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文艺生命”,就是为新社会歌唱,为人民歌唱。如何将这种态度付诸实践呢?老舍认为,当时,他“既没有革命锻炼,又没有足够的思想改造学习和新社会生活的体验”,所以,不能冒冒失失地写大部头的作品,他决定先写通俗文艺。因为“通俗文艺,象快板与相声,篇幅都可以不求很长,较比容易掌握”,他认为,用这种形式歌颂新社会,“认识多少,就歌颂多少”,十分灵活。
本着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老舍在回国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至少写了这样三篇通俗演唱作品:《过新年》(太平歌词)、《生产就业》(鼓词)、《别迷信》(鼓词)(注:均见老舍:《过新年》。)。《过新年》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歌颂了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感情饱满,辞句流畅。《生产就业》写的是北京一位三轮车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携全家到农村垦荒务农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老舍一方面赞颂了人民政府关怀群众生活的好作风,一方面也为城市闲散劳力解决就业问题指明了出路。《别迷信》通过农民王老二为巫婆所骗,致使妻亡家破的故事,说明了破除迷信的重要性。老舍所写的这些通俗演唱作品,大都有明确的宣传目的,所反映的问题,都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配合了党和政府在一个时期内的某项具体工作,对人民群众,有直接的教育作用。为写这些通俗作品,老舍往往要去调查许多材料,还要弄明白政治思想上的要求,这样,一来二去,他对新生活的了解,对新社会发展变化的了解,就逐渐加深了。随着思想认识的深入和生活积累的增多,他在继续写作通俗文艺的同时,开始构思和写作剧本了。
他回国后写的第一个剧本是五幕话剧《方珍珠》。这个剧本从北京曲艺艺人生活的角度,来写新旧社会的对比,通过对比,歌颂党领导下的人民的翻身解放,歌颂如旭日初升一样的新中国,显示了老舍作为新生活的歌者的高涨热情。剧本的前三幕,写艺人解放前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它以主人公方珍珠的生活命运为中心展开戏剧冲突,布局合理,场面、事件、人物的穿插,均有自然而匀称的配置与严密的缝合,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后两幕写艺人解放后翻身作主人的喜悦。这两幕戏,在剧情的发展上离开了方珍珠这一中心人物,缺乏集中、统一的结构线索,显得松散,影响了整个剧本的艺术完整性。《方珍珠》的前三幕在题材、情节上,与《鼓书艺人》有相近之处,剧中的主要人物,多数可在《鼓书艺人》中找到他们的影子。破风筝与方宝庆,方珍珠与方秀莲,以及连姓名都没有变化的方太太、方大凤等,虽是两部作品中的人物,但性格都很相近,甚至完全一致。胡洁青同志称这两部作品是“姊妹篇”(注:胡洁青:《写在中文译本〈鼓书艺人〉之前》。),是很确当的。
《方珍珠》写于一九五○年夏天。在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无论是构思准备阶段,还是动笔写作阶段,老舍都曾广泛地听取文艺界一些同志与友人的意见。凡是正确的有益的建议,他都积极地采纳、吸收。例如对方太太,初稿未写她的转变,友人建议给这个人物一点希望,不要使她顽固到底,老舍觉得这个建议能够增强这一人物形象的教育意义,于是就在第五幕中写了方太太的转变。再如,有的同志提出,剧中的国民党特务分子向三元应在舞台上受到惩罚,以快人心,老舍也照改了。当然,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意见,他也是有主见的,不随风倒。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舍的谦虚、认真的创作态度。
《方珍珠》完成之后,老舍紧接着就开始写作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龙须沟》同《方珍珠》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以北京为背景,写新旧社会的对比。老舍对旧北京十分熟悉,回国之后,目睹北京在各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狂喜。他说:“我是北京人,知道一些北京的事情。我热爱北京,看见北京人与北京城在解放后的进步与发展,我不能不狂喜,不能不歌颂。”(注:《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因而,这两个剧作,就形成了一致的特色:采用新旧对比的方法,歌颂北京的变化,表达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如果说,《方珍珠》在处理这一主题时,存在明显的前熟后生的缺点,致使对比主题的表达有空泛之感的话,那么,《龙须沟》中的新旧对比,则来得自然、和谐,既有充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激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艺术处理,它说明,老舍建国后新旧转换的创作过渡期已经结束,他的全新的创作时代开始了!
