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请君暂上凌烟阁 (含营养液12万加更……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请君暂上凌烟阁 (含营养液12万加更……

作者:顾四木 字数:8717 书籍:(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李勣再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会从宫中一殿后门做出‘溜走状’。

  晋王溜得像一只警惕的小猫,以至于李勣也跟着放轻了脚步。

  到了宫门口,李勣才后知后觉,晋王身边连侍卫都没带,只带了那个叫‘小山’的宦官。从北侧宫门上了马车后,只好由这位小山公公亲自驱车。

  李勣一般都是骑马,坐车的时候很少。此时坐在锦绣一片,柔香拂面的马车上,还有点不自在。

  因靠着一个软绵绵的坐枕,李勣就问道:“这样暄软,填的便是能织出棉布的棉花吗?”

  李治点头,带了几分遗憾道:“若无此事,原本今日还想带大将军去司农寺看棉花株,之后再去太史局见见梦到棉花的姜太史丞的。”

  “但可惜,要是还在皇城中,午膳时分少不得被四哥‘请回去’。尤其是四哥若是得知不光我在,大将军也在,更要请人了——只好躲出宫外去。下回再见吧。”

  又笑问李勣:“大将军十年未回京,不知回来后,有没有听说过两位仙师收了弟子?”

  李勣点头:“听过的。”且说晋王主动提起太史局来,言语颇为熟络,正好对上李勣一件心事,于是立刻接着这个话头说下去:“那还请王爷下回,务必带我往太史局一趟。我与两位太史局素无往来,实不好贸然上门请动。”

  李治奇道:“听大将军这意思,是有什么要紧事吗?”

  若是寻常算什么祭祀、婚嫁吉日,只递名刺过去就是了,太史局自有人会测算了还回去。

  李勣这倒是像有什么大事。

  “提起这事,臣就糟心。”李勣威严的脸上眉头紧锁:“是臣这回奉命回京的路上,在一处茶铺子暂歇时,见到外头有个躺着的乞丐,生了恻隐之心,便买了几个肉饼与他。”

  谁知那乞丐接了肉饼,却道欠他一饭之恩。

  接着说了一句话‘回报’:“汝家数十年后,便有家破人亡之劫。不如早做抽身退步之举。”

  李勣差点当场提剑砍人:……我多余给你饼了是不是!咋不饿死你呢!

  若只是如此一句恶言,李勣会以为遇到个疯子,但偏生那乞丐接下来还有一句:“且此劫难之根,已在汝京中公府之内。”

  李勣这才真的惊了一下:他奉命入京,为尽快赶到长安,并没有用国公府的规制车驾,只是带了数个亲兵,简装而行。

  这乞丐便是能看出他是个将军,如何又能看出他是个国公?!

  但再问,那乞丐就跟死了一样往地上一躺,再也不说话了。

  李勣好心投喂乞丐,却惹出这样一件糟心事,别提多郁闷了。

  到长安后,也有心重礼去太史局请出两位仙师卜一卦求心安,然而一打听才知道,袁仙师已然隐退且连眼睛也坏掉了,而李太史令则全心观星,基本连朝都不上。太史局的事儿竟然交给了一个年轻的弟子,且是个姑娘家。

  给李勣愁的:这就是外放将领的劣势了,跟京中各署衙没有交情。

  之后李勣又被太子党和魏王党同时盯上,只好暂且把这事放下不提——生怕让两边知道他有所需,以此为由来挟制他。

  谁想今日天缘凑巧,晋王显然跟太史局关系很不错。

  在李勣心里,晋王已然跟那两位不同。故而李勣就把自己的心事说了出来,想请晋王为他引见。

  李治笑眯眯应下来:“好,等大将军下回入宫,我带你去太史局。”

  李勣暂放下了一件心事,觉得心头畅快了许多。

  他就撩起马车帘子往外看去,见马车已经到了一处大路,便问道:“咱们是去王爷的府邸躲躲?”

