  他女儿,还能不能做英国公啊!

  其实原本,别说按照前朝李唐的《户婚律》,按往前哪一朝的继承法,女儿都是不具备继承资格的。

  就拿唐朝的《户婚律》来举个例子,若一家中有爵位,按照规定是:“公侯伯子男(爵位),皆由嫡子袭爵,庶子听宿卫也。袭爵嫡子无子孙而身亡者,国除,更不及兄弟。”[1]

  也就是说,袭爵的顺序是:嫡子、嫡孙、嫡子同母弟、嫡孙同母弟,而若是这些‘嫡’都没有,庶子袭爵,还需要单

  独上奏疏来请示一下。

  而且按照降等袭爵的规矩,很可能就是传给嫡长子,正常降二等,传给庶子再多减一等。

  总之,若是嫡庶的子孙都没有,这一枝的爵位,就算到此为止了。国家会愉快收回这个爵位,从此朝廷少一份爵位开支。

  但自圣神皇帝登基,尤其是镇国公主为皇储后,这种《户婚律》里的继承制必然要改的。

  曜初对于‘改’‘创’这两个字可从来不陌生。

  母亲已经给她做了太多的示范。

  这种继承制,当然由她上书要求改制,更名正言顺,于她也更有助益——若是不改这条户婚律,她这个由嫡长女继承的世上最大的爵位,还违法了呢!

  曜初:那不行,长辈们从来教育她,哪怕是皇帝的女儿,也要遵纪守法。

  而此时,她既然违背了继承法,那就只好……把继承律法改掉。

  不过,这条律法的改动,曜初还是很慎重的。

  只是先让女儿有了袭爵的权利,而并没有规定女儿的袭爵优先权——

  若一下子迈的步子太大……曜初并不惮于以恶意揣测下人性:如果规定女子继承优先,譬如嫡长女若优先于嫡长子,那么,会不会许多内心不认同这条律法的公侯伯爵家,忽然就‘生不出’女儿,或者女孩们忽然就容易‘生病夭折’了?

  只怕会的。

  自己吃不上饭就掀桌的行为,在哪里都不会少。

  毕竟,对许多人来说,一个爵位比亲人的命可要紧多了。

  京城中几乎每隔两三年,都会出现为了爵位闹出‘庶子谋害嫡子嫡孙’甚至‘嫡次子谋害兄长’等案件丑闻。

  所以,曜初上书改动户婚律的第一步,也只是让女子先拥有了继承权。

  如此勋贵有爵之家也更好接受——

  比起没有儿孙,爵位就要被国除,那当然还是能留给自己生的女儿更好。

  因在他们心里,女儿还只是‘保底选项’,所以,这条律法改过以后,如李培根一样,准备上书传爵女儿的旧式有爵之家并不多。

  在姜握看来倒也没有很着急:这条律法,原本也不是给旧式人家准备的,更多是为了将来朝上的女爵们准备的。

  **

  比起公文,姜握一向是喜欢看简单明了的各种数据分析的。

  今岁,婉儿还刚给她提交了一份女官的成婚情况分析表——

  自有公主为皇储这明晃晃的例子在前,现在京中勋贵、官宦也多有给出色的女儿招赘的风俗。甚至已经开始蔓延到民间,不少富商也渐行此事。

  毕竟在利益面前,绝大多数人的底线还是很灵活的。

  原本给女儿招赘的人家,都是没有儿孙被迫给女儿找个赘婿。

  可如今是,只要女儿考上官学、尤其是考上了正经官职前途有亮的那种,许多人家就不太舍得这样的女儿嫁到旁人家去了。

  否则若是将来,女儿真做了大司徒那

  般的位极人臣,自家岂不是要后悔死。

  这种思想的转变,也是在利益和实事面前,潜移默化形成的,甚至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比如眼前的李培根。

  姜握是很清楚的记得:先帝之时,李培根拜托她照顾顺顺的时候,曾说过,想让姜相帮着女儿留意个好人家,可不要将来嫁过去受拘束。

  可现在,随着圣神皇帝登基,随着顺顺自己的官位眼见的前途亨通,李敬业都已经在打听女儿袭爵,是否能不降等的事儿了。

  而他对女婿的要求也变成了:最好像皇储的驸马一样,做个省心的贤内助!

  没错,唐愿已经变成了许多奋斗于事业女官们,颇为满意的一个模范标准。

  从前女子们成婚,自然要注重出身、家世、富贵,那是因为她们的一身荣辱系在对方身上。自己多聪明,在朝事上多能出主意、在后宅多会理家都没用,只要嫁的男人发昏,她们就得跟着倒霉。

  可如今,她们能去挣自己的官体荣耀,对成婚的标准自然就变成了——别耽误我。

  *

  见李培根眼巴巴望着她,姜握也不绕弯子,很明确对他道:“先帝定了英国公府三代不降等袭爵,自是准的。”

  其实,若是顺顺足够出色争气,说不定还能给她下一代再挣一个‘不降等袭爵’。

  李培根倒没想这么远,他只确定女儿还能做国公,就大大放心。

  问过了他此番入京最悬心之事,李敬业又怕大司徒想起方才之事要训他,于是在腹内拼命搜寻大司徒会感兴趣的话题,努力让大司徒忘记跳树事件。

  还真让他寻到了一件——

  “大司徒,之前吴将军出海的时候,我还去送了呢。”

  “那弘舸巨舰铺遍海面的场景,实在壮观,我说给大司徒听听吧!”