《龙须沟》在一九五一年春天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为表彰老舍创作《龙须沟》的艺术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市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的决议,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授予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
在授奖仪式上,彭真市长亲自将荣誉奖状授予老舍,他握着老舍的手说:“我代表全市人民,向我们人民的作家老舍同志致谢。”老舍激动地说:“我感谢市长给我的荣誉。”他把这一天称作“我光荣的日子”,并且表示,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写作,争取作文艺界的模范(注:见1951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完成《龙须沟》之后,老舍又写了大量的通俗文艺,就形式而言,包括相声、鼓词、曲剧、歌剧、独幕话剧等各种门类,其中较比重要的作品有曲剧《柳树井》、歌舞剧《消灭细菌》、歌剧《大家评理》、独幕话剧《生日》等,这些作品大都发表于一九五二年春天至一九五三年春天。其中以宣传婚姻法为内容的《柳树井》,曾在全国城乡广为流传,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老舍写这些作品,目的仍在于宣传,或者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一项具体政策,或者专为讲述一个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的生活道理,他力图把它们写得通俗、生动、明白,使群众一看就懂,一听就了解。他是有成就的老作家,他认为老作家写这些通俗作品,既不是“大材小用”,也并不“失去身份”,他说,“只要文章能到人民的手,发生好的作用”,就不存在“损失作者的身份”(注:《生活,学习,工作》,《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之类的问题。他还说:“我匆忙中写出的一个不很好的通俗小歌剧,《柳树井》,在宣传婚姻法的时候,全国各地用各种民间的说唱形式上演了它。我不知道它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可是我知道它的确起了一些作用。这使我满意,满意我的小文章深入了民间,满意我能认识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注:《生活,学习,工作》,《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可谓达到了“全心全意”的地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他受之无愧。
一九五二年二月,老舍开始写作另一个大型话剧《春华秋实》(三幕七场)。这个剧本取材于当时正在进行的“五反”运动。一九五二年初,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全国掀起了高潮。在“三反”运动中,又大量揭发出不法资本家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相勾结,向党猖狂进攻的严重情况。于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全国大中城市,又开展了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这次运动是向资产阶级中的违法分子所展开的一场大规模的正面斗争,在全国大约进行了十个月之久。这次运动,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它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春华秋实》以荣昌铁工厂的工人与违法资本家、经理丁翼平的斗争为线索,比较完整地描写了“五反”运动的全过程,反映了党对资本家既斗争又团结的政策的正确性,揭露了资本家的违法行为给国家、给人民群众所造成的危害,也表现了建国初期工人阶级的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翻身以后的主人翁感。它的主题是有意义的。在当时,正确宣传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不仅可以教育资本家遵纪守法,为国家建设尽力,而且也可以教育干部和工人,提高他们的觉悟。
丁翼平的形象,写得比较真实。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丁翼平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吃过一些苦头,解放前夕曾经以卖机器零件过活,险些破产。解放以后,他拥护党的领导,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他积极捐献,表现了一定的爱国热情。作家描写了他的进步性,就为他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上正路,提供了思想基础。剧本重点写了他作为资本家所具有的唯利是图的一面,以及他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与国家经济政策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农村抗旱备荒的时候,丁翼平承揽了制造水车的一批定货,他采用投机取巧的办法,将第一批交货的五十台水车做得结实、漂亮,骗取了有关部门的信任,使定货转眼之间增升为一千台。从第二批定货的五十台开始,他改用碎铁下料,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无法确保劳动安全,而且使水车质量大为下降。农民买了水车,用不了几天就“扯不上水来”,等于买了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