  李勣知道晋王在宫外也有宅子。

  却见李治摇头:“大将军请与我一起去趟舅舅家吧。”

  “赵国公?”李勣顿时迟疑起来:“可臣与赵国公向来无甚私交……这样贸然拜访,岂不是太唐突了。”

  作为驻扎在外,手握兵权的大将,李勣一向很注意与京中的宰辅们保持距离:跟长孙无忌、房玄龄这等文臣之首,都维持在一种敬而远之的程度上。既不能得罪了,更不能太亲近了。

  尤其是长孙无忌还是外戚,李勣跟他的关系就一直就停留在,上朝时彼此见礼,互相谦让先行的程度上——当然,长孙无忌官位高,客气过后,都是长孙无忌先行。

  “大将军。我有一点浅见,说给大将军一听。”

  “您听后若觉得无理,我便命小山先去府上将您放下,我自去见舅舅。”

  李勣抬头,见晋王弧度柔和的杏眼中,流露出极清净诚挚的光芒:“大将军如我一般,不想掺和进夺储之事中,想保全自己。但大将军一日在长安城中,一日就要面对东宫和魏王府的示好。”

  “不站队,本身就会得罪人。朝上这样多朝臣们,未必个个喜欢去掺和夺储之事,只是身不由己。”

  “站在一方,只会得罪另一方,但哪方都不站,就会承受来自两边的压力,甚至,两边都怕大将军站到对面去——你既然不表态,为了避免将来的危险,想要提前把你拉下去也是有的。”

  李治短短叹了口气,却似乎叹到李勣心里去了。

  只听李治继续道:“我能够一直躲着,是因为我就住在父皇身边。他不会误解我,哪怕今日魏王哥哥生气于我不识抬举,在父皇耳边说了什幺小话,我也能很快为自己辩驳,不会令父皇恼我疑我。”

  “可大将军能吗……”

  李勣心中发寒:不,他不能。

  他一直不是天子近臣,他是领兵在外的将领。若太子魏王拉拢不成,同时恼他不识抬举,在皇帝跟前进言,他能有什么法子为自己辩解?!

  别说什么明哲保身——若明哲保身这么好保,不至于省六部所有大员,都各有倾向了。

  马车上的帘子轻而薄,有细细碎碎的阳光,从帘子的缝隙里洒落下来。

  李治的声音轻柔,却如这阳光般,带着让李勣不能忽视的亮度:“大将军跟我一起去见一回舅舅吧,想来舅舅能体谅大将军的难处。待大将军出征后,若是有人在父皇耳边说什么谗言,舅舅帮着说两句公道话,总比无人为大将军进言的好。”

  李勣望过去,只见对面晋王眉眼坦荡,毫无闪避:“当然,只要我知道,我必然也会替大将军说话的。只是,事关朝政大事,我的话,总不会有舅舅的管用。”

  李治言辞极坦荡,毕竟关于李勣的处境,他从头到尾说的都是大实话。

  马车内寂静了片刻,直到李勣一直握成拳的手渐渐松展:“那就拜托晋王,带我去赵国公府上拜访一下了。”

  “好。”李治眉眼一弯。

  之后便不说这些事了,只熟门熟路从马车上拉开暗屉,拿出一包包的蜜饯点心来请李勣吃。

  李勣也当真挨个尝过去,尤其是李治力荐的酒酿青梅。

  而李治也只在旁带笑介绍吃的,仿佛两人出来春游似的,再不提一点朝政。

  其实他这里还有一个机密消息,若是透露出来,必能换李勣一个大人情——但李治不准备自己说。

  带李勣去见舅舅便是一箭双雕。

  若是舅舅肯为了他示好李勣,将那件事告知,才是舅舅下定了决心要帮他夺储位的最有力证明。

  *

  赵国公府。

  见到忽然来访的二人,长孙无忌很高兴——

  不只李治自己发愁支持他的官员实在太少,长孙无忌比他更发愁:主要是长孙无忌还愁着李治本性‘不争不抢’,他还得每每点拨李治的上进心。

  此时见李治居然歪打正着,把李勣带了来,长孙无忌心里的算盘立刻拨的噼里啪啦响。

  这要是不趁机拿下,简直是对不起自己啊!

