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舍评传 第53章

《老舍评传》第53章

作者:潘怡为 字数:3104 书籍:老舍评传

  丁翼平通过这次偷工减料,大发横财。围绕着“水车事件”,剧作家还写了丁翼平的多种罪行,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上,揭示了不法资本家危害国计民生的猖狂性和严重性。他以手表和自行车贿赂国家干部于大璋,从而打开了抛售次质水车的渠道;他企图给工会干部开小灶,用以腐蚀工人,离间工人的团结;他和不法资本家管清波、王先舟等组织奸商小集团,合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企图利用后勤部需要大量洋镐、铁锨之际,提高铁料价格,牟取不法利润;他在“五反”运动就要开始之际,采用提前放假,延长假期的办法,使大批工人离厂,给“五反”运动制造困难;他造假帐,企图蒙混过关……。通过这些情节,剧作家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丁翼平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阶级本性,也刻划了他狡猾而又持重的个性,使人物的性格既具有真实性,又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老舍还写了丁翼平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通过“五反”运动,终于对自己的罪行有了认识,逐步走上了接受改造的正确道路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描写尽管比较简单,有失概念化,然而却正确地体现了党对资产阶级的政策,也为有不法行为的民族资本家指出了一条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光明出路。因而从艺术处理上讲,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在当时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活动在丁翼平周围的几个资本家,也大都写得形象鲜明。五金行商人钱掌柜,利欲薰心,一毛不拔;另一个五金行商人管清波,野蛮、狂妄、放纵;生意不大的铁工厂厂主唐子明则胆小怕事,较比安分、正直。和这几个性格尚属清晰的资本家形象比较起来,《春华秋实》中所写的工人形象则显得单薄,概念。老舍写了十多个工人,也专门安排了写工人的场次,但是由于作者不熟悉工人的生活,未能刻划出一个性格鲜明的工人形象。

  老舍动笔写《春华秋实》的时候,北京的“五反”运动才刚刚开始,生活本身的发展并未给作家提供充足的素材。他动笔写这个剧本,完全出于一种政治热情。在《我怎么写的〈春华秋实〉剧本》(注:见《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一文中,老舍说:“创作需有热情;在一个运动中间写这一运动,热情必高于事过境迁的时候。我明知道,运动结束了,我才能对这么伟大复杂的一个运动有全面的了解。可是,我又舍不得乘热打铁的好机会。”老舍的创作热情是可贵的。在旧中国,老舍饱经忧患与痛苦,从美国回国之后,突然置身于新中国的灿烂阳光之下,使他长久地沉浸于喜悦、幸福的感情之中。热爱党、热爱新生活的真挚情感和作为人民艺术家的神圣责任感,促使他不断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促使他有意识地、自觉地以自己的创作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我们看到,老舍的这种创作热情一旦和他所熟知的生活与人物相吻合,他就会写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譬如《龙须沟》的创作)。反之,当他遇到自己生疏的题材时,往往会写得相当吃力和困难。《春华秋实》即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个剧本前后十易其稿,共花去十个月的时间,是老舍耗费精力最多的一个戏。据作者本人讲,《春华秋实》的前几稿,主要是写运动本身的,类似活报剧,主要情节始终围绕着一两个资本家展开,“没有一个与他们对立的工人队伍”,后来,随着“五反”运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才觉得这种“只见资本家的猖狂,不见工人阶级进攻的力量”的写法,不能反映“五反”运动的真实面貌,于是开始增加工人角色,使工人在剧中占重要地位。剧本又重写了两稿,“五反”运动已基本结束,于是又暴露出了新的毛病:结尾将资本家送交法院的处理,不符合党的既斗争又团结的政策。于是,改,确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情,它固然表现了作家老舍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也说明,如果作家对新的生活、新的斗争尚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时,是难以迅速而有效地“紧密配合”现实政治斗争的,说明任何试图图解政策的办法,只会造成文艺创作的概念化。这不仅是我们研究了《春华秋实》的创作过程的结论,也是老舍自己的结论。老舍在总结这一剧本的创作时,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我明白过来:从现实生活中体会政策,以现实生活表现政策,才是更好的办法。这就是说,剧中的一切都从生活出发,使观众看过之后能意味到政策,细细地去咂摸,由赞叹而受到感动,才能有余音绕梁的效果。所谓政策的尾巴,却正与此相反,它是把政策看成为生活而外的东西,随时被作者扯过来听用,结果是政策变成口号,剧中人成为喊口号用的喇叭。”(注:《我怎么写的〈春华秋实〉剧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力只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再为无数创作所证明了的真理,《春华秋实》的创作过程,它所存在的缺点与问题,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还有写于一九五五年、反映首都建筑工人生活的《青年突击队》(四幕八场话剧)。为写这个剧本,老舍置日益加重的腿疾于不顾,忍着疼痛,从一九五四年上半年开始,就着手搜集材料,他参观了一些建筑工地,访问了不少建筑工人和干部,和工人交了朋友。建筑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跑到老舍家里来,向老舍提供素材,听老舍朗读原稿,甚至作全天的讨论。老舍喜欢老师傅们的稳健老成,也喜欢青年工人的活泼热烈,他为工人们的热心诚挚所感动。在《青年突击队》里,无论是对工人们的劳动热情的描绘,还是对建筑工地沸腾场景的渲染,都充满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和乐观豪迈的基调,这一方面表现了老舍对新生活的激情,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工人阶级的由衷的赞颂与崇敬的情感。但是,老舍对建筑工地的生活毕竟是不熟悉的,同工人的接触与交往毕竟还短暂,他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与实际体验,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型话剧。所以,尽管这个戏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也表现了作家努力反映新生活的可贵热情,但从总体上看,它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的情节过于简略,内容比较浮浅,人物大都缺乏丰满的性格,结构也显得松散。关于《青年突击队》失败的原因,老舍有过分析,他说:“题材与自己生活经验一致,就能写成好作品;题材与生活经验不一致,就写不好。我写话剧《青年突击队》就因为这个原因写的很差。青年突击队这个题材固然重要,我对它却不熟悉,只到过工地去了几次,无法写好。因此,我们应在生活上给作家创作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写,自己去选择题目。”(注:《题 材与生活》,《小花朵集》。)老舍的分析是确当的,他由此而引出的放手让作家去选题的结论,更是发人深省的。

