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 359 章 薛定谔的致仕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 359 章 薛定谔的致仕

作者:顾四木 字数:3819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天授六年秋。

  王相府。

  “每至九月上阳宫学子入学之际,当真是忙的人席不暇暖,墨突不黔。”

  姜握听到眼前人如此感概:……

  这两个词,形容忙碌倒是精到——忙的连席子都来不及坐暖,烟都来不及熏黑,是为忙的脚不沾地。

  这两个词没问题,形容每年上阳宫开学之际管事人的忙碌也没问题。

  但说这话的人,是王神玉。

  这就很有问题了!

  他从头到尾根本没有提交过做上阳宫老师的正式报名表,顶多有兴致的时候去代两节课。

  上阳宫开学再忙,跟他有什么关系?

  见姜握幽幽望着他,王神玉才面不改色道:“我说的原也不是我自己,而是刘仁轨。”

  刘仁轨欲九十岁整而致仕之事,王神玉当然也有所耳闻。

  他对此的评价就是:很难评。

  这些年,他跟刘仁轨对彼此的看法,也很有趣——

  王神玉看刘仁轨:不理解,但尊重(随便你把自己卷成什么形状都可以,当然前提是不要卷到我)。

  刘仁轨看王神玉:不理解,也不想尊重(想拉他一起卷)但已经认清现实,这个实在卷不动。

  共事同僚多年,也就这么磕磕绊绊过来了,谁也不能拿谁怎么样。

  王神玉又道:“不过刘仁轨欲寻个整十年纪致仕的事儿,与我从前想法倒是相同。”

  姜握点头:“我知道,原本王相是想三十岁致仕来着。”

  王神玉叹口气:“是啊。”

  从少时家族供给他锦衣玉食,就有个要求:家里供给你最高标准的生活质量,你也得入仕给家族做点贡献。起码去混个清贵的闲职,再给家里添一点光彩。

  王神玉觉得很公平。但他当时的打算却是,入仕没问题,反正长辈们也没规定入仕多久啊。

  于是他是从贞观年间就打好了包准备退休的。

  当时恰逢朝廷精简官员,旁人提心吊胆,王神玉如天降甘霖,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着老师杜如晦‘大义灭亲’把他这种摸鱼党给踢出官员队伍了。

  结果……

  怎么倏尔五十年就过去了?怎么连皇帝、甚至连朝代都换过了,他还没有退休?

  不得不感慨一句造化弄人了。

  *

  时维九月,秋高气爽。

  两人便没有坐在屋里,而是坐在院中。

  摆着茶点的桌案,是姜握很熟悉的芭蕉伏鹿样式的小几。桌面就着木的纹理修成舒展芭蕉叶形,并无桌腿支撑,而是一只伏身于蕉叶下的小鹿为支点。

  而桌上还摆了几叶真的芭蕉叶,上面放着桂花糕。

  这也是姜握今日过来的缘故之一:除了休沐日来跟好友闲谈,再有就是要从人家府上打包点心走。

  王神玉府上的桂花糕,是阿鲤最喜欢的糕点,以

  至于去年的秋天吃过,今年四岁的秋天,她还记忆犹深。

  从最早的早桂飘香,那孩子就开始盼着“桂花糕”了。

  其实去年得知小郡主喜欢吃他府上的桂花糕,王神玉早就把方子送了姜握,然而不管是姜宅还是宫中御厨,做出来的桂花糕,总是较王神玉府上的糕点差一点。

  其实姜握对点心不怎么挑,没觉得有什么区别,但阿鲤每次都能尝出来。

  她甚至捧着自己的小银碗去找皇帝,表示:这不是那种好吃的桂花糕。

  不但把御厨愁了个够呛,还把曜初愁了一愁:这孩子怎么长这么多吃心眼啊?

  也就是如今阿鲤渐渐长大,开始上【姜府幼儿教育班】后,在学习上还是越发像她的,否则就她这个爱吃,曜初又要担心女儿随了她显眼舅舅。

  姜握后来想了想,大概是桂花原料不同——王神玉擅养花木,他府上的桂花,确实也比旁处的好。

  于是今年秋日,她就常来王相府上,给阿鲤打包点心回去。

  *

  看着桂花糕,王神玉自然也想起了武赪小郡主。

  他端着茶认真道:“如今小郡主都四岁了,皇储已经两度监国,再不让我彻底致仕,实在是没道理了。”

  是,彻底致仕。

  王神玉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他现在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半致仕状态——