  尤其是李治婉转告诉他李勣的为难后,长孙无忌越发觉得:没错,就是你了,李大将军,来做我的同谋吧。

  “看时辰,也到了该用膳的时候了。大将军留下用顿饭如何?”长孙无忌发出了示好的邀约。

  李勣也很快顺着台阶答应下来:“今日叨扰赵国公了。”

  酒桌上一向最适宜套交情。

  且本朝‘食不言寝不语’的礼数,并不是整顿饭都寂然无声,不许人说话。相反,这些官员们都很习惯边用膳边谈事,只要不嘴里含着东西说话,仪态不雅就行。

  比如朝廷公厨,最高级别的就是宰相们一起用饭的“政事堂”。

  唐朝是群相制度,凡是省六部的头部官员,都能被人称一句‘某相’,进入宰相队伍,一起吃小灶政事堂。

  这些宰相们就惯于午膳时议事——平时各忙各的,能有这种各部门宰相凑在一起的机会,当然就是边吃边开会的绝佳时机啊。

  谁要是光吃不说话,还会被人指责是个摸鱼混子哥。

  边吃边谈正事,才显得‘废寝忘食’‘为国鞠躬尽瘁’。

  于是长孙无忌是很惯于酒桌上谈事的。

  果然用膳不过半,长孙无忌和李勣之间的关系就明显近了不少,一个亲切改口称李勣的字‘懋功’,一个也改口尊称一句‘长孙兄’,其实长孙无忌就比李勣大半岁。

  好一番倾盖如故。

  长孙无忌还很夸了一番李勣的字‘懋功’,这两个字本就有建立大功的意思,可见李勣的字,极符合他的身份。

  一顿宾主尽欢的酒膳后,长孙无忌拿定了主意。

  他手里捏着一个极重磅的消息,可以说提前放给谁,都是极大的一份人情。

  今日,他决定把这份人情给李勣。

  “雉奴去寻小十二他们演练骑射去吧。”

  长孙无忌想了想,有雉奴在,有些话不好说透,于是温和道:“你上回不是还说,在宫里练习骑射侍卫们都让着你,有些没意思。今日正好泽儿也休沐在家。叫人抬几筐鸟雀,你们比骑射去吧。”

  长孙泽是长孙无忌的第十二个儿子,跟晋王年龄相仿,如今在宫里做千牛卫,跟李治关系也最熟悉。

  李治应了一声,熟门熟路就自去了。

  出门后,他仰头对着灿烂日光笑了一下。

  果然,姜太史丞算的没错,今日是个吉日。

  真是个一箭双雕的好日子。

  而长孙无忌一直看着李治走出门去,身后还稳妥地跟着宦官和长孙家的小厮,这才收回目光,又嘱咐身边老仆道:“去看着些,可别叫晋王伤着。到了时辰,就劝着他们停手。”

  *

  屋内只剩下长孙无忌和李勣。

  李勣既然肯来,就不再矫情。

  此时将自己被太子和魏王招揽,不胜其扰的困顿说与长孙无忌。然后拱手道:“我自问心无愧,只一心报国御敌,绝不掺和国本之争。但晋王好意提醒于我,只怕我领兵在外时,会有小人进谗言。”

  “若有此等事,还请赵国公为我直言,李勣不胜感激!”