  姜握比较怀疑他的描述能力,也猜到他只是不想挨骂,但事关吴英以及她很在意的航海事,她还是点头,让李敬业这个亲历者,给她细细讲讲。

  是的,自去岁起,吴英终于可以不必镇守倭国,得以放肆出海开辟新路线去了。

  其实这些年,限制吴英的,始终不是船只,而是人才。

  既缺少能代替她镇守倭国以及兼守辽东海岸的女将,又缺少航海的专业人才。

  其实此时的造船业已经颇为发达,早在从前刘仁轨扫平东海之时,就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战船:楼船战舰,灵活机动的海鹘船,专门哨探和冲锋用的走舸……

  且不但能造船,造船量还很大:仅洪州一地,一年内就可以造海船及双舫上千艘,而且海上运粮也已然纯熟,装载量都达到千石以上。[2]

  而河运海运也越发兴旺发达,如今商人都有着‘风水为乡船作宅。’的俗语,可见船运的普遍。

  圣神皇帝与姜握三年前南下蜀地的时候,也曾经亲眼见过‘舟船之胜,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昼夜不歇’场景。

  但开辟海上的新航线,又绝

  非可同日而语之事。

  是直到一批批的女将到了辽东,以及航海专业的毕业生也到吴英麾下报道后,她才终于能组织舰队出航——

  海上航行,尤其是寻找新路线是多么危险的事情,不言而喻。若无有一支训练有素配合得宜的队伍,无有专业人才,姜握是不许吴英乱动的。

  此番送到吴英麾下的毕业生,各有所长:除了精于船只驾驶、了解船只构造和维修的专业人员外,还有擅长船舶人员物资调配管理者,专门研究航海上气象与洋流学者,甚至姜握还给舰队配备了专门的外交学院人才,以及经济学院擅长商业贸易的毕业生。

  毕竟出门一趟,肯定不是开空船,必要与各地进行贸易。

  术业有专攻,贸易之事指望航海专业的人才兼任,还是差一点,依旧要辛相学院中调理出来的专业人才顶上。

  用辛相的话说:组织一次舰队出海,也不是小花销,最好能都路上就把成本都赚回来啊。

  “大司徒,我去舰队的每一艘船上都看了。”

  李敬业还在敬业地描述:他也是带领过战船军队的人,但远航舰队自然与作战的船队组成不同,除了航行的主船,还有有随护在侧的马船、卫船、甚至食水船、匠船等皆有所备。

  可见吴英虽然远航之心甚浓,恨不得立马就出发,但准备工作做的并不浮躁。

  也是姜握额外给她写了好几封信来强调安全问题:以国朝如今的财力,说句实在的,千百只船只的耗损是经得起的。一处造船港一年也就造出来了。

  但人才的耗损,真是经不起!

  譬如吴英这一回走,是货真价实带走了一大半的‘航海专业’毕业生。若是有了远航的实际经验,将来各个都是能回来做老师的宝贵人才啊!

  除了叮嘱的信函外,姜握还给吴英画了不少作物的图谱。

  她也很期待——

  在她离开这里之前,哪怕吃不上草莓(毕竟野生草莓也是十四世纪欧洲才开始试着培育的),但或许能吃上红薯和土豆。

  而红薯,在粮食史上,又实实在在是重要的救灾粮。

  哪怕旁的都没有,只寻回红薯一物,从前所有在航海上的投入,都完全是物超所值。

  *

  李敬业很松了口气:果然说起吴将军来,大司徒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没有就方才的事儿骂他。

  而此时马车已经从上阳宫驶入了洛阳皇城。

  李敬业望着窗外——

  这次不是找话题了,而是真的特别惊异,指着外面问道:“大司徒,我刚进神都不久就看到了,这正在修建的通天一般的宫殿是什么啊!”

  姜握也随着他的手指望出去。

  “是明堂。”

  天子坐明堂的明堂。

  如今明堂的中心柱已经立了起来,也就是高度已定。李敬业忍不住仰头去看,脖子都快折了才目测出来:“这高要有三百尺了吧,这若是建成了,便是古往今来最高的殿

  宇了!”

  姜握道:“你既回到洛阳,有看到明堂彻底落成的一天——如今且先跟我去尚书省,说一说方才上阳宫之事。”

  李敬业立刻蔫巴了。

  *

  两人进入尚书省时,倒正好跟要出门的裴行俭撞了个对面。

  李培根脸上的表情顿改,堆起热情笑脸来,与女儿的上峰之一打招呼:“裴相!”

  还不忘赞美:“裴相真是风度翩翩风采如旧啊!”

  然后更热情表示,要给裴相府上送人参。

  吃了他的人参,可要好好照应他家顺顺啊。

  倒是裴行俭看到李敬业后,不由想起一事:“大司徒,若是今日陛下无暇召见李都护,不如让他去拜访一下乐城郡公。”

  “乐城郡公必然愿意听一听辽东之事。”

  刘仁轨一世军功,尽在东海之上。

  如今年老后,倒是越发怀念战场之事。

  姜握点头:“好。”

  人的衰老并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而是如同抛物线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迅速。

  哪怕刘仁轨这种神人,年近八十岁还能亲自披挂出征,八十五岁还比大多数官员要有精力,能够胜任上阳宫三所学校的教导处繁杂的工作……

  可这两年,精力减退的也实在一年比一年厉害。

  毕竟,刘仁轨今岁,也是要过八十八岁大寿的人了。

  他也预备着再坚持两年,九十岁就正式提出致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