  天授三年七月,也就是皇帝和姜握从蜀地回来的第三个月,他确定了下姜握状态已经恢复之后,立刻第……不知道多少次上书致仕。

  而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回可算是‘因功致仕’。毕竟,这一年年初,他可是又一次代行了皇后亲蚕礼。

  皇帝依旧没有准他彻底致仕离朝。

  但许他循当年英国公年老欲致仕的旧例——

  在皇城内特许可乘车马,不必步行劳累且不说,皇帝给所有年高的重臣都配备了此等待遇。

  给王神玉的,更特殊一些。

  正如当年李勣大将军的旧例:凡夏日酷暑,冬日严寒之季,不必亲至署衙,可多于府中修养——令朝臣至府中将署衙要事说与王相就是。再有,若无大事,朝会亦可不至。

  说起来,当年每每去向李勣大将军汇报尚书省要事的,是姜握。

  如今,常来王相府中回禀的,正是婉儿。

  姜握:嗯,所以多年前,我就说与婉儿有师徒缘分嘛。

  于是,如今王神玉的状态,比较飘渺,属于一个薛定谔的宰相。

  在旁的朝臣看来,这自然是极大的圣恩——多少人一辈子想当宰相或是一部尚书而不能,然而王神玉却是屡屡求致仕,皇帝还不舍得放人,甚至许他按月上班,都要给他保留宰相的位置。

  其实圣神皇帝的想法,跟姜握很相同:这些年下来,她们已经有了一种不可更改的观点和想法:只要王神玉在,事儿就掉不到地上。

  不是说他做宰相多么功勋显著,而是她们很相信,若有事儿

  发生,他在,就总有能托底之人。

  但对王神玉来说,他真没觉得自己这么重要。

  因而此时情真意切道:“其实陛下何苦留我这种没用的人呢?又不是从前艰难的时候……”

  他随便点了个例子道:“还记得你在外做巡按使那几年,欲行检田括户事风险极大,因此要选可靠的劝农使。当时你写信回京,选劝农使这件事,是守约去做的。”

  裴行俭当年是对着京城周围县级官员表,一点点筛选扒拉然后又一个个考核出来的。

  王神玉颇为感慨道:“那阵子我看守约啊,累的都快不行了。”

  “故而当年我不得致仕,也就罢了。”实在是少人可用。他当时再走了,真怕裴行俭过劳死。

  可如今又不同了:检田括户事并非一次性,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每隔两年或是三年,总有中央朝廷派下去的劝农使和劝农判官,清查世家勋贵强买土地兼并田亩之事。

  现在要选可靠的劝农使,直接从上阳宫学校里,选出合适的毕业生去就是了。

  除了经济学院内厘清户籍田地的专业人才,还可以搭配法学院毕业生作为监察。

  王神玉是真觉得他可以彻底致仕了:“况且我与辛相、许相不致仕,诸如狄怀英、刘祎之、娄师德、岑长倩那些个比我们年轻个二三十岁的朝臣,如何上来呢?”

  “再有,李文成李尚书,库狄署令,也都是陛下看重的朝臣,更是从最先就跟随陛下的心腹重臣。”

  “尤以李尚书更身有军功,前年已经进位同中书门下三品,等我们三个都致仕后,李尚书也该正经拜相才是。”

  姜握低头看茶里飘散的桂花。

  是,时已天授六年,到岁数可致仕的人,又岂止王神玉呢——

  当年王神玉在司农寺做正卿时,坐在户部要钱,就跟时为员外郎后升任侍郎的辛相打过不少交道。

  两人年岁相差并不多,辛相今年也已然七十有七了。

  只是辛相与许相一向热衷于工作,且常年用乌发膏把自己收拾的精神奕奕,也不会像王神玉一样天天把自己的年龄和退休挂钩,屡屡要求致仕。

  倒是容易让人忘记两相的年龄。

  可旁人会忘记,自己不会。

  辛茂将也曾跟姜握提过:精神真是大不如前了。

  想圣神皇帝登基之时,他刚过七十岁,那时候一点没觉得自己老了。还能亲自带着人去点数上阳宫里的金玉器皿,哪怕是夏日里,都能一转一整日。

  那时诸多公务,他都烂熟于心,朝廷税赋的条律、数据都不必去查档子。

  可现在……辛相不免感叹道:“许多事儿,都到了嘴边上,却就是想不起来了。”

  “更别提自五年前,朝上开始学新式数字:确如大司徒所说,新式数字又简便又能保留算账的过程,不似算筹算盘一般,没法留下计算过程无法验算。”