  长孙无忌一面托住李勣,一面暗中点头:武将就是这样痛快,哪怕李勣已经算是有心思有筹谋的武将,但真决定了的事儿,也就大大方方坦然求助,肯欠下人情。而不搞什么文臣之间惯用的彼此试探,甚至彼此拿捏做利益交换。

  爽快人,他很喜欢。

  “大将军为国征伐,训整戎旅。将来若有小人诬陷,我必为大将军于御前分辨清白!”

  李勣再次谢过,他并不怕欠长孙无忌的人情,毕竟如今争储位的两位,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因此,长孙无忌算是朝上最置身事外,不怕牵涉其中的重臣了。

  只要于国本之争这种大事不牵扯,李勣倒不怕欠点人情——以后长孙无忌让他帮什么忙,帮回来就是了。

  心中大石落地,李勣又不免生出感喟:多亏了晋王替他引见,否则他自己实难唐突结交长孙无忌。

  晋王,真是纯善之人!

  此时酒膳已经撤下,李勣便以手中甘蔗饮代酒,敬了长孙无忌一杯。

  放下杯子后,又不免念叨了一句:“只盼着能早些出征——我不过一武夫尔,在京城时才有几分用处,等离了京城,太子殿下和魏王处,应当也就罢了。”

  长孙无忌放下手中杯盏,笑容里带了一丝玄妙的味道:“懋功啊,我若是你,就不会急着离开京城。”

  李勣:?

  长孙无忌直接抛出重磅消息:“圣人要建立一座凌烟阁,择定开国来功勋最著的二十四位功臣,图形凌烟阁——这样名传千古的大事,你便舍得此时离京?竟不一争?”

  他声音不大,但落在李勣耳朵里,却如同惊雷。

  手里的白瓷杯,竟然被李勣吃惊用力之下,立时捏出了裂纹。

  凡是武将,谁不想封狼居胥,燕然勒石,流芳百世!

  而凡是臣子,谁不想位列功臣阁!

  汉武帝刘彻建麒麟阁,汉宣帝追列功臣于上,朝臣无不想‘画图麒麟阁’;汉光武帝刘秀,起立云台阁,将与他一起开创东汉基业的二十八位功臣画于阁上,是世人皆仰的‘云台二十八宿’——甭管文臣武将,谁不盼着将自己的图绘姓名,永勒于功臣阁,受万世敬仰!

  皇帝居然要起功臣阁了!

  他们大唐的第一座功臣阁!

  凌烟阁……李勣心里反复念了几遍——这名字真好,比麒麟阁和云台阁还要好!

  直到凉凉的饮子从杯子的裂缝中留到李勣手上,他才反应过来,竟然失态捏坏了长孙无忌家的杯盏。

  李勣有些赧然。

  长孙无忌倒是笑了。

  他生的很俊朗,哪怕已近知天命之年,依旧不见丝毫老态,依旧是风度翩翩气度非凡的宰相。

  他摆手笑道:“懋功不必自惭,我初次从圣人口中听闻此信时,亦是心旌动摇不能自持。”

  到了他们这个地位,名利已然不缺,所挣下的家业之大,只要子孙没有犯下谋反大罪,哪怕再不成器,只躺着享受,也可富贵绵延五代。

  心中所追求的,唯有赢得生前身后名了。

  李勣敏锐地抓住了长孙无忌话里的重点:凌烟阁的消息,是圣人先私下透漏给长孙无忌的!

  这就代表,长孙无忌一定会上凌烟阁。

  赤裸裸的保送啊。

  这一刻,李勣真是恨不得成为长孙无忌。

  他稳了稳神色,拱手道:“多谢赵国公将此要紧事告知,我绝不外泄!”

  长孙无忌颔首:“我信得过懋功,才会提前透露于你。”然后推心置腹状:“所以我才劝你,别老急着离开长安去打仗。要紧着在京的这段时日,在圣人跟前好生表现——你虽有军功,但自高祖开国来,我大唐有军功的文臣武将,何其之多?总要圣人记得的功臣,才好!”