  “把英雄们描画出来”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开赴朝鲜前线,同英雄的朝鲜人民一起,打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的战火,以及随之在全国开展的抗美援朝教育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热情。深深爱上了新社会的老舍,怀着满腔的激情投入了这一伟大的斗争。一九五一年十月,老舍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同年十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全文刊登了老舍的这封信。老舍在信中说:

  是你们,亲爱的同志们,给了全国文艺工作者一个伟大的灵感。真的,以文艺宣传抗美援朝,歌颂志愿军的英勇无敌,已经成为普遍的运动,一个新的文艺思潮。

  老舍以北京文艺界为例,列举了齐白石、陈半丁、郝寿臣等著名艺术家为支援抗美援朝而组织义卖、义演的动人事迹之后说:

  你们,亲爱的同志们,是在北京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心中。文艺是要感动人的,你们却先感动了文艺工作者。你们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英雄行动是我们创作的泉源,通过描写你们的功劳与辛苦,我们的文艺作品会更充实,更多光彩。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耳是听着你们的声音,眼是看着你们的行动,我们的心也随着你们的心兴奋地激跳。你们的英勇,伟大,创造了新的历史。我们希望:我们的创作,既以你们的英雄行动为内容,也逐渐的能有更大的气魄,更热烈的感情,好恰当地把英雄们描画出来,使英雄们的事迹永垂不朽。

  老舍的这封信发表以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一位志愿军战士给老舍回信说:“你管我们叫最可爱的人,我们看你们也是最可爱的人!”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的仪式上,老舍谈到了志愿军战士给他的回信,他认为回信“写得非常动人”,他读了之后,感到高兴极了(注:见1951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老舍“把英雄们描画出来”的愿望,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一九五三年秋天,由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组成了。贺龙同志任总团团长,老舍被任命为总团副团长。同时担任总团副团长的还有朱学范、康克清、吴晗、梅兰芳、陈沂、平杰三等。慰问团在贺龙同志的率领下,于一九五三年十月四日离开北京,奔赴朝鲜前线,代表全国人民向英雄的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关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