  辛相略微有点黯然: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擅长账目和数

  字的人。

  不然也不能一辈子都在户部打转,最后拜相入门下省后,甭管是先帝还是当今圣神皇帝,都依旧许他兼管着户部事。

  可,他这几年学起新式数字来,自己就心知肚明学的颇为吃力而缓慢。

  “就是,人老了啊。()”

  “也该给年轻人腾地方了。?()『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

  于许圉师而言,心态也是差不多的:他是如今宰相中最晚拜相的,在这之前,他做了太多年倒霉的礼部尚书,从先太子李弘事就开始屡屡被创,时不时受夹板气。

  因此,他当年是憋着一口气的:都吃了这么多苦(沉没成本太高)了,再不能拜相,将来以宰相之荣致仕,简直是对不起自己!

  而圣神皇帝登基后,他终于如愿拜相。

  至今,也兢兢业业做了六年的宰相。

  许相觉得:也是该致仕的时候了。

  尤其是今岁中秋,他吃着宫中赏赐的石榴,忽然就很思念家乡。他的家乡安州,就盛产软石榴,从汉代起就是贡于帝王的贡品之一。

  如今他在洛阳吃着家乡的石榴,实在是,想要归乡了。

  也是在这一点上,他们跟王神玉不同——

  辛相与姜握道:“我们不似王相潇洒,准备致仕后依旧留在洛阳。”也是因太原王氏族人遍天下,王神玉这一脉从祖父起就在隋朝京城为官,已经惯了长安洛阳为家,他也就无所谓回不回太原祖籍。

  但辛茂将和许圉师不同。

  辛相故乡在陇西狄道(甘肃),许相故乡在安州(湖北),他们早已决定:致仕后归乡养老,落叶归根。

  故而他们此时还不致仕的缘故便是,想要亲眼看到明堂落成,在明堂里上一次大朝会!

  因明堂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极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殿宇。

  正所谓天子坐明堂。

  历朝历代都有关于明堂的记载,从《礼记》中所记载的周朝明堂,到两汉明堂、北魏明堂。

  到了李唐王朝,自然也欲重修明堂。

  只是关于明堂的规制,儒生一直争论不休,于是从太宗一直搁置到高宗年间。

  到了圣神皇帝这里:不必争论了,朕来拍板。

  直接下诏: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时。[1]

  原本,高宗年间是讨论出了个大概的方案,比如明堂应该遵照古制,建在城南。但圣神皇帝也给改了:“既为布政之所,何以城南?”

  难道她还要每日从皇城中出去,到城南上朝不成。

  于是直接在洛阳皇城的中轴线上,原本乾元殿的之处,起盖明堂。

  从此,帝王将在明堂之中,上朝布政。

  于是辛相和许相是实在不舍得现在就致仕,尤其是许圉师,他做了这么多年礼部尚书,高宗朝为明堂吵吵的时候,他也忙于搜寻古籍旧制累了个半死。

  如今明堂的中心柱都已经立了起来,大约明年就能完工。

  () 他们怎么舍得不站在明堂里,作为宰相上一回朝?

  “若得如此,此生宦海沉浮,也算功德圆满了。”

  **

  姜握拎着桂花糕进门。

  才入院门,便见熟悉孩童的身影对自己飞奔而来。

  因是秋日里,赪赪早就穿上了披袄,大红缎面上,绣以一颗颗金色的小杏,衣沿儿处还滚着细细的雪白风毛,托出一张嫩生生的小脸儿。

  若让姜握来形容,这张小脸儿,就像是王母的蟠桃园中,一只粉粉白白小桃子,幻化成人形后的样子。

  姜握半蹲下来,正好将孩子接进怀里:“阿鲤。”

  “太母!”

  论辈分,阿鲤该称呼姜握一声姨祖母。而此时祖母也可称大母、太母。

  祖母本就是较为庄重正式的称呼,前面再加个姨字,自不如太母称呼起来简单。

  阿鲤从小学说话时,就是这么叫姜握的。

  如今的阿鲤,虽还差两个月就四岁了,口齿已然清晰灵便,但还是未改称呼。

  除非是在陛下面前,怕只称呼太母混了去,偶尔才会换成祖母和姨祖母。

  姜握抱着孩子软软小小的身子,忍不住问道:“诶,世上怎么会有我们阿鲤这么可爱的孩子?”

  阿鲤搂着她认真道:“因为我们一家都可爱。”

  姜握大笑。

  她望着眼前孩子的脸,想起今日与王神玉的交谈。

  故人老去,稚子新生。

  这世上岁月更迭,大抵如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