  “再与你说一事,我听圣人言下之意,这回上凌烟阁的功臣,可不限于在世之人。”

  “圣人特意缅怀了故莱国公,与我说,到时一定要将故莱国公的画像寻出,让阎立本再照着描一遍。可见自高祖起兵来,无论在世与否的功臣,都在圣人的考量之列。”

  故莱国公杜如晦,是圣人深刻怀念的臣子,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起,被称作‘房谋杜断’,是圣人曾经最有力的左膀右臂。

  可惜杜如晦去得早,四十来岁就病逝了。圣人深缅之。

  甚至有时候宴请群臣,圣人本正兴致高昂呢,但看到一道杜如晦喜欢的菜肴,都会伤感起来,立刻赐菜给杜家。

  要搁往常,圣人如此爱才念旧,李勣只有感叹敬仰的。

  可现在听来,只觉得心火如焚。

  活人跟死人才不好争!

  只怕皇帝会更惦念故去之人,觉得他们没享到福气,想要给一份哀荣。说不定会给倾向于将名额分给故去的功臣。

  这回凌烟阁只选二十四个功臣!二十四个啊,如今就已经有俩名额出去了,除了这二位,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又绝对是板上钉钉的占据一个名额。

  李勣现在满脑子都是人名和数字,十分紧张的算着他能否挤进二十四人之一。

  因开国的大将们,诸如李靖大将军一般,已经渐渐老去。李勣现在已是中流砥柱的武将之一,属于正当年,所以太子和魏王才会都想拉拢他。

  但这也是他竞争凌烟阁的劣势:他并非是一开始就追随高祖的旧臣,且年纪资历比之老臣都略显欠缺。

  最痛苦的就是他这等臣子了——那些一定能上凌烟阁的,不必紧张,那些注定上不了的,也直接躺平。

  唯有他这等,心里火烧火燎。

  “多谢赵国公告知!”

  李勣原本想在京中安稳猫着只等出征,少出门,更少去圣人跟前表现,免得引起太子和魏王的注意。

  一听这个消息,立刻改了主意。

  什么太子,什么魏王,不管!

  他李勣要上凌烟阁!

  这一晚,李勣根本没有睡,脑子里勾勒了许多计划——如果他想争凌烟阁的一个位置,必得让皇帝觉得他够有用。

  就像长孙无忌等人一样,能被皇帝深刻记住。

  于是次日,李勣一早就起来奋笔疾书,准备把他平日瞧出来,却只做不见的兵部政令不当之事都写下来,然后就准备去皇帝跟前刷存在感。

  接下来在长安的日子,他一定要让皇帝对他的办事能力也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他还没写完奏章,宫里就传召于他。

  李勣奉旨入宫。

  立政殿内,二凤皇帝见了他就笑道:“你与朕说了好几回急着出兵,如今可以如愿了!薛延陀终于按捺不住再次动兵,你可速速离京,前去支援阿史那思摩。”

  李勣:……

  夷男,你***真是一点不做人啊!

  我与你势不两立!

  皇帝说了速速离京,李勣的新计划当即宣告破产。

  只好在领兵出发的之前,再赶着去拜别了一次李治,并将凌烟阁之事说出,然后请晋王若有机会为他进言。

  李治一点儿条件都没提,直接应下来。

  还特别关切道:“大将军哪怕心中记挂凌烟阁之事,也不要焦急——我听父皇说,薛延陀夷男可汗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大将军万事要当心。”

  李勣越发觉得晋王人好,他点头道:“王爷所说,臣都记下了。臣必不会为了希图凌烟阁,贪功冒进以至于犯下大错。”

  他心里有多渴望进凌烟阁,此时对于战局就有多冷静。

  这一仗他不能急。

  哪怕战事拖延,以至于胜了也来不及记作入凌烟阁的功劳,也决不能为了军功急切出兵。

  向来以怒兴师,以急兴师,都是兵家大忌。

  若是急于出兵,竟然败给薛延陀,那他这辈子是别想进凌烟阁了。

  见李勣沉着淡定,李治也就不再多说:“大将军出征在即,我不虚留了。”又送到殿门口:“大将军,一路保重。”

  李勣龙行虎步,原本都走了,却又忽然转回身来。

  “臣当年受陛下命,为代并州大都督,实乃臣之幸。从今后,臣愿继续为晋王守卫并州。”

  为晋王,守卫并州。

  之后才告辞离去。

  **

  一月后。

  太极宫东北角。

  初夏的蝉鸣,声声入耳。

  姜沃打着一把素面纸伞,仰头望着正在翻修中的楼阁。原先这只是一座专门为隋炀帝存放字画古董的小楼。

  但日后,这将是名传千载的凌烟阁!

  姜沃仰头看着此时尚且平平无奇的楼阁。

  想的便是李贺那首‘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从此,这里将是历朝历代无数文臣武将追求的精神象征。就像白居易遗憾的那样:“老去何足惊,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姜沃再没想到,自己能亲眼看到凌烟阁的起建。而且,凌烟阁的选址,与动工翻修的吉日,还是圣人命她算的!

  她渐渐从盛唐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这种感觉很奇妙。

  她刚到贞观年间之时,觉得自己像是去博物馆参观万里江山图一样。但时间越久,她就越入画中,最终变成了画中人。

  能眼见凌烟阁起,就令她极欢喜,更别提这一算还收到了系统结算的近百筹子,更是锦上添花。

  “外头不晒吗?快上来看看。”

  阁楼上探出一个头,阎立本从二层楼上往下看,见她站在外头不动,就出声叫她。

  姜沃回神。

  阎立本还以为她怕尘土不想进来,就道:“没事,早就与工匠们说了,咱们今日过来看查此阁,他们昨日就停工了不说,还收拾的很干净。建的木头楼梯也很牢,你只管上来,不用怕。”

  姜沃答应了一声。

  其实心里想的是:这不符合安全生产啊,进工地也没个安全帽,万一有啥掉下来呢。

  好在,宫中匠人的安全意识还是很到位的。

  尤其是听说将作少监阎立本和姜太史丞要来现场查看楼阁后,更是把做了一半的装修巩固的牢牢的。有危险的地方甚至先拆了,宁愿过后再返工,也不敢留下安全隐患。

  这是宫廷匠人们朴素的观点:他们累点无所谓,但万一伤了朝廷命官,那一家子的头都不够砍得。

  因此姜沃进门后,发现里头出乎她意料的整洁空旷,甚至连装修所需的工具都已经被搬走了。

  一楼到二楼间的楼梯是早就修复加固过的,踩上去连木梯常有的‘吱嘎’声都不闻,可见牢固。

  也是,毕竟将来圣人可能会亲自登此梯

  姜沃上了二楼,就见阎立本正在端详一面墙壁。

  两人是奉圣命来查看凌烟阁的,圣人心中对凌烟阁自有一番初步设计理念:他想要里头所有的功臣画像,都是真人大小。并且想将臣子们按类分开,只是目前还没拿定主意,到底是按文臣武将分,还是按宰辅和勋贵爵臣们来分区。

  圣人没空亲自去看施工现场,于是便命阎立本去看——毕竟阎立本才是那个负责画图的人,让他去现场丈量一二,再写一个规划图文上来,方便皇帝进一步决断。

  而让姜沃随行,则是给阎立本当个帮手:这悬真人图形,必然也要讲究个风水方位。阎立本从审美角度来看,姜沃则从玄学角度来辅。

  两人就一起来巡视工地了。

  阎立本端详了南面墙壁,又从袖中掏出一把刻花尺,去丈量长度。

  之后退回来,皱眉思索。

  “因有楼梯的缘故,二楼的墙壁便比一楼的少一块。若是按姜太史丞说的,画像全部面向北方,只怕二楼上挂不下十二图。”

  姜沃道:“天子坐北,臣子画像只好在南边。”估计也没人敢想自己画像挂到北边儿去。

  阎立本当然也知道这个基本理论,他倒不是要反驳这一条,而是觉得烦恼:“若为了好看,必要二楼少放画像,一楼多放画像。可是……若咱们这样提出来,二楼功臣画像的数量减少,肯定会被人记恨啊。”

  画像摆的越高自然越尊贵。

  自从皇帝要建凌烟阁,选二十四功臣的消息正式传出来,所有朝臣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件事上了,真是今年第一大事件!

  有备选资格的朝臣,求神拜佛想要入选凌烟阁,而能入选凌烟阁的朝臣,当然也会更愿意在上层,而不是下层。

  都是不世出的功臣,谁愿意比别人低呢。

  二楼本就珍贵的位置,若是再因为他俩上奏少上几个,那些功臣们不得更红了眼?要是没上去二楼,估计会记恨他们这两个出言缩减二楼名额的人。

  阎立本忧愁起来:他不想弄这些事儿,他只想回画室去画画。

  宁愿画二百四十个功臣,他也不愿意动这种脑筋。

  姜沃从凌烟阁的窗往外看去,能看到不远处的清殿——李唐皇室一向尊崇道教,皇城中也有清殿,供奉位天尊。

  还能看到升起的香火烟雾。

  阎立本独自愁眉苦脸的一会儿,见姜沃居然在悠然眺望清殿,就忙过来道:“这可是咱俩的差事,你别只顾着看景,倒也出个主意啊。”

  姜沃转头笑眯眯:“我不是在看景,我是心里在问神呢。”

  阎立本立刻傻白甜的相信了,还双手合十道:“哦哦!对了,你可是会起卦的,能问神仙意!”之后也跑到窗前去对着清殿弯腰拜了好几下,口中念念有词了片刻。

  之后转头眼巴巴看着姜沃:“神仙咋说的啊?”

  姜沃忍不住笑了:阎大师画技惊绝,但为人真是天真的可爱。

  *

  姜沃有的不是一个主意,而是一份标准答案。

  当日她系统升级后,曾经领过一个福利,能够免费抽取一本【权臣指南】。

  姜沃抽到了《宦官专权微操——皇帝与朝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秉承着抽到了就不浪费的原则,姜沃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发现这并不是一份空洞的规则性指南,而是一个具体的成功案例。

  案例来源于系统曾经的用户,算来,也是姜沃的前辈。

  这位前辈可谓是穿越的倒霉户,穿越后悲喜交加:喜在于自己死后竟然有机会多一条命,悲则是命多了一条,但关键部位少了一个,竟然开局就是净身后的小宦官。

  要没有这个看起来有远大前程的系统绑定,这位倒霉前辈可能立刻举身赴清池了。

  整本书,便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说来,做宦官也是要挑时代的,历史上最著名个宦官能干预整个朝廷的时代便是:汉(尤其汉末)、唐(安史之乱后)、明(中后期)。

  这位前辈好歹没有倒霉到穿到清朝去,一辈子只能做内廷奴才。

  他穿到了晚唐时期,那个宦官能够废立皇帝的风云时期。

  这位前辈曾经去祭拜过凌烟阁内功臣图。

  只是那时候的凌烟阁,已经经过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等好几个朝代,里头画像人数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多人,很有些德不配位的,含金量下降的不是一点儿半点。

  便如那时的唐朝已然是‘国都六陷、天子九逃’,山河支离破碎。

  皇帝,已不是那个威服四海的天可汗,凌烟阁,自然也就不是那个凌烟阁了。

  那位前辈祭拜凌烟阁,只是后世人对盛唐的极度怀念。

  里头就详细描述了凌烟阁的布局。

  *

  “神仙到底说了什么呀?”

  姜沃方才为了进系统重新看一遍书,确认下凌烟阁布局,就拿出了随身带着的卦盘,跟阎立本说她要细算一下。

  阎立本就在一旁等着。

  等了片刻实在忍不住发声催问。

  姜沃也翻阅完毕,收起了卦盘,笑问道:“我听说阎少监您作画的时候,常废寝忘食,若无人去叫,一日不吃不喝都是有的——我以为您是极有耐心的人呢。”

  阎立本也笑了:“唉,你不知我,作画时候,多少耐心都有……不,也不是耐心,是根本想不起别的事儿来。但这些人情世故上,就毛躁的很。”不然以他的家世出身,哪怕精于画作,也不必只局限在将作监做画师。

  姜沃道:“我有了些主意,等回去说与阎少监。”

  “好,这里没有纸笔,咱们快回去写吧,横竖都量过了。”

  *

  姜沃与阎立本一起回到将作监。

  这将作监也算是她的工作部门之一——她身上还兼任着一个将作监主薄。每个月都能从系统里领到将作监的工资,根筹子。

  她也不嫌少,这是细水长流的下蛋鸡。

  进了将作监,一路上遇到二人的官员与小吏匠人都忙停下,与他们二人见礼。

  更有两个分管‘版筑’和‘造器’的校署,见到阎立本回来,立刻眼睛一亮,冲上来请他主持公道。

  两人见姜沃也在就更高兴了:“太史丞也在,正好!一起给我们评评理。这马上七夕了,七夕后就是中秋,重阳,大节一个接着一个,我们造器署不得多拨些银子过来?”

  另一个版筑校署,就猫头鹰似的冷笑了两声:“哪年不过这些节?你们年初怎么报的账目,就怎么领银钱呗,每年都到节前又多要钱是怎么回事?节又没多出来!”

  第一个校署就脸红脖子粗道:“这是什么话,节日虽是一样的,贵人们的要求却不一样!”

  眼见两人就哇啦哇啦吵起来。

  然后又一同看向阎立本殷切道:“少监您说句公道话啊!”

  姜沃就见阎立本的脸皱成了个大苦瓜:“哎呀你们吵得我头疼。你们去找于少监去吧,圣人吩咐了,接下来一年半我只管凌烟阁之事。”

  两位校署:……

  其中一位又连忙转向姜沃:“太史丞也是我们将作监的主薄,给我们评个理啊!”

  阎立本立刻道:“不行,姜太史丞也要负责凌烟阁之事,正要与我一同写奏章呢!”

  说完立马连姜沃一起带上开溜,一路到了他的画室里去,再没碰到别人,才长舒了一口气。

  回头见姜太史丞居然带着笑意,不由道:“咦?方才这样吵闹,我还以为你会嫌烦。”

  姜沃摇了摇头。

  不,她不嫌烦。

  她觉得高兴。这个她常来走动的将作监,里头的官员们,已经不会再用另类的眼光看她。比如他们会想让她给分个公道对错,比如她现在跟阎立本一起单独进到他的画室,根本没有人觉得异常,会说道四。

  潜移默化就是如此。

  在姜沃出席过诗会,也去过群臣皆在的元宵灯会后,越来越多官员对她的出现习以为常起来。

  太史局、将作监、司农寺,以及礼部太常寺等几个地方,待她越来越随意,已经不想着什么男女之妨,眼神躲避。

  她喜欢这种改变。

  从她开始,这些朝臣们会觉得,哦,原来跟女子之间,也可以和平共事,女子也可以正常走动了办差。

  当然,他们能接受姜沃这个特例,是因为她不可替代的专业性。

  可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一个特例,就可以有更多‘特例’,直到成为常例。

  “现在有纸笔了,你快说是什么主意。”阎立本的声音打断了姜沃的思绪。

  也是,她计划的将来,还颇为遥远。

  还是先做好眼前凌烟阁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